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孟子·梁惠王盡心于國》原文鑒賞
梁惠王曰①:“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②,則移其民于河東③,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⑤,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⑦,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⑧;數罟不入洿池⑨,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⑩,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1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2)。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1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17),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8),涂有餓莩而不知發(19);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20),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他的謚號。他即位后由舊都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故又稱梁惠王。 ②河內:指黃河北岸,今河南省濟源縣一帶。兇:指饑荒之年。 ③河東:魏國的河東,是今山西省安邑縣一帶。 ④加少:減少。 ⑤填然:形容鼓聲。 ⑥走:跑,這里是逃跑的意思。 ⑦直:只是,不過。 ⑧勝(sheng):盡,完。不可勝食:不可以吃盡吃光。 ⑨數罟(gu):細密的魚網。數:細密。罟:魚網,古代規定魚網網眼不得小于四寸(約相當于今天的92公厘),目的是保留江河湖泊中的魚種。 汾(wu):大,深。 ⑩斧斤以時入山林:古時對入山伐木的時間有規定,目的是保護林木不被伐盡。例如夏禹禁止春三月伐木,《禮記·王制》曰:“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11)憾:恨,怨恨,不滿。 (12)王道:和“霸道”對稱。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公孫丑》),即用道德力量實行仁政使人臣服,叫做王道。(13)衣(yi):穿。 (14)豚:小豬。彘:豬。 (15)庠序:古時的學校。(16)頒白:同斑白。負:背負;戴:頂于頭上。 (17)王(wang):實行仁政統一天下。 (1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這句話有多種解釋。漢趙歧認為,孟子是責備梁惠王不能“制民之產”,使得狗彘食人食,違背先王之旨。唐顏師古認為,這句的意思是豐收之年糧食增產,當政者應當平價收購糧食,以防糧賤傷農,把谷物喂狗彘。清閻若璩認為,這句的意思是:“厚斂于民以養禽獸者耳。”近人楊伯峻從閻說。檢:有檢查、制約之意;又:亦通“斂”,收集、聚集之意。 (19)涂:通“途”。莩:餓死的人。發:打開,指打開糧倉。 (20)無罪歲:不要歸罪于年成的豐歉。無:通“毋”。
【今譯】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是盡心盡力了。河內地方遭遇到荒年,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一部分糧食調運到河內。河東遭遇到荒年,我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家的君主象我這樣操心費神的。但是,那些國家的百姓并沒有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為什么?”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來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了,雙方的兵器鋒刃剛‘剛相碰,士卒就扔下盔甲拖著兵器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才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膽小怯懦,行下行?”梁惠王說:“那不行。他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不耽誤農時(及時耕種收獲),那么糧食就吃不完;如果不把細密的魚網撒向大湖深池,那么魚鱉就吃不完;如果按照規定的季節進入山林伐木,那么木材就用不完。谷物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生有所養,死有所葬,沒有什么可怨恨的。生有所養、死有所葬,這就是實行王道的開端。在五畝地大的宅院里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綿;雞狗豬等家畜不錯過繁殖時機,七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吃到肉食;百畝田地及時耕種收獲,不誤農時,數口之家就不會挨餓。認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復向他們講清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那么須發斑白的老人就不用頭頂背負著東西在路上奔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做到這樣而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情況卻是這樣,)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饑民卻不知開倉賑濟。百姓凍餓而死,卻說‘這不能怪我,只怪年成不好。’這跟拿刀子殺了人,卻說‘不能怪我,只能怪刀子’,又有什么區別。如果大王不歸罪于年成,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會來投奔你了。”
【集評】 清·趙承謨:梁王罪歲,深怪民不多加,而“狗彘”、“餓莩”漠不關心,即移民移粟不過虛應故事而已,未為盡心也。孟子前用借喻,主意卻在中兩段。上段輕,下段重,特借上段“王道之始”,引起下段正陳王道耳。而上段正收倒點,下段反收逆勒。筆勢極變化,又句句反對移民移粟,緊趕末段作通篇結穴,最有法力。(《孟子文評》)
清·周人麒:先說“‘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然后以譬喻曉之,文勢便平,看此何等奇快。若入獵手,“無望”句下,必直接“不知檢”、“不知發”矣。看他偏不正承“百步”“五十步”、直接“不知檢”、“不知發”,卻忽然飏開,將王道滔滔滾滾,大講一番,然后收攏,天風海濤不足喻其文勢也。(《孟子讀法附記》)
清·吳闿生:入戰事,不測“填然”句突起,挺接以下數句,文詞閑雅,有賦家風味,意境為之一變,句法亦多票姚可嘉。“狗彘”以下斥陳當時弊政,淋漓沉至,筆勢尤軒昂俊偉,諶諶逼人,是孟子本色,文章之挾劍氣者也。“非我也 , 兵也”以下遽咽住不說,尤妙,否則一瀉無馀,無形淺露矣。(《孟子文法讀本》)
【總案】 本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借與梁惠王談話之機宣傳自己的仁政理想。
梁惠王企圖振興國家,針對年成豐歉,采取了一些措施,想收到“近者悅,遠者來”(《論語·為政》)的效果,他覺得“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但結果使他很失望,便向孟子請教。孟子首先針對梁惠王好戰,用臨陣逃脫“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尖銳地指出魏國的政治和鄰國不相上下,沒有根本區別,所以“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然后進一步指出,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養生喪死無憾”,才能使天下歸服,并且描繪了一幅仁政理想藍圖。最后,他再次敦促梁惠王不要“罪歲”,而要實行仁政,則“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巧妙地運用比喻手法,使文章生動活潑。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是一例,以用刀殺人、卻說“非我也,兵也”為喻,又是一例。前者揭示了事物本質的一致,后者則揭露了為國之君卻推御罪責的荒謬。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曹操令文》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