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失釪喻
【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1],墮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后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2],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于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于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3],相似善[4]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狀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覓。
【注釋】
[1] 釪:同“盂”,僧人之食器。
[2] 師子諸國:名叫師子的國家及其附近地區。師子,即獅子。獅,古作“師”。
[3] 正行:即以佛的教化為準則的正當行為,與邪行、雜行相對。
[4] 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乘船渡海,一不小心把銀制的盂掉到海里了。當時他想:“我現在對著水面做個記號,暫時不用去管它,以后有時間再來撈取。”過了兩個月,他到了師子國,看到一條河,便跳到水中尋找那只丟失的盂。旁邊的人問道:“你這是想做什么?”他回答說:“我以前丟失了一只盂,現在想找回來。”旁人又問:“在什么地方丟的?”回答說:“在剛渡海的時候。”旁人接著問:“丟了多長時間了?”回答說:“丟失了兩個多月了。”旁人又問:“丟失兩個月了,為什么在這里找呢?”他回答:“我丟失盂時,曾對著水面做了記號。這里的水面和我畫記號的水面完全一樣,所以在這里尋找。”旁人又接著再問:“水雖沒有不同,但你丟東西是在那個地方,現在找東西卻在這個地方,怎么可以找到呢?”這時周圍的人都對此大笑不止。
這就像那些外道中人一樣,不去參悟佛理,只覺得自己所修方法與正行很相似,便刻意苦行,以此去求解脫。這就像愚人在海中丟失了盂,卻又在河中尋找,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評析】
這個故事與我們上小學時學過的《刻舟求劍》有異曲同工之處。故事中的這個愚人在渡海時丟失了盂,卻在倆月之后到一個相似的地方尋找他的盂,當然不可能找到了。因為這個人根本沒有顧及到時間、地點的不同,也就是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更沒有用發展的目光去看待事物,所以必然會一事無成。我們一定要記住:世上的事情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事情必須抓住時機,及時去做,絕不可猶豫不決。如果等到時過境遷才想起去做,那一切便已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了。
故事征引
不要只想而不去做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很貧窮,一個很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與富和尚在一塊兒聊天,窮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圣,你覺得怎么樣?”富和尚聽了,冷笑了一聲,然后又認真地打量一番窮和尚,禁不住大笑起來。
窮和尚無辜地問:“怎么了,不好嗎?”
富和尚說:“我耳朵沒有問題吧?你什么都沒有還想去南海?你能說說你憑借什么東西去南海呢?”
窮和尚說:“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大笑,說:“這兒距離南海來回要好幾千里路,路上的艱難險阻肯定不少,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我是幾年前就做準備去南海的,等我準備充足了糧食、醫藥、用具,再買上一條大船,找幾個水手和保鏢,就可以去南海了。你現在就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想去南海,怎么可能呢?我看你還是算了吧,別白日做夢了。”
窮和尚不想再與富和尚爭執什么,第二天一大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這一路上,他的確嘗盡了艱難困苦。有時候口渴難耐,他就在有水的地方盛上一瓶水備著;有時候餓到發暈,他就到有人家的地方去化齋備著。即使如此辛苦,但他一點也沒想到過要放棄,始終向著南海前進。很快,一年過去了,窮和尚終于到達了夢想的圣地:南海。
兩年后,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手里依舊只帶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在去南海的兩年里,由于窮和尚在南海學習了許多知識,回到寺廟后便成了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
而那個富和尚,至今還在為去南海做各種準備工作呢!
生產思想垃圾
從前有個人,一直有一個未了的愿望,他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圓通和尚那樣被萬人敬仰,于是他就上山去請教圓通和尚:“您能告訴我要想成為一位得道高僧,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呢?”
“多思多想。”圓通和尚就回答了他四個字。這個人滿懷“心得”,回去就躺在床上,整天望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開始多思多想。
一個月以后,圓通和尚在回寺廟的路上,碰見了那人的妻子,她祈求圓通和尚說:“師父,求你去見一見我丈夫一面吧,他從你那兒回來之后,整個人就像中了魔一樣。”
圓通和尚同意了,跟著那人的妻子到了他家,看他整個人變得骨瘦如柴,一臉憔悴的樣子。他看到圓通和尚來了,拼命掙扎著想要爬起,又有氣無力地說:“自從那天回來,我每天除了吃飯,就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現在離得道還有多遠呢?我什么時候才能實現我的愿望呢?”
圓通和尚說:“你每天只知道想不去做,你思考這么久,到底思考出了些什么呢?”
那人說道:“我想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頭腦里都塞滿了。”
“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頭發,收獲的全是垃圾。”圓通和尚失望地說了句。
“垃圾?”那人追問道。
“那些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產思想垃圾。”圓通和尚答道。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為王負杌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二子分財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