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1]詞
【原文】
黃河遠上[2]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3]。
羌笛何須怨楊柳[4],
春風不度玉門關[5]。
【注釋】
[1]涼州:即武威市,又名雍州、俠都、雍都、涼都。先設雍州、后改涼州,又稱雍涼之都。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門戶,東鄰寧夏省會銀川,西鄰青海省會西寧,南鄰省會蘭州,北通敦煌。古時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中心、經濟文化中心。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駐軍城堡。仞(rèn):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
[4]羌(qiāng)笛: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楊柳:指南朝梁宮體詩人蕭綱創作的《折楊柳》曲:“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5]度:越過。玉門關:漢武帝時設置的重要關隘,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作者】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為人誣告,辭官歸家。晚年任文安縣尉。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人有唱和。早年精于詩文,樂工多引為歌詞,名動一時。擅長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最為著名,是盛唐邊塞詩人之一。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描寫了北方玉門關外蒼涼孤寂而又壯闊的景色,抒發了守邊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寄托了詩人對邊疆人民和守邊將士的深切同情。
詩人首先概括地描繪出涼州的蒼涼景象:黃河、白云、孤城、萬仞山,場景蒼茫、壯闊而又悲涼。當此之際,忽聞羌笛所吹《折楊柳》曲,邊塞將士的哀怨也隨之而出。羌笛明“怨”楊柳,實則表達出詩人對朝廷不關心戍邊將士的批評。全詩格調沉郁蒼涼,意境高遠,言有盡而意無窮。詩的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詩無一句說思家懷鄉,而思鄉之情卻躍然紙上,詩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全詩著重描寫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胸襟抱負,景色描寫得波瀾壯闊,氣勢雄渾,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詩中雖表現了守邊將士的哀怨和愁苦,也暗含了對朝廷冷漠的不滿,但格調高昂、慷慨悲壯,沒有消沉頹唐的情調,表現出詩人廣闊的心胸。全詩意境浩莽,筆勢浩瀚,對朝廷漠視戍邊戰士疾苦的諷刺含而不露,耐人尋味。但“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含蓄,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解的同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所以能以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的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才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作。
上一篇:《蘭陵王·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涼州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