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其后漫長的社會里,文學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學形式。簡要地說,就是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不同形式的文學。
二、中國文學的起源
1、《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詩經》開篇第一首就是有名的愛情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到現在還為人所樂道。《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與《詩經》大體屬于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
2、《楚辭》
“楚辭”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離騷》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屈原在《離騷》中,通過大量的關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徵意義的辭藻鋪陳,通過上天下地驅使神靈的輝煌奇幻的場面,通過反復表述自己的心跡,重建了崇高的詩人自我形象。與《詩經》總體上比較克制、顯得溫和蘊藉的情感表達不同,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后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總之,由屈原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
三、先秦文學
1、歷史散文
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歷史散文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著作。《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等。《國語》則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事,記言多于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總體上說,《國語》的文字質樸,遠不如《左傳》有文采。《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輯而成的。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以《論語》、《孟子》和《莊子》對后世文學最有影響。《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孟軻的文章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喜笑怒?,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礡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孟子》的散文對后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莊子》既是一部哲學著作,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而且,其文章體制也已經脫離語錄體的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在文學意義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作者的想像奇特而豐富,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后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四、漢賦
在中國文學史上,漢代是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的時代。具體表現之一,是出現了漢賦這一種完全以文學感染力本身為目標的文學樣式。
1、漢賦特點
漢賦是從楚辭演變而來的。這種文學樣式的本質,就是通過精心安排美麗的文字,整齊的句式,嚴謹的結構,表現社會和自然的種種奇特事物和絢麗景象,刺激讀者的感受力與想像力,獲得審美快感。
2、名家名作
西漢前期,在賦方面取得較高成就的是賈誼和枚乘。賈誼的兩篇主要賦作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其中《吊屈原賦》是賈誼赴長沙途經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枚乘的賦現在僅存《七發》一篇,但這卻是標志著漢代新體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面奠定了漢賦的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七發》脫離了楚辭的抒情特徵,轉化為以鋪陳寫物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體。漢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二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兩篇賦的內容主要是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之臣烏有先生之間的對話,他們彼此夸耀自己的國家。典型的漢代大賦的體制,經過賈誼、枚乘,到司馬相如,由這兩篇賦得到最后的確立。以后大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擬這二篇賦的體式,只是在題材和語言方面有所變化。
東漢后期,大賦的創作趨向衰微,抒情小賦不斷興起,顯示取代大賦成為辭賦文學主流的趨勢。小賦以抒情為中心,而且往往帶有尖銳的批判性,更直接地反映了時代的脈搏。抒情小賦作為與傳統大賦相抗衡的獨立文體,始于東漢中期,具體地說是始于張衡的《歸田賦》。這是辭賦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其中寫景的部分,自然清麗,十分出色。東漢中后期抒情小賦的興起,在辭賦演變史上的意義至關重要。但就整個漢賦的情況來說,還沒有足夠數量的優秀作品取代傳統大賦的地位。
五、唐詩
1、中國詩歌的發展
《詩經》、《楚辭》之后,在詩歌上取得巨大的成就的,是漢代的樂府民歌和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此后,“悲涼慷慨”的建安文學的巨大成就使得文人創作的中心從辭賦轉移到詩歌,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并從此奠定了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在魏晉時代,杰出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和山水詩人謝靈運對后世詩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經過長期的醞釀、發展,到唐代,終于迎來了中國詩歌最繁榮的時期。此后,宋、元、明、清各朝詩人輩出,但終究比不上唐詩的萬丈光芒。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像滿天的星斗一樣。今天知名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我們在此無法一一介紹,僅能從初唐、盛唐、及中晚唐時代挑選一些最著名的詩人給大家介紹一下。
2、唐詩名家名作
在唐朝初期,代表著當時詩歌的最高成就是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名聲最大的是王勃。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墳路,兒女共沾巾。”至今為人傳誦。初唐詩壇中另一個重要的詩人是陳子昂,他的《登幽州臺歌》頗有漢魏風骨的慷慨氣勢,一洗六朝浮豔之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盛唐時期最著名的田園山水詩人是王維和孟浩然。王維擅長書畫,他把詩和畫兩種藝術融合起來,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山水詩既體現了禪宗哲理、給人以極端幽靜之感,同時也有生趣盎然、鮮潔明麗的意境。如《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水詩到孟浩然那里,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在他的詩中,情和景水乳交融般地密合,詩的意境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我們來看他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在這首詩中,詩人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游子情懷,表現了他非凡的功力。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豪情萬丈,“驚風雨”、“泣鬼神”,讀了讓人熱血沸騰。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不屑“摧眉折腰事權貴”,甚至于“天子呼來不上船”,傲骨錚錚,可見一斑。祖國的山川風物,在李白的筆下,也是十分出色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詩歌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的渴望與追求是他的詩的顯著特徵。相比之下,由于安史之亂造成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之中,杜甫背負著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他無法如李白那樣灑脫,惟有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杜甫的詩歌尤其關心百姓的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他通過“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作品,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抨擊。杜甫曾用“沉鬱頓挫”四個字來概括自己的寫作,的確非常恰當。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志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唐詩發展到中、晚唐,開始走下坡路。但白居易和李商隱的詩歌依然非常卓越。白居易的詩歌淺近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他的?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相比之下,李商隱的詩歌則比較晦澀曲折、構思新奇,如他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
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片朦朧之美,讓人如在霧中看花。
六、宋詞
1、詞的特點
詞就其本來性質而言,是歌辭,是廣義上的詩歌的一種。詞也叫曲子詞、詩馀、或長短句。作詞一般是按照某種曲調譜填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牌”,按照詞牌作詞稱為“填詞”。除少數小令不分段外,大部分詞牌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段通常叫做“闋”。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闋。
詞起源于敦煌曲子詞,但首先在從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詞中得到發展。溫庭筠、韋莊、李煜是當時最有成就的詞人。到了宋代,詞的意境、形式、技巧都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詞因此與唐詩并列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文學體裁。
2、宋詞名家名作
宋詞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主要風格流派。
宋詞婉約派首推秦觀和李清照的詞最為出色。秦觀的詞寫得深婉而疏蕩,與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并列為婉約詞的頂巔。秦觀一生由于政治牽連而招致不幸的命運,再加他的性格柔弱,情感細緻,所以內心總是被悲愁哀怨所纏繞,不能自解。因此,“愁”成為他的詞中最常見的主題,如《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都是他的名句。而他的詞的意境,也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最為凄婉”。李清照生在南北宋過渡時期,前期詞風明麗,后期詞風大變,顯得凄清愁慘。在這方面,她的《聲聲慢》是最有名的例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種“愁”,不是從前詞人們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喪失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的失望等等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厲。總的說來,李清照的詞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宋代豪放詞以蘇軾和辛棄疾為代表。蘇軾以雄大的才力、開闊的胸襟進入詞的創作領域,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從此詞的境界更大為拓展。讓我們讀一下他那《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
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首詞一開始就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在這樣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歎,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辛棄疾則以悲壯慷慨之調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風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為主,如他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髮生!”。在此,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辛棄疾那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南宋后期,除文天祥之外,再也沒有出現過辛棄疾那樣熱情如火的詞人了。
七、元曲
前人把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并舉,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三顆璀燦的明珠。
1、元曲簡介
中國的曲包括散曲和戲曲。實際上,散曲和戲曲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后者屬于戲劇。
2、元曲名家名作
(1)雜劇
元代雜劇以關漢卿、王實甫為最杰出的劇作家。
關漢卿的劇作中既有催人淚下的悲劇,也有讓人捧腹的喜劇,既有反映婚姻問題的愛情劇,也有揭露社會黑暗的公案劇。關漢卿的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這也是中國古典戲曲中最優秀的悲劇作品。《竇娥冤》的故事說,有一位很孝順的年輕寡婦,為了侍奉婆婆而沒有改嫁。但是她的美德反而招來誣諂,被黑暗社會殘害至死,在竇娥被殺死后,夏日的天空飄起了大雪。整個劇作催人淚下,慘烈悲壯,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關漢卿的其他劇作也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作為元代戲劇的奠基者,關漢卿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他的劇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戲劇所體現的平民精神,他駕馭語言的超凡能力,以及在不同戲劇類型上所顯示出來的藝術造詣,成為后世戲劇家學習的典范。
如果以單部作品而論,王實甫的《西廂記》可以說是元雜劇中影響最大的,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重,被稱為雜劇之冠。劇本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產生愛情,通過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于衝破封建禮
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西廂記》之所以能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不僅在于其表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進步思想,而且它在戲劇衝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相當長的年代中,《西廂記》持續地影響了后代的文學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
元代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此后雜劇的創作開始走向衰落,只有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康熙時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2)散曲
元代另一種饒有新鮮意味的文學類型是散曲。從音樂意義來說,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從文學意義來說,它是一種具有獨特語言風格的抒情詩。散曲活潑靈動、淺俗坦露、使得欣賞者毫無間隔感的總體風貌。它和傳統詩詞中常見的矜持、蘊藉實是大異其趣。
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馬致遠是留存作品最多,歷來評價最高的一個。他的散曲以感歎歷史興亡、歌頌隱逸生活、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又常具有詩詞的意境和秀麗的畫面感,語言自然清麗,雅俗相兼。他的《天淨沙–秋思》向來膾炙人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前三句都是相同結構,首句有渾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間延伸,充分地描繪出完整的畫面。加上后兩句的渲染和點題,曲中的離情別緒表達得帶有豐富的聯想和意蘊。在這首小令中,顯示了作者對自然素材進行主觀塑造的藝術創造力。元代后期,散曲創作的中心轉移到南方。后期散曲以喬吉、張可久為代表,他們兩人并稱為元散曲兩大家。享譽最高的是張可久。張可久專攻散曲,特別致力于小令。他的清麗簡淡的風格尤以描繪江南景色見長,如:“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天淨沙–江上》)作者彷彿是一個丹青高手,灑灑落落幾筆,便涂抹出一幅疏密相間、意境悠遠的文人寫意畫。
八、明清小說
1、中國古代小說發展
中國古典小說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唐代的傳奇。但無論是志怪還是傳奇都和后來的小說有較大的差別。相比之下,宋、元話本小說和文言小說對小說的成熟倒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此以后,中國古代小說在明、清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整個時代文學的中心樣式。
明清時代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黃金時代,許多著名的小說就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但我們在這里無法一一介紹,只能向同學們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這四部最為人熟悉的小說。
2、明清小說名家名作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他的中心內容是演繹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種種矛盾斗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複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緻、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于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三國演義》情節前后發展一貫,但又富于曲折和變化,于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水滸傳》的故事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述以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武松、吳用等為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各地受到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迫害之下,紛紛集聚在梁山水泊,與宋朝相對抗的故事。《水滸傳》堪稱是中國白話文學的一座里程碑。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養,駕馭流利純熟的白話,來刻畫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種場景,顯得極其生動活潑。特別是寫人物對話時,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能達到的。對一、二十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有了《水滸傳》,白話文體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完全的確立,這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極為深遠。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中期的小說創作以吳承恩的《西游記》為代表。這部小說是一部充滿幻想、情節離奇的小說,它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過程。《西游記》中最迷人的人物當屬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率性而為,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自由和頑皮的部分,也成為了無數人理想的象徵和寄託。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藝術上的精緻完美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糾葛為中心線索,在賈府這一世代富貴之家從繁盛到衰敗的過程中,寫出以賈寶玉和一群紅樓女子為中心的許多人物的悲劇命運,反映了具有一定覺醒意識的青年男女在封建體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歷史宿命。這里面包含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個人背景,以及他對人生的認識。《紅樓夢》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構撰的巨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前所未有的成就。
九、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光輝燦爛,剛才我們所介紹的各種文學只不過是星空中最明亮的幾顆星星。事實上,值得我們反復欣賞、陶醉的,遠不止這麼一點。這一切,有待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獲得無窮的享受。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什么是柘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