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原評
【原文】
秘誡曰:不許傳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其人而不傳者,亦受其殃。
漢梁肅曰:“黃帝方平蚩尤時,乃玄女起符風后行誅。漢祖方征秦項時,乃黃石授書留侯,演成易稱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庇衷唬骸吧竦涝O教,而天下服?!?/p>
宋蘇軾曰:“子房受書于圯上老人,其事甚怪,安知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深惜。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爾?!?/p>
明程敏政曰:“留侯遇圯上老父之事若近于怪。以予觀之,殆讀史者不審也。史記老父與留侯約,異日見濟北谷城山黃石,即我也。后留侯果得而祠之。味史之言,乃老父自謂其年已邁,后當葬彼,以黃石志其處,亦猶莊子所謂索我于枯魚之肆爾。留侯得而祠之,蓋尊其冢上之物,示不忘其人也,今乃謂老父化為黃石,其理也哉。”
王瑋曰:“按黃石公記,黃石鎮星之精也。黃者,星也,石者,星質也。而太史公、班孟堅皆謂學者,多言無鬼神,如良所見老父,予書亦異也,豈可謂非天乎?蓋真以黃石為鬼神也,與昌黎韓子以桃源為神仙何異哉?眉山蘇公曰,黃石公古之隱君子也,是可以祛千載之惑矣。然必賴程公之言,蘇公之意始白?!?/p>
汪宗伊曰:“子房擊秦博浪為韓報仇,黃石公壯其志而惜其輕于用才也,于是命之取履,以折其氣,再與之期,以固其堅忍之志,然后授之書,使效于用,厥后子房運籌決勝,輔劉滅項,附耳封信,辟谷請留,固不出黃石范圍之內也?!?/p>
【譯文】
《素書》的秘誡上說:“不可以將本書傳給不神異、不圣明的人。如果所傳非人,那他一定會遭到禍殃;遇到合適的人不傳,也一樣遭到禍殃?!?/p>
漢朝的梁肅說:“黃帝討伐蚩尤的時候,有天上的玄女送給他兵符,這才取得勝利。漢高祖劉邦征討秦國和項羽的時候,黃石公授書給張良,最終達成目的。這說明神鬼和百姓都來幫助他?!彼终f:“把這件事情說得如此神奇、神圣,是為了讓天下人信服而順從。”
宋朝蘇軾說:“張良在圯橋上接受老人贈書,這件事很奇怪。人們哪里知道,因為秦的無道,有隱士試圖拯救世人,才授書給張良。但世人不理解,以為他是神仙鬼怪,那就錯了。張良以蓋世奇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輔佐君王,卻實施了荊軻、聶政那樣刺殺秦王的計策,只是僥幸沒死,這是圯橋上的老人為他感到惋惜的。老人認為張良才能有余,卻擔心他度量不夠,所以一再挫磨他的年輕剛銳之氣,讓他學會忍耐小的屈辱而成就大的謀略?!?/p>
明朝程敏政說:“張良遇到圯橋老人的事情聽起來很奇怪,依我看來,這是讀史的人沒有仔細推究。史書上記載說,老人和張良約好,有一天在濟北谷城山上看到黃石,那就是我。后來張良果然見到那塊黃石,并把它供奉起來。仔細體味史書的話,應當是老人感到年紀大了,死后會葬在濟北谷城山,把黃石放在那里做標記的意思。這正如同莊子說的到賣干魚的攤上去找他。張良把黃石供奉起來,是尊重老人墓上之物,表明自己不忘記老人的心志。今天的人們說老人化為黃石,道理正在這里?!?/p>
王瑋說:“查看關于黃石公的記載,黃石是鎮星的精靈。黃,是一種星,而星的本質是石頭。司馬遷、班固都是學問家,不相信鬼神。但在寫到張良遇到老人的事情時,卻也都說很奇怪,難道能說他們不懂得天意嗎?但如果真拿黃石當鬼神看,那和韓愈以桃源為神仙洞府有什么區別呢?蘇軾說黃石公是古代的隱士,真可以解除千古的迷惑,但只有看了程敏政的話,蘇軾的意思才能讀明白?!?/p>
汪宗伊說:“張良為韓國復仇,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黃石公佩服他的志氣,但惋惜他輕易地使用自己的才干,于是讓張良給自己撿鞋,以挫磨他的銳氣。一再和他相期約會,以鞏固他的堅韌之氣,然后才授書給他,讓他學習后去應用。后來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佐劉邦,打敗項羽;獻給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的計策;功成名就后,又辭官學習辟谷之道。這些都沒有越出黃石公設計的范圍?!?/p>
上一篇:素書《原始章·第一》譯文賞析
下一篇:素書《本德宗道章·第四》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