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之后便正式入秋了。
絲絲涼風穿過密密的香樟葉吹拂到陽臺上,偶爾捎來幾片樟葉,硬硬的、有墨綠的光澤,嗅一下也會有一縷獨屬香樟的氣息。每當此時,我會很慶幸自己的家與近旁一片古香樟林為鄰。一天我倚靠在頂層的陽臺,伸出手似乎可以觸摸到空中伸展過來的香樟虬,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此刻實現了一個許久以來的心愿。
我是一個安靜、喜歡獨處、有時還喜歡遐想的人。讀書,在我來說不僅用來充盈時間,更是一種詩意的生活。我常會設想各種情景的讀書,最愜意、最舒心的情景是什么呢?是有一間黛瓦白墻的小房子,外面一個有樹有草的小庭院,端坐在窗下讀書,推開窗,滿院的綠意撲面而來,正切合我讀書的心緒,心中便有天地唯我獨存的清靜之感。惟有此,似乎無法安放我讀書的心靈!幾年后,我在虎形背公園旁安了家,當時此處不是公園,是一片農家雜居地,比較臟亂,似乎也沒覺得香樟的存在。一切都那么隨意,當此處呈現一座綠意盎然的公園,它似乎猛然間走進了我的生活。一個春天的清晨,我到陽臺晾衣,抬眼見香樟葉織成的如傘蓋般的綠網鋪開在眼前,我豁然開朗了,這不正是最愜意的沉醉于書海的境界?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目不斜視地只專注自己追求的目標,并且要完美地實現,才會心安理得,否則便寢食難安。其實,在我們追求的路上有時會有許多類似的風景,只是你不能暫時放下心中的“完美境界”,在錯過中卻感覺“希望總在遠方”而心生傷感。如果我們在追求夢想、希望的過程中,多一些觀察、思考,少一些霧里看花,人生的遺憾也許會少很多。
如今,每天清晨享受著香樟林送來的清新空氣、天然綠意,心中多了一份珍惜、一份寧靜。此時,我注意到樓下住著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時常見他不厭其煩地繞著樟樹林踱步,有時凝神佇立,有時抬頭遠眺。見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拿著掃帚,把零星掉落的葉子,歸成一個小堆,點一點火,那落葉化灰的煙霧總是勾起我對兒時炊煙的記憶。看著既覺得清閑,又覺得溫暖。待火堆涼了下來,老人把白灰灑在樹根周圍,細雨過后,便不見它的蹤跡。幾番接觸后,得知老人姓瞿,襁褓中隨父母從湖南逃荒到宜豐謀生,長大后正趕上改革開放,到廈門打了二十多年工。他說,廈門留給他最深記憶的是一棵大榕樹,因為那大榕樹形成的綠蔭讓他時刻想起宜豐枝繁葉茂的古老香樟。因此,他找到了縣城中的這一片樟樹林,在它的近旁買了一戶低層樓房住了下來,離開熱鬧的大都市,回歸原本的成長地。是為了了卻那份鄉思,還是要守護少時留下的印跡,抑或兩者都有。他說自己忘不了少時十幾個小伙伴手拉手懷抱香樟粗壯軀干時的大呼小叫,忘不了涼風習習月照林間之時赤膊干膀子的父輩叔輩們“把酒話桑麻”的情景。而他的這些記憶不也正是我們兒時生活的寫照嗎?是啊,這些遍布家鄉、遍布江南的香樟樹,它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靜靜地站在那里,不言,不語,卻頑固地溫情地留住了你的年輪、你的印痕,那是一份怎樣長久、悠深的牽念!無論你是外來者,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只要它那片綠蔭籠罩過你,只要它那沙沙飛舞的葉子襲擾過你,只要它那碩大的樹洞曾做過你的“避難港灣”,你就把你的喜怒哀樂寄存在了某一片沾了雨露的葉子或是某一片陽光下晃眼的葉子。待到來年春天,它累了,倦了,飄落大地,回歸泥土,不經意間你的情懷就會深扎在這片土地中,這也許就是鄉情,帶有泥土氣息的鄉情。西北人出生時要用綿綿土洗新生嬰兒的身軀,為的是讓他走進人間的第一步就把鄉音的氣味融入體膚。出外闖蕩的游子,要帶一抔家鄉的泥土,為的是泥土中的牽掛和念想。
試想,當一棵小香樟樹苗開始迎接第一縷微風時,它哪里會想到要跨越百年千年的風霜才能長成參天古木?這漫漫長河中伴隨它的是什么?是風霜雨雪,是云卷云舒,是飛鳥花蟲,是一代蹣跚學步到耆耋老者,是一代青絲又成白發。永不停歇的時間積淀出它的厚重,綿綿不盡的生命積淀出它的滄桑。而美麗雍容的香樟樹也就成為記憶的影子,情感的載體。
每一片香樟的葉子,每一寸香樟的肌膚,都留下一份情懷。綠蔭下,盡是溫暖的記憶和虔誠的敬意。
上一篇:《情比石堅》夏興政散文賞析
下一篇:《情若藤蔓纏且繞》馬振國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