《先秦散文·戰國策·呂不韋立子楚贏利(秦策五)》原文鑒賞
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①,見秦質子異人②,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③?”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④,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⑤,愿往事之。”
【注釋】 ①濮陽:在今河南省濮陽縣南三十里地。呂不韋,衛國濮陽人,秦莊襄王時為秦相國,封文信侯。曾編著《呂氏春秋》。秦王嬴政時,免職遷蜀郡(四川成都一帶),憂懼自殺身亡。賈(gu 音古),經商。邯鄲,趙國都城。 ②質:做人質。異人,秦國孝文王之子,名子楚。③贏(ying 音盈):利、賺錢。 ④疾:勞。 ⑤澤:恩澤。遺(wei音畏):給予、施予。
【今譯】 濮陽人呂不韋在邯鄲經商,看到了秦國把王子異人送往趙國當人質。他回到家里問父親說:“耕田的盈利有幾倍?”他父親說:“十倍。”又問:“珠寶玉石的盈利有幾倍?”回答道:“百倍。”又問:“幫助樹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回答說:“多得不可數啊!”呂不韋說:“現在盡力耕田勞作,還不能使衣服穿暖,糧食有余;如果現在去建立國家,輔佐君王,恩澤可以施及天下,我愿意去侍奉秦國王子異人。”
秦子異人質于趙,處于聊城①。故往說之曰②:“子奚有承國之業③,又有母在中④。今子無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國⑤,一日倍約⑥,身為糞土。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有秦國。吾為子使秦,必來請子。”
【注釋】 ①聊城:今山東聊城縣西北一帶。 ②說(shui 音稅):游說、勸說。 ③子奚(xi 音西):秦孝文王之子,與異人為異母兄弟,居長。 ④中,指宮內得寵。 ⑤不可知:指吉兇安危不知。⑥倍約:背棄信約。
【今譯】 秦國公子異人在趙國作人質時,住在聊城。呂不韋就到那里去勸說公子道:“您的兄長子奚,有繼承國君的基業,又有他母親在宮中得勢。而今,您母親沒有在朝中得勢,自己出外寄托在安危吉兇不可測的趙國。一旦背棄信約,您將身成糞土,不值分文。現在請您聽從我的謀劃,要求回去,就可以得到秦國。我為您到秦國去游說,他們必定會來請您。”
乃說秦王后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①。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②,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③,一日山陵崩④,太子用事⑤,君危于累卵而不壽于朝生⑥。說有可以一切⑦,而君富貴千萬歲,其寧于太山四維⑧,必無危亡之患矣。”陽泉君避席⑨,請聞其說。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后無子⑩,子奚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11)。王一日山陵崩,子奚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12)。子異人賢材也(13),棄在于趙,無母于內,引領西望,而愿一得歸(14)。王后誠請而立之(15),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后無子而有子也。”陽泉君曰;“然。”入說王后,王后乃請趙而歸之(16)。
【注釋】 ①太子:指子奚,昭襄王之孫,孝文之子。 ②廄(jiu 音就):馬棚。 ③春秋:年齡。 ④山陵崩,喻帝王之死。 ⑤用事:指即王位治理國家。 ⑥累卵:把蛋堆疊起來,比喻危險不穩。朝生,木堇,植物名,朝花夕落,比喻命短。 ⑦說:指意見。一切,權宜。 ⑧太山:即泰山。四維,四條結物的大繩,象征能使物體穩定的力量。 ⑨避席:離開席位。 ⑩王后:指孝文王后。 (11)士倉:人名,即杜倉,秦昭襄王時為相六年。 ( 1 2 )必生蓬蒿:比喻門庭冷落,福祚衰微。蓬蒿,雜草。 ( 1 3 )賢材:高才。 ( 1 4 )一得歸:一旦能回歸。(15)立之:指立異人為太子。 ( 1 6 )歸之:使異人回秦。
【今譯】 于是呂不韋到了秦國,勸秦國王后的弟弟陽泉君說:“您的罪到了死罪的境地,您知道嗎?您的家門中沒有人不是居于高爵尊位的;而現在太子門中沒有地位尊貴的人。您的府第中藏著大量的珍珠寶貝,您的駿馬擠滿了馬棚,大批的美女布滿了后面的庭院。現在秦孝文王的年紀已經老了,一旦他離世,由太子子奚繼承王位、管理國事,那您的處境就比壘起來的雞蛋還危險,您的壽命比木堇花還要短促。如今有這樣的意見可用來作為應付的辦法,而且您將永久地富貴,您的地位比泰山還要安穩,必不會有危亡的禍患了。”陽泉君離開了座位,請求呂不韋講給他聽。呂不韋說:“國王年事已高。王后又沒有兒子。子奚有繼承國君的基業,士倉又在輔助他。孝文王一旦去世,子奚立為王,士倉管理政事,那時,王后的門庭就會冷落而長滿荒草了。王子異人,是個難得的賢才,遠棄在趙國做人質,他無得寵的母親在朝內,只有伸頸向西而望,盼望有一朝能回到趙國。王后如果能請求立他為太子,這樣,王子異人沒有秦國而有了秦國,王后沒有兒子而有了兒子。”陽泉君說:“對!”于是進宮去勸說王后,王后就請趙國讓異人返國。
趙未之遣,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①。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予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②,是自為德講③。秦王老矣,一日晏駕④,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⑤。”趙乃遣之。
【注釋】 ①子之:以異人為兒子。 ②倍:通“背”。畔:通“叛”。 ③講:通“ 媾”,結好。 ④晏駕:指天子之死。 ⑤結秦:與秦結好。
【今譯】 趙國沒有遣送異人回國,呂不韋勸趙王說:“王子異人,是秦王最寵愛的兒子,他沒有母親在朝中,王后要接他回去,并把他當作兒子。假使秦國想要進攻趙國,不顧念這一個兒子而保留攻趙的計策,趙國就把持著一個無用的空人質。假如讓王子異人回到秦王而能立為太子,趙國用厚禮為他送行;他是不會背德忘恩的,他自己必定認為趙有德而與趙結好。秦孝文王已經老了,如果一旦去世,即使有公子異人留趙當人質,也還是不能鞏固與秦國的交好。”于是趙國就送異人回秦國了。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①。王后悅其狀②,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③。乃變其名曰楚④。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于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⑤:“陛下嘗軔車于趙矣⑥,趙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⑦,皆西面而望⑧。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⑨,臣恐其皆有怨心,使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為然,奇其計⑩。王后勸立之(11)。王乃召相(12),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為太子。”
【注釋】 ①楚服;楚國的服飾。 ②狀:相貌。 ③自子之:自己把異人當兒子。 ④變其名:改換異人之名。 ⑤間(jian 音見):指空閑之時,政事之余。 ⑥軔車:停車。秦孝文王也曾做人質于趙國。這句話說軔車子趙,是委婉的說法。 ⑦反:回,通“返”。 ⑧西面:向西。 ⑨一介:一個。存:慰勞。 ⑩奇其計:計當為“材”。以其才為奇。 (11)立之:指立異人為太子。 (12)召相:召見宰相。
【今譯】 異人回到秦國,呂不韋讓他穿上楚國服裝拜見王后。王后很喜歡他的相貌,認為他的智慧很高,還對他說:“我也是楚國人啊!”就把異人當成自己的兒子,替他改名叫楚。秦王讓子楚誦讀詩書,子楚說:“很幼小時就被拋棄在外,沒有師傅教導,不習慣誦讀。”秦王也就不要他誦讀了,留下他在宮中。在一次空閑時,子楚對孝文王說:“父王曾經在趙國停留過,趙國的許多英雄豪杰都為您所知,父王回國之后,他們都向西而瞻望。可是您卻連一個使臣也沒派去慰問他們,我擔心他們都懷有怨氣。我想還是讓我國的邊關早些閉,晚些開為好。”孝文王以為應該這樣,并覺得子楚有才干。王后勸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孝文王召見宰相,下令說:“在我的兒子中沒有趕上子楚的,應當立子楚為太子。”
子楚立①,以不韋為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②。王后為華陽太后,諸侯皆致秦邑③。
【注釋】 ①立:指子楚后來立為莊襄王。 ②食:為官的俸祿。藍田:在今陜西藍田縣西。 ③秦邑:當為“奉邑”,指送給太后的養邑。
【今譯】 后來,子楚立為秦王,封呂不韋為相國,賜給他藍田十二縣作為俸祿。又封孝文王后為華陽太后,諸侯都給太后贈送養邑。
【集評】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說異人,說陽泉君,說趙,費許唇舌,屈此奇貨,大是賈人之雄。總是天惡暴秦而奪之鑒,故楚服而見,后悅其狀,早閉晚開,王奇其計,不然,此兩事何足動人,遂可入承大統乎?夫六國未滅,而秦已先滅,故編史者別之以后秦,蓋實錄也。然秦雖先滅,而不韋亦不為獨存矣!滅六國者,秦。亡秦者,不韋。殺不韋者,政。天道好還,原是一串。不韋盜國矣,又欲盜名,養游客,為六論八覽是也。前世之為小人者,其才皆什伯于庸眾,推此可見。”
【總案】 本篇記述呂不韋扶植秦國王子異人繼承王位并使自己得到相位的故事。文章抓住呂不韋以牟利為本的商人特點,一開頭就提出“立國家之主贏幾倍”的問題,繼而為此奔波,看準了在趙做人質的異人可立為秦國之主,于是開始了一系列游說活動。后來異人立,他果然被封為相,號曰文信君,享受藍田十二縣俸祿,得到了大利。全文一氣貫下,緊鑼密鼓,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呂不韋之神情和品格,歷歷可見。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后出師表》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戰國兵法·呂氏春秋》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