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史諱舉例》八卷,今人陳垣(公元1880-1971年)著。1928年初版,后經劉乃和校訂,1958年科學出版社重印。這是一部關于避諱學的總結性著作,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工具書。
避諱為我國古時所特有,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凡讀辛亥革命以前的歷史書籍,都可能遇到這個問題。所謂避諱,就是不直接稱謂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這些字,便用改字、空字、缺筆等辦法加以回避。由于各朝各君的諱字不同,避諱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書上有不少因避諱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變前人姓名、官名、地名、書名、年號等。比如秦始皇名政,改“正月”為“端月”,漢文帝名恒,改“恒山”為“常山”,唐太宗名世民,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清世宗名胤禛,改“王士禛”為“王士禎”。史籍中因避諱造成的混亂,直接影響史料的真偽和錯雜,對史學的研究和引用考證,帶來很大的麻煩。如果不了解因避諱而改變的具體情況,就不能正確理解文獻的意義,妨礙辨別事物的真相。
對歷代避諱的研究,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楙的《野客叢書》、王觀國的《學林》、周密的《齊東野語》,已有所涉及。清代顧炎武的《日知錄》、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趙翼的《陔余叢考》、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王昶的《金石萃編》,皆有專門的考證,特別是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運用諱例解釋史書中的疑難較多,但都沒有系統化。嘉慶間,周廣業曾著《經史避名匯考》,可惜并未刊行。陸費墀的《帝王廟謚年諱譜》、黃本驥的《避諱錄》、周榘的《二十二史諱略》,謬誤較多。
為了進一步解決避諱的問題,方便后學,陳垣總結了前人的成果,系統地進行了整理,仿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的體裁,寫出了《史諱舉例》,共八萬余言。“意欲為避諱史作一總結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門路一鑰匙也”。《史諱舉例》分八卷八十二例:卷一是避諱所用的方法,卷二是避諱的種類,卷三是避諱改史實,卷四是因避諱而生的訛異,卷五是避諱學應注意的事項,卷六是不講避諱學的貽誤,卷七是避諱學的利用,卷八是歷朝諱例。后附征引書目略,開列引用書目《二十四史》、《二十二史考異》、《三史拾遺》等一百多種。
懂得避諱學,對研究中國歷史很有幫助。避諱可以用來識別古書、文物的真偽,審定書籍版本的時代。因為諱字相當于時代的標志,應該避諱的而沒有避諱就表明是偽造的。根據書中避諱的字,可以斷定是那個朝代的版本。《后漢書·郭太傳》稱郭太為郭林宗,是因為范曄避其父名諱而改稱其字的。但是傳末有一段文字直書郭太名。錢大昕懷疑其中有誤。后得到明閩中舊刻本,發現這一段文字是唐章懷太子注《后漢書》時引用謝承《后漢書》里的文字。今本有這一段文字,是注文羼入正文而誤的,惟閩本仍不失其舊。這一例子很清楚可以看出避諱學不可忽視的作用。
上一篇:崔曙庭《史記》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史通》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