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師之忍第八十五
事師之忍第八十五
父生師教,然后成人。事師之道,同乎事親。
德公進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膏粱子弟,閭閻小兒,或恃父兄世祿之貴,或恃家有百金之資,厲聲作色,輒謾其師。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敗可期。故張勣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愛而報之。噫,可不忍歟!
【譯文】
父母養育自己,老師教育自己,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才。侍奉老師的道理就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樣,要恭敬順從。
漢代陳國德公魏昭為其師郭林宗熬粥,三次受到郭林宗的斥責,但他卻始終和顏悅色,未曾惱怒;宋代游定夫和楊中立一起拜見程頤,因程頤在閉目養神而恭敬地侍立在程頤身旁等待,即使外面的雪已經很深了,他們也不曾離開。
官宦人家的子弟,富商大賈的后代,有的倚仗父輩或兄輩享受著朝廷俸祿,有的自恃家財萬貫,就對老師說話語氣嚴厲,面帶怒色,動輒就謾罵詆毀老師。做弟子時就如此傲慢無禮,那么他家的破敗衰落也就指日可待了。宋代張角用學走路作比喻來教導蔡京的孩子要學習本領才能應付變故,這才是真正以忠誠和愛心來報答主人啊。啊!老師猶如再生父母,事師如事親,怎么能容忍對老師有不恭敬的行為呢?
【評析】
侍奉老師的原則,要像侍奉親人那樣。世間沒有天生的英才,一個人只有經過父母、老師的教導,才有可能成為有用之人。如果從小就憑借家庭地位,對老師不尊重或者惡語相加,那么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有好下場。所以說,只有侍奉老師如同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才會終有所成。
典例闡幽 恭敬老師方能立身
事師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東漢學者班固《白虎通義.王者不臣》中曾說,舊時君主對教師是不以臣下之禮相待的,即其接待的規格比對一般的臣子還要高,這也是強調教師的地位之尊。在我國封建社會乃至近代社會民間長期存在的所謂“天地君親師”,也是把教師和“天、地、君、親”放到一起來尊敬甚至膜拜的。
春秋末期的孔子號稱大成至圣。他的學生對他相當尊敬,其中又以子貢表現得最為突出。魯國大夫叔孫武在人前抬高子貢而貶低孔子,子貢很氣憤,說:“常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過去,而老師的賢德有如太陽和月亮,根本無法超越。”孔子去世后,眾弟子含哀,其中不少人都在孔子墓旁結廬守墓,守了三年才離去,而子貢則守了六年才離開。
孔子去世后,弟子們和一些魯國人在孔子墳墓附近居住,約有百余家,形成后來的所謂“孔里”。此外,弟子們又紛紛植樹紀念他們的老師。日子久了,這些樹木成了后來的所謂“孔林”。孔子去世后三年,弟子們將孔子的舊居改為孔廟,將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書陳列于堂中,四時祭祀。這就是“孔廟”。這“三孔”的形成,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段事師佳話。
東漢明帝劉莊對老師非常尊敬。他還是太子時,就對他的經學老師桓榮很敬重。每當老師講課,他必然正襟危坐,專心聽講。老師有時提問他,他定要站起來回答。當他學成時,便立刻寫了一封誠摯的感謝信給老師,表示絕不忘記老師的教誨。他即皇位之后,敬師之情依舊不減。有一次,他外出經過桓榮的家,便立即畢恭畢敬地進入桓家廳堂,請老師高座上位,而自己則規規矩矩坐在下位,敬請老師再一次給他講經。后來桓榮去世,明帝聞訊后,非常傷心,當即到桓家吊唁,并指示有關人員為桓榮安排墓地。老師出殯那天,明帝脫去龍袍,穿上喪服,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列。
上一篇:忍學《事君之忍第八十四》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二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