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惠明張淑敏
【原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1)。
春蠶到死絲方盡(2),蠟炬成灰淚始干(3)。
曉鏡但愁云鬢改(4)。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5),青鳥殷勤為探看(6)。
【原詩作者】:李商隱
【導讀入境】:
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重要貢獻就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常以清詞麗句構成優美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他的《無題》詩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多數描寫愛情,內容或不便明說,或者很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來概括,所以命為《無題》。
好不容易相見又要匆匆分別,只因相見太不易所以離別時更感覺痛苦,難舍難分。因為此一分別又不知相會在何年何月。這時正值暮春時節,春風用其綿薄的余力,輕拂著已經凋殘的百花。春意闌珊,韶光易逝,像花一樣的人不也容易同花一樣容顏衰謝嗎?春蠶吐絲,到死方盡,離別后我的相思會如春蠶吐絲般無有了時。蠟燭燃燒,燒成了灰才沒有了蠟淚,離別后我的相思淚水會如蠟燭滴淚,到死方盡。清晨我對鏡梳妝只愁黑發變白,夜晚我對月吟詩肯定會感到月光的凄寒。盡管我們相距并不遙遠,而你卻仿佛身在蓬萊仙山。只有讓青鳥為使者殷勤地為我們傳遞消息了。
【賞析】:
本詩生動傳神地抒寫了男女之間的離情別恨。全詩構思縝密,形象鮮明。本詩出現許多意象,如東風、百花、春蠶、蠟炬、蓬山、青鳥,而且其中有些互相并不相干,如散金碎玉,而詩人起首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則如一條線將其串起,使以上意象喻托深微,呈現一種含蓄婉曲之美,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深沉、纏綿。
本詩還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民歌中的諧音雙關手法。用“春蠶”的“絲”諧“思”,來形容纏綿不斷的相思,用“蠟炬”的比喻來描寫無比傷心的別恨。讀來形象鮮明,感情強烈,因而成為言情的千古名句。
【思考題】:
試歸納一下詩中都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離情別恨?
上一篇:中學生《戲為六絕句(二)》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早發白帝城》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