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一部分 《傅雷家書》
注解:父愛如山,深沉而不動聲色。中國古代,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結構維系了幾千年。男主外,女主內,也成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家庭模式。父親,作為中國傳統家庭的一家之主,往往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支撐著一個家庭的生存。
小馬哥: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五本獻給父親的書,籍此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父親形象。今天,我們請來了我們的老朋友安子,請她為我們介紹這五本獻給父親的書。
安子:
聽眾朋友們好,小馬哥好,在這個初夏的夜晚,能夠坐在這里,沉浸在書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獻給父親的好書,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父親形象,也是我的榮幸。
小馬哥:
安子,先和大家說說,今天我們要解讀哪五本書?
安子:
好。說到描寫父親的文學作品,我的腦海里首先浮現的,不是文學作品,而是那幅堪稱家喻戶曉的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畫家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形象。在文學世界中,這樣濃墨重彩地描寫父親的作品也不少。除了之前小馬哥提到的那些作品,還有肖復興的《我的父親手記》,法國知名作家讓·路易·傅尼葉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周國平的《妞妞》,賈平凹的《父親的半瓶酒》《關于父子》,林清玄的《期待父親的笑》《與父親的夜談》《爸爸的鴿子》,莫言的《拾饅頭的父親》,很多。
我們今天帶給大家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傅雷的作品《傅雷家書》、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致父親》、中國著名作家王朔的《致女兒書》、中國著名作家梁曉聲的《父親》和榮獲2000年國際安徒生大獎的兒童繪本《我爸爸》。
小馬哥:
聽起來豐富多彩,有大家熟悉的《傅雷家書》,還有國外作家的作品、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兒童繪本,看來父親形象真的遍布各類文學作品中。那我們就從大家最熟悉的《傅雷家書》說起吧。
安子:
說起《傅雷家書》,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語文名著導讀第二篇就是《傅雷家》
注解:傅雷,字怒安,號怒庵,生于江蘇省南匯區下沙鄉,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
傅雷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其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為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為英語教師。
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第7課和山東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第9課都是《傅雷家書兩則》。所以,大家對于《傅雷家書》一定不陌生。
注解:《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
傅雷夫婦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傅雷夫婦因此成為了中國的典范父母。
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傅雷這個人。傅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在學生時代就是一位積極向上的青年,他在20世紀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創辦的徐匯公學讀書,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論激烈,被學校開除。后來“五四運動”時,他參加街頭的演講游行。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了大同大學附中的學潮。后來傅雷到法國留學,還訪問過意大利、瑞士、比利時等國。回國后,傅雷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翻譯態度嚴謹。可惜后來遭受了巨大的迫害,在1966年9月3日凌晨,58歲的翻譯巨匠傅雷坐在躺椅上,吞服了大量的毒藥,自殺而亡。兩小時后,他的夫人將床單撕開,系在鐵窗橫框上,上吊自殺,隨夫君而去。傅雷夫妻雙雙悲壯地走完了一生。
為了紀念傅雷,2008年2月,上海市南匯區周浦八一中學更名為上海市傅雷中學。
小馬哥:
讓人唏噓的悲慘人生!盡管如此,傅雷還是留下了大量翻譯作品,為中國的文學翻譯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安子:
是的,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4部,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巴爾扎克的作品15種,有著名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貝姨》《幻滅》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及“名人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伏爾泰的《老實人》《天真漢》等。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傅雷家書》,則是傅雷夫婦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這些家書經過整理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熱烈的關注。
《傅雷家書》里一封封飽含愛意的情深意切的家信,反映了傅雷夫婦對傅聰無微不至的關心。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不僅僅有關心、關愛以及思念,還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依戀,讀起來非常有情趣。比如在信中,傅雷曾多次叮囑兒子不要親自動手拆那些捆扎行李和鋼琴的麻繩,因為傅雷的長子是鋼琴家,所以一再叮囑在國外的兒子要保護好自己的雙手,這個細節我記憶深刻。而且里面有一段話,我覺得應該作為所有家長的座右銘。這段話是傅雷寫給兒子的一段話:“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沒有誰可訴苦。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這是父親對孩子真正的心靈關懷。現在很多家長,都打著所謂“挫折教育”的名義,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還美其名曰讓孩子學會接受挫折,培養孩子的情商。但事實上,培養并不意味著忽視,也不意味著不理不睬,正如傅雷家書里所說:“孩子不向父母訴苦,沒有誰可訴苦。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
小馬哥:
語錄: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
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
語錄: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滿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多寶貴的時間。
——傅雷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別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這句話真的很溫暖,也很實在,孩子最溫暖的歸所,就是家;最可傾訴的人,就是父母;最能獲得的力量和支持,就來自父母。
安子:
在這本書里,并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以日常小事為主,雙向的交流和開導,這樣如朋友一般的交流,對于所有的父母來說,都極具啟發。是真正的親子溝通,深入孩子內心的、貼心的、溫暖的溝通。
其實人生的很多道理,聽起來似乎是大道理,比如踏實做事,認真做人,但事實上,深入生活細節,就是日常的生活準則。為人父母者,應該以身作則,通過日常的生活細節,將人生的智慧和經驗傳達給孩子,做孩子的知己和良師益友,和孩子共享歡樂,共度艱難。
建議所有的為人父母者,都看看這本《傅雷家書》,這是一位父親和兒子在心靈和精神上的共鳴,也是一位父親的真實人生。比起那些科普類書籍,這本以培養孩子心靈為主旨的家書更具現實意義。
上一篇:《傷逝》作品解讀
下一篇:《哈姆雷特》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