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虺之誥第二
仲虺之誥第二
【原文】
湯歸自夏,至于大垌,仲虺[18]作誥。
成湯放[19]桀于南巢[20],惟[21]有慚德[22]。曰:“予恐來世以臺[23]為口實。”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24]。有夏昏德,民墜涂炭[25],天乃錫王勇智[26],表正萬邦[27],纘禹舊服[28],茲率[29]厥典,奉若天命[30]。
【注釋】
[18]仲虺(huī):又叫萊朱,是商湯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與伊尹并為商湯左右相,輔佐商湯完成大業。
[19]成湯:即湯王,由于他用武力討伐夏桀獲得成功,因此叫成湯。湯是名字,成是謚號。放:驅逐、流放。
[20]南巢:地名。
[21]惟:思考。
[22]德:通“得”。取得、獲得。
[23]臺(yí):我。
[24]乂(yí):治理,安定。
[25]民墜涂炭:人民陷入涂泥炭火之中。墜,陷入。涂炭:比喻為污濁、令人痛苦的地方。
[26]錫:通“賜”,賜予。
[27]表:延伸為表記之意。
[28]纘:繼承。服:從事、致力。
[29]率:遵循。
[30]奉若:奉順。
【譯文】
商湯自夏都率師歸來,到達大垌這個地方。仲虺奉命作浩曉曉諭諸侯。
成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這個地方,思考自己的作為便慚愧自己的所得。說:“我恐怕后代把我的行為當作話柄。”仲虺于是作誥,說:“嗚呼!思考那上天生育的這些人民都有七情六欲,沒有君主就會混亂,只有天生聰明的人時常能治理。那夏桀昏亂得到報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上天于是賜給大王勇氣與智慧,用標志端正萬邦,繼承大禹所繼承的,遵循大禹的典籍常規,把這些尊奉為天的命令。
【原文】
“夏王有罪,矯誣上天[31],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32],式商受命[33],用爽厥師[34]。簡賢附勢[35],實繁有徒[36]。肇我邦于有夏[37],若苗之有莠[38],若粟之有秕[39]。小大戰戰[40],罔不懼于非辜。矧予之德[41],言足聽聞。“惟王不邇聲色[42],不殖貨利[43]。德懋懋官[44],功懋懋賞。用人惟已,改過不吝[45]。克寬克仁[46],彰信兆民[47]。“乃葛伯仇餉[48],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49],南征北狄怨[50],曰:“奚獨后予[51]?”攸徂之民[52],室家相慶,曰:“徯予后[53],后來其蘇[54]。”民之待商,厥惟舊哉[55]!
【注釋】
[31]矯:假托、詐稱。誣:欺騙。
[32]臧(zàng):好的、美好的、善良的。
[33]式:使用。
[34]爽:明白、明智。
[35]簡:怠慢、倨傲。附:依傍、依附。
[36]繁:眾多。徒:徒黨,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
[37]肇:開始、最初。邦于有夏:建國于夏世。邦,建邦、建國。
[38]莠:植物名。一年生草本植物,樣子很像谷子。這里用為野草之意。
[39]秕(bǐ):中空或不飽滿的谷粒。
[40]戰:恐懼,害怕。
[41]矧(shen):況且。德:品德、品行。
[42]邇:近。
[43]殖:經營,從事買賣活動。
[44]德懋懋官:德盛的用官職勉勵他。懋(mào):盛美,勉勵。
[45]吝:悔恨,遺憾。
[46]克:能。
[47]彰:顯明,顯著。
[48]乃葛伯仇餉:乃,從前。葛伯,葛國的君主。餉,饋送食物。有人送食物給耕田的人,葛伯奪其食物,又殺了這人。葛伯以餉田的人為仇,所以叫葛伯仇餉。葛:古國名。夏末商初時的一個國家。仇:仇恨。
[49]餉:招待,供給或提供吃喝的東西。夷: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
[50]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國中原人對北方各民族的泛稱。
[51]奚:何,為什么。
[52]攸:這里用為助詞,放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詞組,相當于“所”之意。
[53]徂:前往。徯:等待。
[54]蘇:為更生。
[55]舊:通“久”,長久。
【譯文】
“夏桀王有罪,假托天命,欺瞞上天,來對老百姓發布命令。上天使用了不善良的夏桀,從而使商接受了上天命令,使我們的軍隊明白。簡慢賢能依附勢力,這種人確實有許多同黨。從我們在夏朝立國開始,他們就把我們商看成是禾苗里的雜草,谷粒中的空殼。我們商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害怕,沒有哪一個人不擔心無罪而招來橫禍。況且我們商的美德善言,能夠動人聽聞。“大王您不親近歌舞女色,不聚斂金錢財物。勉力品德之人用官位來勉勵,勉力功績之人用獎賞來勉勵。任用別人就像任用自己一樣深信不疑,改正過錯后就無遺憾。能夠寬厚能夠仁愛,對億萬人民明確地顯示了誠信。“葛伯與為種田人送飯者為仇。您的征討從葛國開始。您向東征討,西邊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討,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您前去,都舉家歡慶,說:等待我們的國君吧,君王來了我們就重獲新生了。人民擁戴商湯,已經很長久了。”
【原文】
“佑賢輔德,顯忠遂良[56],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57],邦乃其昌。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58]。王懋昭大德,建于中民,以義制事[59],以禮制心[60],垂裕后昆[61]。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62],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63],覆昏暴[64]。欽崇天道[65],永保天命。”
【注釋】
[56]遂:推薦或舉薦之意。
[57]推亡固存:推求滅亡之道,以鞏固自己的生存。《蔡傳》:“推亡者,兼攻取侮也;固存者,佑輔顯遂也。推彼之所以亡,固我之所以存,邦國乃其昌矣。”
[58]九族:指親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稱九族。
[59]義:這里用為人際之間最佳的行事方式之意。制:控制,制服。
[60]禮:禮法,禮節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傳統習慣、規定社會行為的規范之意。
[61]垂:留傳。昆:子孫后代。
[62]裕:充足,豐富。
[63]殖:立,樹立。
[64]覆:傾覆。
[65]欽:敬佩、恭敬。
【譯文】
“幫助賢能輔佐有德,顯示忠誠舉薦善良,兼并弱小攻擊昏昧,奪取動亂之國侮辱亡國君主,推翻亡國之君鞏固可存之主,邦國就會昌盛。德行日日更新,天下萬邦都在胸懷;內心驕傲自滿,親戚也會背離。君主勉勵于大的德行,在百姓中建立起品德,以最佳行為方式來控制事物,以社會行為規范來控制人心,留傳給后代子孫。我聽說:‘能夠自己找到老師的人可以稱王,說別人不如自己的人會滅亡。謙虛好問的人就會越來越豐富,自以為是的人就會越來越渺小。’嗚呼!要警惕亡國的教訓,就要從開始做起。樹立起社會行為規范,顛覆昏暴的君主。恭敬崇尚天的道路,才能永遠保有子孫的帝稱。”
【解析】
我們要知道,商湯伐夏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暴力革命形式完成的改朝換代。那么,作為事件的主角,自己以臣犯上,最后還流放了天子,即使自己以賢德自居,但最終難免給后世落個話柄。因此上,從三朡回亳的路上,商湯一直有點悶悶不樂。仲虺看出了商湯的心思,他過來跟商湯說了一段話,這就是尚書上著名的《仲虺之誥》。
《仲虺之誥》之所以成為《尚書·商書》名篇,主要是解決了咱們老祖宗心中的最基本問題——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看一看仲虺的個人情況。仲虺姓任,據說出生時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古時形容雷鳴聲為“虺虺”,同時“虺”也是蛇的代稱,于是他的父親給他起名叫“虺”。
仲虺長大后顯示出非凡的治國才能,把薛國治理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當時夏桀荒淫無道,“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老百姓民不聊生。仲虺果斷歸附了商湯,被商湯拜為左相,和右相伊尹一起成為輔佐商湯滅夏的左膀右臂。
國人崇尚仁義禮智信,反對暴力嬗代。從堯舜禹以來,都是幫助別邦興旺發達從而使該邦成為自己的附屬邦國,都很少使用武力。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都知道,征服人的形體不如征服人的心。于是仲虺從三方面闡述了商湯革命的合理性:
一、討伐夏桀是按照老天爺的意思干的,是為了拯救老百姓。這就是所謂的“順乎天”!仲虺說:“上天生養人民,人人都有情欲,沒有君主,人民就會亂,因此上天又生出聰明的人來治理他們。夏桀行為昏亂,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上天于是賦予勇敢和智慧給大王,使您做萬國的表率,繼承大禹長久的事業。您現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順從上天的大命!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認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們教導他的百姓”。意思是說,“天子”是由老天爺指定來治理老百姓的,老天爺不會錯,他指定的“天子”一定是又聰明,又勇敢。夏桀行為昏亂,違背了老天爺要他治理好百姓的初衷,因此要你替代他做天子。仲虺是當時有名的大巫師,他的話代表上天的旨意,有很強的鼓動性。
二、稱贊商湯品德高尚,這就是所謂的“應乎人”!仲虺說:“大王不近聲色,不聚貨財;德高望重的人任用他,功高蓋世的人獎勵他,能用賢人之諫言,能夠知錯就改;能寬能仁,昭信于萬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兩相對比,誰最有資格當天子不言而喻。
三、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大禹王創立的合理制度,而夏桀恰恰是破壞了他的祖上的制度。仲虺巧妙的“對事不對人”,給革命找到了第三個合理的理由。他不厭其煩地解釋商湯革命是為了“繼承大禹長久的事業,遵循大禹的常法”,革命后只要我們“德行日日革新,天下萬國就會懷念”,既然已經“革命”了,關鍵就是以后我們要怎么做,才能不失江山。仲虺勸勉商湯要“努力顯揚大德,對人民建立中道,用義裁決事務,用禮制約思想,把寬裕之道傳給后人”,要“佑助賢德的諸侯,顯揚忠良的諸侯;兼并懦弱的,討伐昏暗的,奪取荒亂的,輕慢走向滅亡的”,這樣才能建立起富強的國家。
上一篇:尚書《仲丁第二十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伊訓第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