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清代史學家用編年史記載明代史事,著名的有清初談遷的《國榷》,清中后期陳鶴、陳克家的《明紀》和夏燮的《明通鑒》。《國榷》雖然成書最早,篇幅也最大,因為是禁書,長期以來只有傳抄的稿本流傳,所以知道它的人不多。直到解放后,才有排印本問世。《明紀》篇幅最小,只有六十卷,內容太簡略,只便于初學。比《明紀》稍晚刊行的《明通鑒》一百卷,繁簡適當,且附有“考異”,便于參考,因而較為人們所重視。
《明通鑒》的編撰者夏燮,字嗛(xián)父,別號江上蹇叟(qiān sǒu),安徽當涂(安徽省今縣)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任直隸省臨城縣(河北省今縣)訓導,1860年(咸豐十年)參加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幕府,還任過江西永寧(江西省寧岡)知縣。本書的撰寫或許在1860年以后。除本書外,還著有《中西紀事》一書行世。
《明通鑒》由三部分組成:《前編》四卷,用元朝紀元編年,即從公元1352年(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到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記明太祖建號以前史事;《正編》九十卷,用明朝紀元編年,記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到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間明朝史事。《附編》六卷,用清朝紀元編年,記公元1644年(清世祖順治元年)到公元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間南明福王、魯王、唐王和桂王時史事,直到清兵攻下臺灣為止。據書中《義例》說,還有《考證》十二卷及另撰《目錄》,未見刊行。
本書史料主要依據《明史》、《明實錄》中的永樂、正德、嘉靖三帝實錄,《清實錄》、《御批通鑒綱目》和《御批通鑒輯覽》等官書,還參考了各種野史、說部和諸家文集、奏議。在編寫過程中,仿照《資治通鑒》的格式,把認為不可深信的史料寫成《考異》,分條列注正文之下,以便讀者查考。夏燮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靠個人的力量寫成這部二百多萬字的巨著,其不畏艱辛的精神和毅力是可貴的。而且,書中還貫穿了濃厚的愛國思想,對明末及清志士,都極力予以表彰,并且搜集許多當時禁書的記載,甚至大膽批評《明史》不給抗清志士張煌言立傳,對太湖等地區的人民反清起義的事跡不予記載,這也是需要勇氣的。
至于本書的缺點,也比較明顯。這是由于編撰者的立場觀點錯誤造成的。例如,記事多以清朝的官書為標準,對農民起義、各少數民族以及同外國的接觸交往,都站在封建統治者或大漢族主義的立場上,任意加以誣蔑和侮辱。又如對于明朝后期同滿洲的關系,更是完全依據清朝統治者歪曲史實的記載予以敘述的。此外,還在評論中,對清朝皇帝竭力稱頌。
《明通鑒》寫成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初刻于江西宜黃縣署,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由湖北官書處重???,1959年中華書局據湖北刻本標點出版。
上一篇:王瑞明《明經世文編》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春秋》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