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蒙學之冠
【概說】
《三字經》,三字為一句,其間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孩童及初學者背誦和記憶。南宋的時候,就留傳下來了,是一位叫王應麟的學者編寫的,共1000多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故事錦囊】
《三字經》中記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這些經典故事教導了孩子做人的準則,很有教育和啟發意義。比如下面這則關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有“亞圣”之稱。他成年后的成就多要歸功于他小時候母親對他的教育。
孟子在小的時候,家門口有塊墓地,每天都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地經過這里。孟子覺得好玩,就跟在人家后面學。孟母知道后,感覺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決定換個環境。于是全家搬到了鎮上。他們家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孟母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一所學堂附近。從此,孟子便像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地背誦著。
孟子很快就上學了。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剛剛織好的布,并對孟子說:“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行,如果中途逃學,就如同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孟子明白了母親的一片苦心,從此發奮讀書,成為一個著名的大學問家。
【知識庫】
《三字經》名句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讀:只有在后天的努力中好學上進,培養自己的德行,才能做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讀:玉石不經過雕琢和打磨,就不能成為很好的器物;而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明事理。
3.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讀: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的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上一篇:國學《“大小謝”》賞析
下一篇:國學《《史記》:史家之絕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