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四書
一、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一)朱熹的生平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在福建省南劍州尤溪縣,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農歷三月初九去世,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陽縣黃坑后塘大林谷。
1.朱熹的父親
朱熹的父親叫朱松,字喬年,號韋齋。黃榦《朱子行狀》:“父朱氏,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敝焖缮诒彼握茏诮B圣五年(公元1098年),于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去世。
1123年,朱松調任福建省南劍州尤溪縣尉。他認識到自己性子急,容易誤事,于是效仿古人以物警性,取西門豹佩韋抑急制怒的典故,佩韋戒性急,并把他的居所命名為“韋齋”。三年任滿之后,朱松攜家人居住在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1130年農歷九月十五日,朱熹誕生。
2.朱熹的生平
朱熹自幼聰明,學習能力強,加上從小生活在父親朱松營造的濃厚的崇尚程學的家庭氛圍中,四五歲開始閱讀四書,五歲進入私塾,由父親朱松執教,七歲跟隨父母遷居建州(今福建建甌),紹興八年,朱熹八歲,和母親到臨安,十四歲,朱松臨終時囑咐他投奔胡憲、劉勉之、劉子翚。紹興十八年(1148年),十九歲的朱熹登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進士。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擔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三年任滿之后,罷歸,紹興三十年(1160年),李侗收朱熹為門生。
朱熹三十三歲時,宋孝宗詔求臣民的意見,朱熹上了奏章,確切地陳述了當時施政的缺失,第二年十一月,朱熹再次上奏章,提出抗金的主張,但沒有被采納。乾道七年(1171年)十一月,朱熹專程回尤溪,在知縣、好友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覽其父朱松任尤溪縣尉時燕居之所“韋齋”舊址,手書“韋齋舊治”,知縣石子重勒石立碑。乾道九年(1173年),尤溪縣重修學宮,朱熹撰寫《重修尤溪廟學記》,題書“明倫堂”,制匾懸掛在學宮正堂。同年,倡議建造“傳心閣”,收藏典籍,供學子誦讀研討用。
1175年,朱熹四十六歲,他和友人呂東萊一同游信州鵝湖寺,和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相會,進行了有名的“鵝湖之會”辯論。1178年,朱熹利用職務之便,督促星子縣令王中杰等人重建白鹿洞書院,親自訂立《白鹿洞書院揭示》學規。1188年,朱熹再次上送萬字奏章,這就是著名的《戊申封事》,主張“正心”、“選任大臣”、“振舉紀綱”等。1190年四月,六十一歲的朱熹到漳州擔任漳州知州,在此期間,朱熹推行了很多仁政,例如刻印《五經》、《四書》,禁止僧尼在民間傳經等。1191年四月,朱熹離任到建陽,次年移居建陽考亭,開始建考亭書院,1195年,朱熹被推舉為侍講,他上書皇帝,指責當時的宰相韓侂胄竊權害政,皇帝沒有聽取朱熹的意見,并且罷了朱熹的官。韓侂胄等人直指朱子學說是偽學,于是朱子學派遭到嚴重的打擊,這次事件就是“慶元黨案”。
朱熹一生坎坷,去世后被作為“先儒”,從祀孔廟,之后不斷晉升“先賢”、“十哲”之列,他的地位高于漢唐儒家學者及孔子弟子中的七十賢人,漢唐以來的儒家學者中享有此殊榮的也只有朱熹一個。在朱熹七十年的生命中,除了從政的九年之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從事理學研究、講學和著書。朱熹的著作,現發現的就有六十多部,四百多卷,他的《四書集注》被元朝、明朝、清朝定為科舉進士必讀的書,當時有“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的說法。朱熹的著作,被明朝、清朝列為儒家正宗。朱子學說在國外也有深遠的影響,例如日本的樵川時代一度形成朱學熱,今美國、英國、東南亞各國的學者都對朱子學說開展了國際性的研究,并且有專門的研究學會。
(二)朱熹的師承
1.個人稟賦
朱熹從小就很聰明,四歲就對宇宙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能向父親朱松發問,《宋史·朱熹傳》:“天上之何物?”朱熹十一歲時開始作詩文,朱松作《以月團為十二郎生日之壽戲為數小詩》詩慶賀,被朱松友人嘆為“筆力扛鼎”。十二歲時,朱熹文學大進,已達到“運筆生風”的功夫。
2.家學傳承
朱熹的父親朱松既是宋代名臣,也是道學中人,對儒家學問道德深有研究。朱熹《與陳君舉書》:“先人自少豪爽,出語驚人。逾冠中弟,更折節讀書,慕為賈誼、陸贄之學。久之,又從龜山楊氏門人問道授業,踐修愈篤?!敝焖稍谥祆涫鍤q的時候去世,在此之前,朱熹的整個少年時代都是在父親朱松的指導下進行學習,是朱松把朱熹引進道學門徑,并在思想境界、行為表現等方面給朱熹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朱熹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父親朱松嘔心瀝血的啟蒙教育密不可分。黃百家評價說:“程大中能知周子,而使二子事之,二程之學遂由濂溪而繼孟氏;朱韋齋能友延平與劉、胡三子,而使其子事之,晦翁之學遂能由三子而繼程氏。卓哉二父!巨眼千里矣?!?/p>
朱熹是朱松的第三個兒子,對于朱熹的出生,朱松十分高興。朱松《洗兒二首》:“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儒冠?”同時,朱松對朱熹的要求也十分嚴格,朱松《送五二郎讀書詩》:“夜寢燈遲滅,晨興發早梳?!?/p>
朱松對朱熹的啟蒙教育是典型的二程理學教育。朱熹四五歲時就開始閱讀四書,以《四書》為本,著重在于《論語》《孟子》。朱熹《論語訓蒙口義序》:“予幼獲承父師之訓,從事于此二十余年。”這為日后朱熹潛心研究四書、創立“四書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臨安教育
紹興八年三月,朱熹和母親來到臨安。父親朱松為他請了一名叫楊由義的教師,教授朱熹司馬光雜議等?!逗2龍D經》:“楊由義,字宜之……領漕薦不第,館于諸公之門。吏部朱松嘗延請以誨其子熹。”
紹興八年五月,朱熹見到了湖湘派的理學大家胡寅。胡寅,字明仲,號致堂,是龜山楊時的弟子。胡寅主張心理合一,強調窮理而精義,朱熹繼承了胡寅的這種思想。
4.武夷三先生
朱熹十四歲時父親朱松病故,臨終時把家事托付給在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劉子羽,又致書三位崇安道學密友胡憲、劉勉之、劉子翚,把朱熹托給他們教育,并囑咐朱熹投奔胡憲、劉勉之、劉子翚。朱熹從學武夷三先生胡憲、劉勉之、劉子翚,廣泛地接觸和學習了中國古代文化。朱熹說:“先人疾病時,嘗顧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熹飲泣受言不敢忘。既孤,則奉以告于三君子,而享學焉?!?/p>
胡憲,字原仲;劉勉之,字致中;劉子翚,字彥沖,是潔身自守、超世脫俗的儒學家。朱松臨終說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位先生“其學皆有淵源”,主要指他們三位都有二程理學、《易》學和《春秋》學的淵源,這有利于朱熹將來學業的提高和深造。
朱熹受學于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位先生,主要的學習場所是劉子翚家園的六經堂私塾,在這里,朱熹接受了更加全面的儒家教育。后來他又曾到劉勉之的蕭屯草堂、胡憲的籍溪山居,劉中瑞樟書院、武夷水簾洞學習。在這個時期,三位先生用二程及其門人的著作來給朱熹灌輸理學思想,于是,朱熹開始廣泛接觸二程的書。朱熹說:“近世大儒如河南程先生、橫渠張先生,……熹自十四五時,得兩家之書讀之,至今四十余年,但覺其義之深,旨之遠,而近世紛紛所謂文章議論者,殆不足復過眼。信乎,孟氏以來一人而已!然非用力之深者,亦無以信其必然也?!?/p>
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位先生對朱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胡憲最精通《禮》學,朱熹經常向他問禮,同時,胡憲注重朱熹《論語》“為己之學”的教育,他向朱熹傳授的《論語》學對朱熹四書學思想的形成具有決定意義。在三位先生中,朱熹的理學和經學思想最接近胡憲。劉勉之注重張載著作的傳授,最早向朱熹傳授了張載的《西銘》,同時,劉勉之在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的過程中處于特殊的位置,紹興十六年,劉勉之把女兒劉清四許給了朱熹。劉子翚擅長史學和《易》學,倡導經史并重的學風,經史并重教授朱熹。
對于在這三位先生處所受到的影響,朱熹說:“‘熹年十四五時,即嘗有志于此’,開始一面‘從事于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實’,一面‘用力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本’?!敝祆涫軜I于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位先生,為成為一代理學大師積累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5.延平李侗
李侗(1093一1163),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人(今福建南平人),因為居住在延平,學者稱之為延平先生。李侗是程頤的三傳弟子,是朱熹父親朱松的同門,同時,也是朱熹青年時期的理學入門老師。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第一次見到李侗,隆興元年(1163年)李侗去世,朱熹從學李侗的時間有 10 年。第一次見面之后,朱熹又三次前往延平拜見李侗,分別在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紹興三十年(1160年)和紹興三十二(1162年)。李侗對朱熹的影響從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就開始了。朱熹曾說:“后赴同安任,時年二十四五矣,始見李先生。與他說,李先生只說不是。某卻倒疑李先生理會此未得,再三質問,李先生為人簡重,卻是不甚會說,只教看圣賢言語。某遂將那禪來權倚閣起,意中道‘禪亦自在,且將圣人書來讀’。讀來讀去,一日復一日,覺得圣賢言語漸漸有味。卻回頭看釋氏之說,漸漸破綻,罅漏百出?!边@樣,朱熹在李侗的指導下一心研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李侗提出的“只教看圣賢言語”、“只在日用間著實做工夫處理會”的觀點貫穿了朱熹從學李侗的整個過程,后來也成為朱熹學說的特色和朱門弟子的師訓。
四書學對朱熹理學意義重大,錢穆說:“朱子學之有大影響于后代者,當以其所治之四書學為首”,“四書學乃朱子全部學術之中心或其結穴”。朱熹從學李侗期間,李侗對朱熹四書學習的指導以及師徒二人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討論對朱熹建立四書學體系和理學體系都起到重要作用。
朱熹從學李侗的這10年正是朱熹學術思想真正由“禪”轉“儒”的關鍵歷程。朱熹在李侗的指導下漸漸地轉到“道學”的學術路徑上,從這來看,李侗是讓朱熹真正踏入“道學”之門的第一人。
(三)朱熹的思想
1.理學思想
(1)朱熹理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從理論重心上來看,朱熹理學思想的發展過程大概可以分為青年時代的心性論、中年時代的宇宙論、晚年的道統論三個階段。
(2)朱熹理學思想發展過程的特點
朱熹理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個人思想發展與社會思潮的緊密互動,朱熹思想遞進中鮮明的辯證性。
個人思想發展與社會思潮的緊密互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朱熹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開放性和思想來源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多元性多得益于南宋前期學術的豐富面貌,朱熹與之保持了緊密的互動。其中,朱熹和道南學派、湖湘學派、南宋學人都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朱熹說:“熹以凡陋,少蒙義方。中靡常師,晚逢有道。”二、表現了朱熹對南宋社會歷史問題的敏感,表現了宋代歷史精神中的憂患意識。三、勇于自省的學術精神,在廣泛的思想碰撞中促成了朱熹思想的開掘。朱熹從不吝于把自己的作品奉寄給道友,朱熹就是在不斷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登上思想高峰。
朱熹思想遞進中鮮明的辯證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朱熹較好地處理了思想的繼承與批判關系,達到綜羅前賢的超越高度。甚至可以說,朱熹理學是宋代理學完成的標志。二、朱熹在新的思想框架下對舊成果辯證地吸收。其中,中和舊說對李侗思想的揚棄、中和新說對中和舊說的揚棄最為鮮明。三、朱熹在多元的學術與思想格局中,很好地堅持了理性反思和體證互參而“自得”的原則,運用“拿來主義”采摘眾說。
2.哲學思想
哲學方面,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學說,他認為“理”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萬事萬物是“理”的具體體現。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敝祆浣⒘送暾目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存天理,去人欲”,否定了人對物質生活的正當要求和欲望。
朱熹吸收了程頤的格致說,提出了“格物致知”說,認為應當在考察事物的過程中發現心中的“理”。格物既是認識外物的活動,也是道德的修養方法。
雖然朱熹的哲學思想是客觀唯心主義,但其哲學思想中還是含有部分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例如推測天地未分離的時候,只有陰陽二氣,這陰陽二氣發生矛盾便產生了水和火,再由水和火分化出天地日月星辰;指出地在中央的位置,日月星辰在地的周圍,反對天高地卑的傳統說法;認為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
3.經濟思想
經濟方面,朱熹提出了“足食之本在于農”的生產觀,主張“以口數占田”,防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清量土地,實行賦稅的“公道”負擔;實行“社倉”政策,以減輕農民受高利貸的剝削。朱熹還提出了“儉奢適中”的消費觀等。
4.教育思想
朱熹在教育方面有巨大的成就。朱熹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用于講學,即使是在從政期間也不間斷。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朱熹主張分為兩個階段,八歲應該入小學,接受啟蒙教育,十五歲入大學(書院),接受高等教育。對于小學階段,應該注重行事的訓練,大學階段,應該側重理論的探討。朱熹的教學方法,歷來為學者所傳誦。朱熹認為,由易入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且要注意復習、鞏固。此外,朱熹還注重師表和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朱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整頓縣學、州學,他創辦了同安縣學、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滄州精舍、考亭書院,恢復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被譽為“朱夫子”。
二、《四書》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是繼漢代五經合集之后出現的又一部儒家單經的群集,中國宋明理學的權威性著作。朱熹運用章句集注體式組織《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經典文本,傾其畢生精力,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經典作注釋,讓這四部經典的思想內容在集注者的價值理念和通注方法的構造下,實現了邏輯的契接和新整合,構建起了以四書本文為詮釋對象、章句集注為詮釋本體的四書學系統。
朱熹生前曾經建議把《四書》設為國家考試的必備科目,朱熹去世后,因為《四書集注》,他被宋理宗追封為信國公,贈太師,后改封徽國公,從祀孔廟。到了元代,《四書集注》成為了國家考試必考的內容和標準答案。明代繼承了元代的這個制度,并且執行得更加徹底,這一制度一直到清代末年取消科舉制度才終止?!端臅ⅰ酚绊懮钸h,在這幾百年的時間里,幾乎成為了每一個讀書人思想的基礎和主導,并且通過這些讀書人影響著所有人的思想行為。
(一)《四書》的版本
1.《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唐代韓愈等人推崇《大學》,韓愈在《原道》中引用了《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來引證儒家道統,《大學》才開始被人們注意。北宋的張載和二程等人也推崇《大學》,此后,《大學》、《中庸》常并稱。朱熹則重訂《大學章句》,加上《格致補傳》,并把《大學》安排在《四書集注》首卷,把《大學》視為學者“入德之門”,《大學》便有了獨立的地位,并逐漸成為儒家經典。元仁宗之后,《四書》和《四書集注》被定為科舉首業,《大學》進一步成為學校的基本教材,成為讀書人必讀的書籍。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兩個:一、經朱熹打亂《禮記·大學》的順序,主觀劃分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二、按原有順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
2.《中庸》
《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載于《小戴禮記》。關于《中庸》的作者,歷史上有眾多說法。荀子、司馬遷等人認為《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朱熹則認為《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和子思的弟子,但歐陽修、崔述等人否定了子思是《中庸》作者的說法。
3.《論語》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重要資料,成書于戰國初期,很早便位列經典。經過了戰國儒家諸派別的傳授和秦火之劫后,到西漢初,存有《魯語》和《齊語》兩種本子。這兩種均為今文《論語》,之后,又從孔壁中得到《古論語》。
4.《孟子》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一本。關于《孟子》的作者,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一、《孟子》的作者是孟子。二、《孟子》是孟子去世后,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根據孟子生前的言論編定。三、《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編定,主要作者是孟子。以上三種說法各有道理,但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第三種。
關于《孟子》的篇數,《史記》、《風俗通》、《漢書》的記載有所不同?!妒酚洝酚涊d《孟子》有七篇。而《風俗通》和《漢書》則記載《孟子》有十一篇。因此,漢代流傳的《孟子》有七篇和十一篇兩個版本。趙岐在《孟子章句》中把《孟子》十一篇分為《內書》七篇,《外書》四篇,認為《外書》四篇的風格、文辭和《內書》七篇有很大的差別,可能是后人偽作,于是就沒有給《外書》四篇作注解,這四篇就漸漸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孟子》一共七篇。趙岐又把這七篇分為上、下,因此,現在通行的《孟子》是七篇十四卷。
(二)《四書集注》的形成過程
《四書集注》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對“四書”的集解、集說,然后逐步過渡到《四書集注》的撰成和完善。
經過和張栻“中和之辯”,朱熹形成自己的“中和新說”,接著,經過寒泉之會、鵝湖之會和三衢之會這三次學術論辯之后,朱熹的學術思想進一步走向成熟,朱熹對自己以往相關的四書內容加以修訂,撰成了《四書集注》。
公元1175年,著名的鵝湖之會之后,朱熹開始修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以及《論孟精義》,并在年底完成了《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的修改工作,把《論孟精義》提煉修改為《論孟集注》,并寫成《論語集注》。公元1176年,朱熹撰寫了《孟子集注》。公元1177年,序定了《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大學或問》和《中庸或問》,同時也把《論語孟子集注或問》定稿。但此時朱熹并沒有把四本書結集合刻,直到公元1182年,朱熹到浙東提舉任上,才首次把四書合為一集刻于婺州,經學史上的“四書”之稱才首次出現。
公元1186年,朱熹又對《四書集注》作了修改,修改后的版本在當年分別由詹儀之在廣西刻印、趙汝愚在四川刻印。但在公元1188年,朱熹又一次對《四書集注》作了一次大修改,把自己從1177年以來發展成熟的新思想歸納寫進去,并在第二年正式序定了《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這標志著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完成。
(三)《四書集注》的編排次序
《四書集注》的編排次序頗有深意,按照“入道之序”的邏輯順序和內在結構,朱熹把《大學》排在第一位,《中庸》第二位,《論語》第三位、《孟子》第四位,形成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樣的排序。這樣的編排順序有朱熹自己的根據,體現了由易到難、由實事到高妙之理的次序,有助于學者學習。朱熹認為《四書集注》應該從《大學》開始,《大學》寫的是古代的大學教育學生的方法,是“初學入德之門”,初學者應該先學習《大學》,然后再學習其他書籍?!洞髮W章句》內容豐富,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包含了理學之主要內容,正因為如此,朱熹特別看重《大學》?!吨杏埂肥恰翱组T傳授心法”的重要著作,是儒家相傳的思想原則,“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朱熹個人也推崇《中庸》所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因而《大學》《中庸》在朱熹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地位可“至比六經”,或在六經之上。
(四)《四書集注》的注疏
1.《大學》的注疏
《大學》從成篇到北宋儒學復興之前的一千多年時間里并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雖然有鄭玄作的注和孔穎達作的疏,但都是并《禮記》而行。另外還有一些學者例如南梁皇侃、北周熊安生的《禮記義疏》,其中也有對《大學》相關的闡釋,但已失傳。雖然沒有得到特別的重視,《大學》所秉承的往圣先賢德性倫理政治之道并未斷絕。從唐代韓愈引用《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一段話,《大學》逐漸顯露出它的意義,漸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北宋司馬光作《中庸大學廣義》,《大學》開始脫離《禮記》單行,從此《大學》逐漸成為經典。
朱熹的《大學章句》對社會思想產生了重大和深遠影響。朱熹遵從二程的觀點,認為《禮記》的《大學》(即后來王守仁所謂的“大學古本”)“為書猶頗放失”,故“采而輯之”,“補其闕略”。所謂“采而輯之”,除了將古本“在親民”之“親”注改為“新”、“身有所忿”之“身”注改為“心”之外,最主要地是將古本分為“經”一章,并按“三綱八目”之次序,依次論說“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朱熹又分“傳”十章,對“傳”文直接進行了調整。所謂“補其闕略”,則是在“傳”之第五章下,以按語形式補入。
朱熹的輯補使《大學》的結構更加嚴謹,文句更加完整。朱熹的《大學章句》,隨《四書章句集注》,在元、明、清歷代一直被作為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和標準答案,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
2.《中庸》的注疏
秦漢時期,《中庸》是《禮記》的其中一篇,在當時并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南北朝時期,一些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學者給《中庸》作注,例如梁武帝蕭衍?!吨杏埂肥艿綄W者們注意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中蘊含的一些比較深奧的道理容易和其他的哲學相結合。在這個時期,《中庸》只是受到了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學者的重視,并沒有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宋以后,儒釋道三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庸》開始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二程和程門的弟子都著有論釋《中庸》的著作或語錄。
在《中庸》的詮釋史上,可以說朱熹是一位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朱熹先后作有《中庸章句》、《中庸或問》,刪訂了《中庸輯略》,書寫三大卷《中庸》的語錄?!吨杏埂返淖⑹鑼V€有宋代姓石的學者編的《中庸輯略》、明代廖紀的《中庸管窺》、清代毛奇齡的《中庸說》等。
3.《論語》的注疏
歷代《論語》注疏多達三千多種。其中有一批影響力較大的專著,例如:魏何晏的《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北宋邢昺的《論語正義》、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程頤的《論語解》、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
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礎上,用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注釋《論語》。朱熹輯宋儒十一家學說,引證三十余人,撰寫《論語集注》《論孟精義》和《論語或問》。以義理解釋《論語》,認為該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其中包含了無窮的道理,須認真探求,了解圣人所以作經之意。在重視義理,以理學思想訓釋《論語》的基礎上,朱熹也重訓詁,將義理與訓詁相結合。南宋以后,朱熹注的《論語》成為《論語》學的中心,《論語集注》也和朱熹的《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一起,合稱為《四書章句集注》。
4.《孟子》的注疏
很多學者為《孟子》的作過注,例如漢代趙岐的《孟子章句》,這是現存最早的《孟子》注,唐代陸善經的《孟子注》,北宋孫奭的《孟子注疏》、王安石的《孟子解》、朱熹的《孟子集注》。其中,朱熹的《孟子集注》最著名。《孟子集注》一共十四卷。朱熹為《孟子》作注時,吸取二程、張載、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等十二家之說。《孟子集注》成為南宋、元、明以來解說《孟子》的范本,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其他三書一起,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四書集注》的特點
《大學章句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學》的“教人之法”中包含著教學目的,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認為古代大學的教育目的是“以恢復他們的本性”,即讓民眾恢復善良的本性。
朱熹說過,夏商周這三代的王宮、國都甚至社會的基層都有學校,小孩到了八歲都得入小學,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掌握上下尊卑的秩序,學習寫字、算術等技能,十五歲,優秀者就進入大學學習。
朱熹認為,《大學》是曾子從孔子處學到并傳述的內容?!吨杏埂肥强鬃拥膶O子、曾子的弟子所著?!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內容上都涉及先王法度,是古代大學傳授的基本內容。教學的目的是用先王的法度昭告世人、教育世人學習“窮理、正心、修己、之人之道”。
1.《大學章句》的靈魂——格物致知
按照朱熹對四書的編排順序,《大學章句》是《四書集注》的第一部。朱熹把《大學》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開頭“大學之道”到“未之有也”這205個字是經的部分,這部分講述了《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的相關內容。綱領指大學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條目指達到大學教育目的的途徑和具體方法。
“三綱領”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指認清人從天稟受的、虛靈不昧、居眾理而應萬事的品德。親民,朱熹認為應當讀為“新民”,指認清自己的明德之后,就應該去掉明德在以往染上的污垢,新指革去舊物。止于至善,止指達到,至善,最完美的境界。在明明德、親民之后,要達到至善的境界并且不再動搖。朱熹認為,明明德是認識、是“修己復性”的起點,新民是修己的過程,止于至善是認識和修身的目標。
“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的傳分為十章,其中的每一章都是對綱領或者條目的某一個條目的解釋?!洞髮W》原文沒有對格物和致知的解釋,朱熹根據二程的意見,補上了這一章。格物,指人們要親歷其事,對自然外界進行研究。致知,指認清本質。誠意,指意念真誠。正心,指思想純正。修身,指提高道德修養。齊家,指經營家庭。治國,指以德治國。平天下,指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學章句》的基本思想是強調認識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修身的基礎在于誠意、正心,誠意、正心的基礎是致知、格物。因此,格物是朱熹一切社會思想的出發點,是朱熹哲學的基礎概念。
2.循例行道為中庸,誠必以明為前提——《中庸章句》
朱熹認為《中庸》是為了闡述上古圣人傳心之言而寫的。上古圣人傳心之言指的是堯囑咐舜的“允執其中”和舜囑咐禹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
《中庸》所說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是指在任何兩個端之間取一個中點或者中間狀態,而是指一個符合天理的標志。天理指中的標準狀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不倚指正中,無過不及指適度,正中是適度,適度也是正中。“正中”的“中”指是什么狀態呢?朱熹《中庸章句》:“道者,天理之當然也,中而已矣”。因此,“中”指的是天理,是和天理符合而不偏離。提倡中庸之道的原因就是防止和糾正人們在行道時的偏差。人們做事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要防止出現偏差,就需要掌握好言行的適度,這也就是《中庸》在理論上的意義。
要做到循理行道,做到中庸,還必須要做到“誠”,誠是行道的必要條件,同時,明是誠的前提。把認識作為道德修養的前提,把明作為誠的前提是朱熹帶給《大學》和《中庸》的基本精神。
3.《論語集注》的特點
《論語》最重要的思想是仁、禮、天理。朱熹在《論語集注·學而》對仁的解釋是“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愛之理”即仁是合乎天理的愛,“心之德”即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東西,是天理。
《論語集注》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以程氏之學為主,兼采時人之說。除了朱熹本人的注解之外,朱熹還大量引用了宋代和宋代以前學者的注解。二、承襲、增損改易漢唐古注。漢魏學者在訓詁方面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朱熹間接引用了大量的漢魏古注,并在某些地方進行了發揮。三、通經以求理。朱熹既繼承了二程重義理的傳統,也承襲了漢儒的章句訓詁傳統。
4.《孟子集注》的特點
朱熹認為《孟子》始終貫穿著一個思想,這個思想就是“性善說”。朱熹重新闡述了孟子的“性善說”,朱熹認為人的性就是天理,仁義禮智是天理的內容,人稟得了天理的全部,所以人性本善。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闡述,體現了朱熹對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朱熹對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朱熹認同孟子關于人的本質在于“四心”的說法。二、朱熹對孟子性善論的闡發極好地體現了對理氣論的應用,最具理學意味,也最見功力。三、朱熹對孟子論述性善時提到的“心”、“情”、“才”等哲學范疇作了詳盡的解釋和闡發。四、對于孟子提出要由善端擴充而達到人性“四德”的說法,朱熹完全認同,并且像孟子一樣強調人的后天努力。性善論是孟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朱熹對孟子性善論思想的闡發體現了朱熹解釋經典時對理學思想的運用。
上一篇:古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讀
下一篇:《盡心》原著(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