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心史》是一部記述南宋滅亡、蒙古興起及元代初年史事的珍貴史料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包括《咸淳集》、《大義集》、《中興集》、《久久書》;下卷包括雜文及《大義略敘》。
作者鄭思肖(公元1241-1318年),字憶翁,號所南。他的字和號,皆寓有懷念故國的情意。每逢過年過節,他就哀痛不已,含淚向南方跪拜,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宋亡后,改名思肖,思肖即思趙宋。他有詩曰:“不知今日月,但夢宋山川。”還有詩曰:“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充分反映了他忠貞的民族氣節。他畢生不娶,孑然一身,匿居蘇州破廟中,閉門著作,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移置于“穴”字,即成“大宋”。他受理學家的影響,認為“天地萬化,悉自此心出”,因名其書為《心史》。所著終于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但每篇仍冠以南宋恭帝的年號“德祐”,他時刻念念不忘自己是趙宋的臣民。他始終仇視蒙古統治者,《大義略敘》記載:蒙古軍南下時,雖未遇大戰,但所陷城郭,悉蕩為平地;并極盡其搜刮勒索之能事,“脅索金銀曰撒花”,“盡劫子女玉帛曰打虜”。滅南宋后,搬運軍器、米糧、玉帛、金銀、寶貝、文籍,水陸兼運,舟車相繼,“歷月逾歲,曾未止歇。”蒙古統治者給各族人民帶來的災難極為深重,《中興集甲·郊行即事》:
一變太平業,民生若失巢。
乏牛耕瘠土,多馬壞荒郊。
花圃半栽菜,谷田多長茅。
幡然欲深隱,遠與世相拋。這類記錄,如讓他所痛罵的所謂“元賊”得悉,就會被全部銷毀。因此,他將全書封存于鐵函中,沉入蘇州承天寺井內。公元1638年(崇禎十一年)被發現,于是有《鐵函心史》之稱。
鄭思肖對南宋抵抗蒙古軍的民族英雄,寄予深切的懷念與無限的崇敬。《心史》詳細記載了文天祥、張世杰等人的英雄業跡。特別是為了歌頌文天祥慷慨就義的偉大精神,專門寫了《文丞相敘》及《贊文山忠烈》。當民族危亡之際,文天祥毀家紓難,“傾家資,糾集吉贛鄉兵三萬人勤王。”文天祥與蒙古軍談判時,一見投降的呂文煥、范文虎,大罵無恥,痛數其罪;見蒙古軍大將伯顏,伯顏問其為誰,答曰:“大宋丞相文天祥。”伯顏要他行跪拜禮,他說:“我南朝丞相,汝北朝丞相,丞相見丞相,不跪。”他被俘后,堅貞不屈,許多人費盡心機誘降,他大義凜然地說:“我不懂投降是什么一回事!”他的妻妾子女被拉來哀哭勸降,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果你們真是我親人,難道還會要我叛變嗎?”鄭思肖對張世杰壯烈殉國的高大形象,竭力加以維護,厓山海戰失敗的原因,不少人歸咎于張世杰指揮失誤。鄭思肖不以為然,厓山海戰,本來宋居于優勢,宋軍乘夜劫寨,“斬賊首,累一二千級”,其所以轉勝為敗,主要是有叛將(失其姓名)帶領三百人投敵,泄漏了軍事機密。
《心史》對厓山海戰及常州保衛戰等記載詳細,可補“正史”之不足。南宋自理宗以后,實錄、日歷殘缺不全,出于南宋遺民手筆的一些野史筆記多經元代人竄改,文天祥的詩文集在元初亦難逃這一厄運。《心史》則未遭竄改,得以保持其本來面目,所記皆其親身見聞,其史料價值當更珍貴。
上一篇:王瑞明《徐霞客游記》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愙齋集古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