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銘
三槐堂銘
北宋·蘇轍
【題解】
三槐象征朝廷官員中職位最高的三公。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祜家的廳堂,因王祜手植三棵槐樹于庭而得名。本文是蘇軾為三槐堂寫的銘文,歌頌了王祜及其子孫的功業(yè)、德行,并借此規(guī)勸世人多行善事。全文敘議結(jié)合,語言精練,堪稱銘文中的上乘之作。
【原文】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47]?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48]。”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注釋】
[47]衷:同“中”,此為正確之意。
[48]“人定者”二句:語出《史記·伍子胥傳》,原文為:“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人定,人的意志。天定,天的意志。
【譯文】
能說天意是必然的嗎?但是賢明的人不一定顯貴,仁愛的人也不一定長壽。能說天意不是必然的嗎?但是仁愛之人一定會有好的后代。這兩種說法該怎樣論定才是正確的呢?我聽申包胥曾經(jīng)說過:“人的意志可以改變天命,天的意志也能勝過人為的努力。”世上談?wù)撎斓赖娜耍疾坏忍煲馔耆憩F(xiàn)出來就去證明它,因此他們認為天道是渺茫不能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縱。盜跖的長壽,孔子、顏回的困厄,這都是天意還沒有完全表現(xiàn)出來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開始時被圍困在蓬蒿之下,遭受牛羊踐踏;但它最終還是四季常青,經(jīng)歷千年還是挺立不變,這就是天意的顯示。人的善惡報應(yīng),要到子孫后代才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天意早已定下的。我以所見所聞的事實來驗證,說天意是必然的,這是很清楚的。
【原文】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49]。”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責報于天,取必于數(shù)十年之后,如持左契[50],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注釋】
[49]三公:西漢時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這里泛指朝廷的高級官員。
[50]左契: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lián),立契雙方各執(zhí)一聯(lián)。左契即左聯(lián),為索償?shù)膽{證。
【譯文】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世代積德的大臣,做了很多善事而沒有享受應(yīng)有的福報,但此后他的子孫卻能夠與守成的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祿。所以死去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佑,在后漢、后周之間就已經(jīng)顯達,前后侍奉太祖、太宗兩朝,文武忠孝,天下人都期盼他當宰相,但是最終由于他正直不阿,而不為當世所容。他曾親手在庭院里種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子孫后代一定會有做三公的。”后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果然在真宗景德、祥符年間做了宰相,那時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受了十八年的福祿榮耀。現(xiàn)在把東西寄存在別人那里,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取到,也可能取不到了。但晉國公自己修養(yǎng)德行,希望得到上天的福報,幾十年之后他真的得到了上天的回報。就像手持契約,親手交接一樣。我由此知道上天確實是必要表現(xiàn)他的意愿的。
【原文】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余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fù)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
【譯文】
我沒能夠見到魏國公,卻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以直言進諫事奉仁宗皇帝,在宮廷內(nèi)外侍從、帶兵三十多年,他的爵位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是上天要振興王氏吧!為什么他的子孫中有這么多賢能之士呢?世上有人將晉國公與李棲筠相比,他們兩人才干杰出,性格剛直,確實不相上下。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雖然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寬厚仁義方面,則比不上魏公父子。由此看來,王氏的福分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兒子王鞏和我有交往,他注重品行修養(yǎng)而又善于詩文,以此繼承他世代的家風,我因此把他記了下來。銘文是:
【原文】
“嗚呼休哉[51]!魏公之業(yè),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52]。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53]?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注釋】
[51]嗚呼休哉:表示感嘆、贊美的意思。
[52]砥平:像磨刀石一樣平穩(wěn)。這里指國家安定。
[53]皇恤厥德:皇,同“遑”,閑暇。恤,憂念。厥,其。
【譯文】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功德跟槐樹一起萌生;辛勤地澆灌培植,必定要經(jīng)過世代才能長成。做了宰相輔佐真宗,國家安定。回鄉(xiāng)探家,槐蔭籠庭。我們這些無才無德之輩,從早到晚,只知窺察時機追求名利,哪里還有時間修養(yǎng)道德?只希望有意外的機會,不種植就有收獲。沒有賢德的人,國家又怎能成為一個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蔥郁茂密的三棵槐樹,就是善德的象征。啊,多么美好啊!”
【評析】
本文借寫王祜仁德厚施,福延子孫,宣揚善惡有報的天命觀。對于天命,讀者可以不必相信,但應(yīng)明白作者表達的種槐種德、懲惡揚善的意愿。
文章主題在于歌頌王佑的品德和功業(yè)。首先從天命有常立論,肯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進而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觀點,這是全文的理論基礎(chǔ)。然后記敘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經(jīng)過和期待,說明王佑仁愛厚施、積善成德,子孫才多賢,福祚綿綿不絕,從而論證了觀點,突出了主旨。
為了進一步突出王祜的勛業(yè),作者又以唐代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孫功名富貴進行映襯,越顯得王祜父子的忠恕仁厚。本文善于剖析事理,烘托陪襯,揮灑如意。
上一篇:古文觀止精選文章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上樞密韓太尉書》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