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創作巨著《農書》
王禎字伯善是元代杰出的農學家,也是印刷技術的改進者。他少年時,邊學習,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他對有關農業生產的知識和技術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后來做了官,也仍然關注著農業生產的情況。
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王禎在旌德、江西永豐任縣官時,提倡農桑,注意公益。一有閑暇時間,不是從先代典籍中收集有關農業生產及農械革新的材料,就是到田間觀察莊稼的長勢,到百姓家詢問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
他主張要注意改良品種,改革農具,他認為,如果不在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多下工夫,單是被動地接受天時、地利,要想提高糧食產量是很難的,如果不能積累糧食,遇到荒年歉收,百姓就要受饑餓之苦,那些到了死亡邊緣的貧民,為了生存就會鋌而走險,攻打官府,搶掠財物,到那時,要再想恢復安定的社會秩序,就要花十倍的氣力了。
因此,他把抓農業生產作為治理地方的關鍵。他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面的生產實踐經驗,并結合自己對農業生產的認識和體會,寫成了22卷約30萬字的農業生產著作《農書》。
王禎的《農書》分為三部分:“農桑通訣”是總論性質,論述了農業生產發展的歷史,基本思想是“以農為本”,綜合天時、地利、人事方面的有利因素來發展生產。
它概述了耕、耙、種、鋤、糞、灌、收等農業生產的理個環節,以及泛論林、牧、紡織等有關技術和經驗。“百谷譜”談的是栽培技術,是農作物栽培各論的部分,分項敘述了各種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竹木、藥材等種植、保護等栽培技術以及貯藏和利用的方法。
“農器圖譜”篇幅最多,約占全書的百分之八十,是本書的一大特點。“農器圖譜”是在宋代農器記載基礎上的進一步記錄。共附圖306幅,無論在數上還是質量上,都是空前的。不僅當時通行的農業機械形象被記錄下來,甚至古代已經失傳的機械也經研究繪出了復原圖。
如西晉劉景宣的牛轉連磨,一牛轉八磨,東漢杜詩的水排等,王禎并在描繪的水排圖中將皮囊鼓風改繪成當時通行的“木扇”,這為我國木風扇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農書》還描繪了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農村所用的若干機械,如32錠水力大紡車,以及3錠腳踏紡車,5錠腳踏紡車等。
“農器圖譜”展示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器具方面的卓越成就,后代的農書和類書所記農具的大部分都以《農書》為范本。王禎編著《農書》,是為了幫助和指導農業生產,這也是他一生對農業生產研究和探索的結晶。
王禎由于對農業機械的改進很有興趣,漸漸地也變得關注其它方面的機械革新,不管哪個方面,王禎只要感興趣,就一絲不茍地去鉆研它。
自北宋平民畢升改進印刷術后,泥活字印刷便開始推廣,到元代時已有了木活字。王禎看到排版者一行一行地擺字,很麻煩,他就想如果能用機械輔助,那將是事半功倍的事,經過反復琢磨和親身實踐,他設計制造出一種輪轉排字架,活字依韻排列,排版時排字者坐著轉動輪盤,就能找到需要的字。
大德二年曾利用王禎發明的排字架排印了《旌德縣志》。王禎還編著了《造活字印書法》,并將其附載在《農書》之末,這是最早地系統記載并敘述活字版印刷術的文獻。
王禎關注農業生產,對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術進行了認真的鉆研和探索,并依此而旁及其它方面,不僅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就,也取得了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的事跡告訴我們:自然科學的各方面是有著特定的內在聯系的,只要執著地去鉆研,很可能獲得多方面的成果。
上一篇:歐陽修妙用虛詞增文采
下一篇:用淚水寫成的《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