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字正則。學者稱水心先生。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曾任平江節度推官、尚書左選郎官、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主抗金,反對議和。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講學和著述。他的重要著作有《習學記言》、《水心文集》、《水心別集》,后合編入《葉適集》。
葉適的自然觀是繼承和發展了《周易》和《洪范》的陰陽五行說,認為宇宙是由物所構成的,而物的主要形態就是五行和八卦所標志的各種物質。“五行之物,遍滿天下,觸之即應,求之即得。”(《習學記言》卷三十九)在他看來,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產生的。說“一氣之所役,陰陽之所分。其始為造,其卒為化”(《水心別集》卷五),認為“氣”是造化萬物的,萬物最后又化為“氣”,“氣”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它是無始無終的,“圣人不知其所由來者也”,堅持了樸素唯物主義“氣”一元論的觀點。反對理學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無極”“太極”而產生的。在“道”與“物”的關系上,強調“道”存在于“物”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不了解事物就不能認識事物的道理,“道”是依存于“物”的,“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雖廣大,理備事足,而終歸之于物,不使散流。”(《習學記言》卷四十七)肯定了“道”與“物”不是分離的,有“物”的存在,才有“物”的“道”。不認識“物”的“道”,就不能把握“物”的本質,不認識“物”的本質,也就不能掌握“物”的“道”,批駁了老子關于“道”先天地生的唯心主義觀點。從“道”不能離“物”的觀點出發,還提出“務實而不務虛”,反對理學家空談性命道德,指出理學“雖有精微深博之論,務使天下之義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別集》卷十),造成了一種務虛不務實的壞風氣。在認識論上,主張人的認識來源于客觀事物。說“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驗也。有一不知,是吾不與物皆至也。”(同上,卷七)他對“格物”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認為“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喜為物喜,樂為物樂。”(同上)也就是說,人的認識要反映客觀事物,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自用則傷物,傷物則己病矣”(同上),說明認識一刻也不能脫離客觀事物。人的認識有兩種:即“聞見認識”和“明智認識”,只有把“聞見認識”和“明智認識”結合起來,才能構成全面認識,“古人未有不內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賢,故堯舜皆備諸德,而以聰明為首。”(《習學記言》卷十四)還強調認識來源于實踐經驗,“故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方者為良醫,盡觀而后自為之,故無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別集》卷十二)只有吸取實踐經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張判斷事物的道理是否正確,也必須對事物作實際考察和驗證。凡是“無驗于事者,其言不合。無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論高而實違,是又不可也”(同上,卷五)。在發展觀上,認為“道原于一而成于兩,古之言道者必以兩。”(同上)肯定“凡天下之可言者皆兩也,非一也。”(同上)這種陰陽、剛柔、逆順、背向、奇偶、離合等對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萬物皆然”,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又認為“道至于中庸而止”,表現出形而上學的性質。對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貢獻。
上一篇:葉賽寧,謝·阿
下一篇:司各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