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自狄適齊
【原文】
文公在狄十二年[1],狐偃曰[2]:“日,吾來此也,非以狄為榮,可以成事也。吾曰:‘奔而易達,困而有資,休以擇利,可以戾也[3]。’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著滯淫,誰能興之?盍速行乎!吾不適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4],可以遠矣。齊侯長矣,而欲親晉。管仲歿矣,多讒在側。謀而無正,衷而思始。夫必追擇前言,求善以終,饜邇逐遠[5],遠人入服,不為郵矣。會其季年可也,茲可以親。”皆以為然。乃行,過五鹿[6],乞食于野人。野人舉塊以與之,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夭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歲在壽星及鶉尾[7],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復于壽星,必獲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8]!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載之。遂適齊。
【注釋】
[1]文公:晉文公名重耳。
[2]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故又稱舅犯。
[3]戾(lì):安定,靜止。
[4]一紀: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
[5]饜(yàn):使滿足。邇:接近,臨近。
[6]五鹿:衛國封邑,在今河南濮陽南。
[7]歲:歲星,即木星。木星每年出現在黃道帶中的某一部位,依次運行,每十二年繞天一周,古代曾據以紀年。文中壽星、鶉尾,是這十二個部位中的兩個。
[8]戊申:記日的干支。天干之戊屬土,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土生金相生。
【譯文】
晉文公重耳在狄國寄住的第十二年,狐偃說:“當初我們到這兒來,不是因為狄地安樂,而是為了能夠成就大事。我曾說過:‘逃奔狄地而容易到達,窘迫中還能得到資助,通過休整以便選擇有利的時機,可以到那里安定下來。’如今到這里已經很久了,安定久了便會停滯不前。停滯不前再加上整日茍且沉溺,誰還能振興國家呢?何不趕快離開此地啊!當初我們不到齊、楚兩國去,是為了避免路途太遠。如今養精蓄銳了十二年,可以遠行了。齊桓公年紀大了,他想親近晉國。
管仲去世后,桓公身邊大多是讒諂小人。恒公雖想謀劃卻沒有人來匡正,心里就會懷念當初的情況。因此他必定會追憶過去而采納管仲曾經的忠告,希望求得一個好結果。齊國與鄰國相處很滿意,就會謀求與遠方的諸侯搞好關系,此時,遠方的我們去投奔,就不會挑剔我們什么過錯了。現在正值桓公的暮年,這正是可以親近他的大好時機。”大家都覺得狐偃說得很對。于是重耳一行人便出發了,他們路過五鹿之地時,向田野里的農夫討飯吃,農夫卻舉起地里的土塊給他們,重耳大怒,想要鞭打他。狐偃說:“這是上天的賞賜啊。民眾獻土表示順服,對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乞求的呢!上天成就所有的事,必定會先有某種征兆,再過十二年,我們一定會獲得這片土地。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件事。當歲星運行到壽星和鶉尾時,這片土地就將歸屬我國了!因為天象已經這樣預示了,歲星再次行經壽星時,我們一定能稱霸諸侯,天道十二年一輪回,征兆就是由此開始的。獲得這塊土地,應當就在戊申這一天啊!因為戊屬土,申屬陽之金,這是金土兩相生啊。”于是重耳叩頭再拜,把泥土收下裝在車上。然后,他們便往齊國去了。
上一篇:《鄖公辛與弟懷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長魚矯脅欒中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