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彧 【本書體例】
吾鄉龔海峰先生,官平涼時,其哲嗣四人,皆隨侍署齋讀書。一日,偶以音觴召客,齋中四人者,皆躍躍作看戲之想。先生飭之曰:“試問讀書好乎?看戲好乎?可各以意對。”其少子文季觀察瑞谷遽答曰:“看戲好?!毕壬跞怀庵?。長子端伯郡丞式谷,對曰:“自然是讀書好。”先生笑曰:“此老生常談也,誰不會說?”次子益仲孝廉受谷對曰:“書也須讀,戲也須看?!毕壬唬骸按苏{停兩可之說,恰似汝之為人?!比有》逡睾顚υ唬骸白x書即是看戲,看戲即是讀書?!毕壬器状笮υ唬骸暗弥?”聞其時甘肅有譚半仙者,頗能知未來事,先生延致署中數月,臨行手畫四扇:一作老梅數枝,略綴疏蕊,以贈端伯;一作古柏一樹,旁無他物,以贈益仲;一作牡丹數本,以贈小峰;一作蘆葦叢叢,以贈文季。且語先生曰:“將來四公子所成就,大略視此矣?!庇山裼^之,則與所答看戲之言,亦隱隱相應也。
(選自《浪跡叢談》)
我家鄉的龔海峰先生在平涼做官時,他的四個兒子都跟隨他在官衙讀書。一天,偶然邀請客人來看戲喝酒,官衙中的四個兒子都按捺不住想要看戲了。先生命令他們說:“請問讀書好呢?看戲好呢?各自回答自己的想法”。小兒子文季(字瑞谷,后官觀察)急忙回答說:“看戲好。”先生生氣地斥責他退下。長子端伯(字式谷,后做郡丞)說:“自然是讀書好?!毕壬Φ溃骸斑@是老生常談,誰不會說?”后來做了孝廉的二兒子益仲(字受谷)回答:“書也須讀,戲也須看”。先生說“這是調和兩可的說法,恰似你的為人?!焙髞碜隽丝h令的三兒子小峰回答:“讀書就是看戲,看戲就是讀書。”先生掀起胡子大笑說:“說到點子上了!”聽說當時甘肅有一個叫譚半仙的人,頗能知將來的事。先生請他到官衙數月,離開時手畫四扇:一把扇上畫的是老梅數枝,稍加點綴了幾朵稀疏的花,贈給端伯;一把上畫的是一棵古柏,旁邊沒有其他東西,贈給益仲;一把上畫的是幾株牡丹,贈給小峰,一把上畫的是一叢叢蘆葦,贈給了文季。并對先生說:“將來四位公子干成的事業,大略可以從畫中看出。”從現在看他們,則同所回答看戲的話,也隱隱相對應了。
每個人的言語,同其性格、志趣、才智等是存在著緊密聯系的。
興盛于四、五十年代的西方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既是后天學習和培養得來的,也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個人運用語言,要受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約,人們在每一次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都不是簡單地模仿已有的語言信息,而是一次“再創造”的過程,其中存在著各人不同的編碼和解碼的心理活動規律。具體到龔氏四兄弟講,由于他們天生的稟性不同,后天的追求不一,以及年齡大小、協調同成人關系的經驗不一樣等,所以在對待看戲、娛樂和讀書的問題上,是各有其側重的。四兒子年齡小,當然娛樂在意識中所占的比重大;老大受其父教育多年,自然知道成年人心里真正喜歡的是什么。至于后邊老二、老三的回答,就有些用心猜想,迎合當時其父想要聽到的最佳回答之嫌疑,而并非真心之流露了。
中國民間故事中有大量一人設問,幾人回答對一事物或問題看法的結構模式,一般先回答的總是不對,最后一個回答的總是最好。其實,在選擇回答問題的次序上,也顯示出了一個人的聰明、狡猾程度。沒有城府、控制不住自己的,總是搶先回答,卻常常不對問者的口味。懂得以逸待勞,以他人的失敗鑄成自己成功的人,總是選擇在最后出場。推而廣之,在歷史事變中,也可以找到許多最后出場的聰明人,譬如劉邦,審時度勢,后來居上,搶了項羽的滅秦之功等等。細品《看戲》一文,為父稱贊老三回答得合適,恐怕不僅是欣賞其語言之妙,亦有暗喜其出擊時機把握得準確的意思吧。
上一篇:看寫緣簿
下一篇: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