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七國考》十四卷,編纂者董說,字雨若,又字月函,號俟庵,又自號補樵。明末烏程(今浙江吳興縣)人。清朝初年,他剃發為僧,號南潛,著書十余種,合題《補樵書》。
《七國考》以《戰國策》和《史記》為主要材料來源,兼取先秦諸子及雜史,分類輯錄戰國時期秦、齊、楚、趙、韓、魏、燕七國的典章制度,分為職官、食貨、都邑、宮室、國名、群禮、音樂、器服、雜記、喪制、兵制、刑法、災異和瑣征共十四門,亦即十四卷。體例與《會要》大體相同。
戰國時期,由于群雄割據,戰事連年,典章文獻百不存一。《七國考》將戰國時期各國的典章制度廣為輯錄,便于查考。只是由于引書不夠謹慎,甚至把一些小說、寓言一類書里的話,也收集了進去。還大量引用春秋時期的史料,幾乎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所引史料本身錯誤的也不少。如“奉陽君李兌”本是趙國人,但書中趙“職官”和燕“職官”中并出“奉陽君”。有的門類又殘缺不全,如天文方面,只有“災異”一門。所以《四庫全書提要》就懷疑《七國考》不盡出于董說一人之手,“殆說未成之稿,偶為后人傳錄歟?”
中華書局在1956年將《七國考》排印前,曾據《守山閣叢書》本為主,另以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進行參校過。
上一篇:公劉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王瑞明《三代吉金文存》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