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我國考據學的興盛時期。這個時期,清朝封建統治政權已經鞏固,滿、漢地主階級內部矛盾已相對緩和,清朝統治者對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除繼續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外,還兼施籠絡手段,予以收買。同時,又以煩瑣的考據學作為治學方法,企圖把學術界引入脫離現實政治斗爭,鉆故紙堆的道路上去。因此,這時的學術風氣為之一變,清初學者顧炎武等人提倡的“經世致用”之學,現在,已被盛行起來的經史考據學所代替了。許多學者為避開現實政治問題,也就以巨大的精力,投入到資料的搜集、整理、審核和考訂的工作中去。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古代的儒家經典、明以前的史學著作,以及諸子、金石、天算、地志等史料。為此,他們要求每事必追根求源,言必有據,反對空談和主觀臆斷,講求旁參互證,反對孤證立說。這種風尚,到乾隆、嘉慶年間,達到了全盛時期,人稱乾嘉考據學,而當時的學者們卻自稱樸學或漢學,以別于宋代的理學。
初期的乾嘉學者,多集中于研究儒家經典,往后就逐漸轉向研究古代史料,這時問世的《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異》和《二十二史札記》,被稱為乾嘉考據學的典范工作,清代的三大考史名著。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王鳴盛撰。王鳴盛(公元1722-1797年)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年改號西沚居士。著名的經學家和史學家。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1754年(乾隆十九年)中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1763年以母喪休官,遷居蘇州,賣文自給,閉戶著述,至七十六歲去世。
王鳴盛的著作主要有詩文集《西莊始存稿》和《西沚居士集》,經學著作《尚書后案》,史學著作《十七史商榷》和《蛾術編》。
《十七史商榷》雖然也校釋文句,卻是以考訂見長。它的每一條考訂都有一個題目,各條字數不等,少則幾句話,多的竟成了一篇獨立的論文??加喌闹攸c是《漢書》和新、舊《唐書》,它們一共四十六卷,幾乎占了全書的一半。最少的是北朝史,僅四卷,南朝史也只有十二卷。其考訂的內容,包括以下四類:
第一類,文字??保@是本書的重點。王鳴盛是以汲古閣本做底本,再用明監本或其他本子來校。其中只有《舊唐書》用的是聞人詮本,《舊五代史》用的是四庫館新輯傳鈔本。??钡姆椒?,常用的是理校法,對于??睂W很重要的對校法,他卻不很注意。而且,他校書是重點校,不是全面校,當他感到發生了疑問,才去進行重點??保@就使得本書臆測和武斷的地方,難以避免了。
第二類,考證典章制度,也是本書的重點。十七史中,只有“前四史”有舊注,其余的各史都沒有注釋,讀者遇到有關典章制度問題,常感困難。本書考證制度,以地理和官制最多。如卷十四至二十一,考前漢地理;卷三十二、三十三考后漢地理;卷五十七考南朝地理;卷六十七考北朝地理;卷七十八至八十考唐朝地理。其余的分散在各卷里。官制的考證,卷四十考州郡中正;卷六十四考都督、刺史;卷八十一論官階勛爵中晚日漸糾紛;卷八十五論分司官;卷八十九,論南衙北司,其余也散見各卷。這些考證,有史有論,對讀者頗有幫助。
第三類,評論歷史事件和人物。這類評論多半是做的翻案文章。他稱贊唐代的鄭注和李訓為“奇士”,倒還比較公允。有的是歷史上被認為好人好事的,作者卻往往痛加貶斥。如東晉王導,歷來被譽為“江左夷吾”,本書卷五十卻罵他“導之庸鄙無恥甚矣?!边@種種議論,往往是根據封建道德標準來衡量的。但也有些議論對讀者還是有啟發作用的。
第四類,評論史書的優劣。王鳴盛對十七史都有評論,有的是討論體例,有的評論史書內容的是非問題,也有的是對作者本人的看法問題。如為范曄辨誣;惋惜魏收“被謗獨甚”,他的《魏書》不應在諸史之下。被他貶得最厲害的是《南史》、《北史》以及他們的編撰者李延壽。
總之,《十七史商榷》是一部以考訂為主,而又有議論的史學名著。它??绷宋覈罢贰敝械拇蟛糠质窌?,補正了其中的訛誤,考訂了重要史實,且又以輿地、職官和典章制度考訂見長。雖然,考訂也或有誤,議論或有不當之處,但對讀者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十七史商榷》通行本有廣雅書局本,《史學叢書》本,商務印書館曾于1937年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列入《叢書集成》,1959年又重印過一次。
上一篇:崔曙庭《北齊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十六國春秋》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