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戰國策》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全書分國編排,計有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趙、魏各四篇、韓、燕各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總共三十三篇。所記“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劉向《戰國策書錄》),也就是從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開始,到前209年秦二世繼位為止,記載了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情況,特別是士這個階層的活動,反映了當時各個國家、各個階級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極其重要的資料。
《戰國策》中的各篇文章是由各國的史官和策士分別記錄下來的,來源復雜,作者不詳。全書初無定名,“或曰國策,或日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后經西漢末年劉向整理,他“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劉向《戰國策書錄》),通過刪除重復,重新編訂,才取名為《戰國策》。劉向集錄《戰國策》是有貢獻的。
《戰國策》主要錄存當時號稱縱橫家的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的言論。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封建制度已經確立。七個諸侯大國各霸一方,互相爭雄,企圖由自己來統一天下,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所以兼并不斷,戰爭不息。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批又一批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在這個政治舞臺上發表自己的主張,宣傳自己的策略,起了很大的作用?!稇饑摺芳蟹从沉诉@一歷史特點,它的內容充實,描述生動,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鄒忌諷齊王納諫》(《齊策》)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好文章。通過鄒忌與徐公比美這件事,說明當權者容易受到蒙蔽的道理,使齊王接受了納諫的建議;《趙威后問齊使》(《齊策》)表現了趙威后關心年成和百姓的生活,重視人才的使用,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值得我們重視;《莊辛謂楚襄王》(《楚策》)一篇,莊辛用生動的比喻來說明親信小人,不顧國事,一味追求享樂,對敵人喪失警惕,必然要招致敗亡的嚴重后果,很有說服力;《秦圍趙之邯鄲》(《趙策》)寫了魯仲連與辛垣衍“帝秦”與“不帝秦”的一場論爭,贊美魯仲連不畏強暴,為人釋難解紛的可貴品質,歌頌了他在事成之后不居功受賞的高尚行為;《唐且不辱使命》(《魏策》)講唐且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勝利完成了任務,批判了虛偽、專橫、殘暴的秦王,表揚了機智勇敢、敢于斗爭的唐且。總之,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較深刻的反映,對統治階級的丑惡面目有一定的揭露,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比較高。但本書也有不少缺陷,首先是內容有失實的地方,不完全是信史,用時要注意辨別。比如蘇秦倡合縱,張儀破以連橫這件事,經考訂與史實有出入,不可不慎重對待。第二,本書重點記錄的只是策士的說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往往敘述較略,齊魏馬陵之戰就是一例。至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記載則更少,所以這部書還不能反映戰國整個歷史時期的全貌。第三,由于本書作者都是具有縱橫家思想的人,書中對縱橫家獵取功名富貴的行為津津樂道,抱著欣賞的態度,對游說之士的作用作了不適當的夸大,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戰國策》對后世是有一定影響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撰《史記》參考了《戰國策》,《刺客列傳》中的豫讓、聶政、荊軻等傳幾乎全部采用《戰國策》的原文。它在中國歷史文學發展進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給《戰國策》作注,最早要推東漢的高誘。但流傳到北宋時,正文和注解都已有散佚。曾鞏訪求士大夫家藏本進行了補充重編,是為今本《戰國策》,亦三十三篇。到了南宋,在曾鞏補校的基礎上,出現了兩種本子,一是姚宏的續注本,一是鮑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元代吳師道在鮑本的基礎上,又作了補正,成《戰國策校注》。清代黃丕烈以吳本為主,參校各本,著《戰國策札記》。近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都很有價值。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內有戰國縱橫家作品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十一章的內容見于《戰國策》和《史記》,可以訂正《戰國策》和《史記》的錯誤,其余十六章,是失傳已久的佚書。這是解放后考古發掘的一個重大收獲。
解放前,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中華書局的《四部備要》,都收有《戰國策》?,F在通行的最好版本是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戰國策》校點本。它以黃丕烈刊刻的士禮居叢書本為底本,匯集了姚本、鮑本、札記中的各家注釋校點而成的。書后附有劉向《戰國策書錄》、曾鞏《戰國策序》等十三篇文章,于鬯《戰國策年表》以及《戰國策人名索引》、《戰國策部分篇章通用篇名》、《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圖》。1973年馬王堆出土帛書釋文也附錄在后面。這個本子資料最全,錯誤最少,最便于閱讀。
上一篇:王瑞明《愙齋集古錄》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揮麈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