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會議
扎西那地方
雄雞一唱,三個省都聽得見
如果敲開那間有名的會址
就能搜出一群紅軍的影子
在那里回師東進
扎西當時并不明白
它的一間破廟
會成為中央政治局的會議室
除了時間,其意義
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做出的決策差不多
當歷史走了80年
扎西會址還留在原地
是與遵義的那間一般大小的
仿佛一首軍旅詩
王明執筆時到處是病句
只有到遵義才開始分行
并使用毛澤東的創作技巧
在扎西修改后再構思
將軍隊縮編成七律
再用重疊手法渡過赤水
陜北的六口窯洞
是中國革命的省略號
打在金沙江、大渡河的排比句后面
既完整又含蓄
紅軍能夠打破二萬五千里長跑紀錄
與在扎西歇腳有關
扎西,扎西
是一代偉人沖刺之前
做深呼吸的地方
威信老屋
在威信縣
有一間很老的屋子
曾經是中國革命投宿的客棧
與紅軍發生過
某種密不可分的關系
張聞天和秦邦憲
都是那間屋子的過客
那是1935年寒冷的春天
房東正從門縫里看人
看見堂屋里的馬燈
照亮了圍桌而坐的幾個外地人
他不曉得什么是毛主席
只發現一個頭發往后梳的高個子
說話時吃著辣椒
他更不曉得
另一個長胡子的是周恩來
正引導紅軍
沿著高個子的路線奔走
而今那間很老的屋子
還沒有坍塌
它不僅是威信縣的一處風景
精神和象征意義
與西柏坡的土屋一樣
永遠閃著歷史的光輝
難怪我到那里朝圣時
一位給紅軍帶過路的老人問我
“現在是哪個當毛主席”
突破烏江
翻開中共黨史
從長征路線示意圖上
我看到的是
一支走成紅色箭頭的隊伍
沖過最后一道封鎖線
在湘桂邊境突然掉頭
進入槍聲漸漸稀疏的貴州
這是一支
拖著一路鮮血的工農武裝
在逼近被稱為天險的烏江時
盡管被博古和李德
這兩塊石頭絆了一下步伐
仍然沒有改變方向
所以我固執地認為
阻擋紅軍前進的
不僅是一條驚心動魄的江
還有比長征路線更復雜的思想
幸好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這個從小就到中流擊水的湖南人
不會因為任何艱難險阻
而退縮和逃亡
就這樣
方面軍的旗幟
沿著一雙指點江山的大手
呼嘯著躍過了
貴州境內那條最大的河流
點燃遵義的曙光
金沙水拍
重讀長征
只有隨劉伯承的回憶錄一起
把磅礴的烏蒙踩成泥丸
才能把一撥姓蔣的追兵
甩在貴陽以東
然后以每天120里的急行軍
抵達一條叫金沙江的山溝
金沙江雖然不寬
但僅憑那云朵中的懸崖
就可把中央紅軍堵截
使那條從南湖駛出的紅船
在這山溝里翻掉
但鐵錘鍛打的紅軍
一心要用鐮刀去割掉
白色中國的苦難
硬是以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英勇
用皎平渡的七只小船
把中國革命的一條大船
載到使戰略向北轉移的彼岸
船長毛澤東傲立船頭
面對湍急的金沙江
盡管內心波瀾起伏
但在他深藏不露的詩中
冰冷的水
都變成他對長征的勝利
充滿樂觀和自信的革命胸懷
四渡赤水
重走紅軍長征路
我們就會被一條深不可測的河
帶到1935年寒冷的春天
那條河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
毛澤東就是在那條河上
創作了遵義會議后的第一首詩
這首詩一開頭就非常精彩
中間特別有氣勢
收筆更是利落
蔣介石曾想用那條河
卡住毛澤東越寫越長的中央紅軍
然而那條河掀起的波浪
反而誘發了毛澤東的靈感
為了引人入勝
毛澤東用押韻的腳步 平仄的槍聲
反復斟酌,四易其稿
第一稿撕去土城作戰的敗筆
第二稿放棄早已構思好的
北渡長江的動詞
第三稿用《憶秦娥》中的
馬蹄和喇叭聲
刪去了婁山關的敵兵
第四稿用現代技巧
避實就虛,揮師東進
詩到勝利為止
這是毛澤東的風格
并在他后來的創作中
取得了新的突破
那條河叫赤水河
比起金沙江和大渡河算不了什么
難怪毛澤東在他的《長征》詩中
未曾提過
上一篇:陸激《鹵陽湖畔》
下一篇:周孟杰《歷程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