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歸知罃
(成公三年)
【題解】
晉楚邲之戰時,晉國俘虜穀臣,射死襄老;楚國俘虜了知罃。楚國欲用知罃換回穀臣和襄老的尸體,企圖用私恩打動知罃,換取回報。知罃不卑不亢,應對有節,表達了忠君愛國的立場。
【原文】
晉人歸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譯文】
晉國人把楚國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尸首歸還給楚國,以此要求換回知罃。當時荀首已經是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了。
【原文】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33],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34]。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35],各懲其忿以相宥也[36],兩釋累囚以成其好[37]。二國有好,臣不與及[38],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39],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谷。”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40],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于事[41],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42]。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注釋】
[33]治戎:治兵,作戰。
[34]俘馘:這里僅為俘虜的意思。
[35]紓:舒緩。
[36]懲:懊悔。
[37]累囚:拘禁的囚犯。
[38]臣不與及:與臣無關。
[39]任:擔負。
[40]累臣:被拘禁的臣子。
[41]次及于事:輪到我擔任國家政事。
[42]違:避。
【譯文】
楚共王送別知罃,說:“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說:“兩國交戰,下臣沒有才能,不能勝任所當職務,所以做了俘虜。君王的左右的人沒有用我的血來祭鼓,而讓我回國去接受殺戮,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楚共王說:“那么感激我嗎?”知罃回答說:“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止自己的憤怒,求得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不曾與謀,又敢感激誰?”楚共王說:“您回去,用什么報答我?”知罃回答說:“下臣既不怨恨,君王也不值得感恩,沒有怨恨,沒有恩德,就不知道該報答什么。”楚共王說:“盡管這樣,也一定把您的想法告訴我。”知罃回答說:“承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晉國,寡君如果加以誅戮,死得幸運。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君請求,而把下臣殺戮在自己的宗廟中,也死得幸運。如果得不到寡君誅戮的命令,而讓下臣繼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擔晉國的大事,率領一部分軍隊以保衛邊疆,雖然碰到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違背禮義回避,要竭盡全力以至于死,沒有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所報答于君王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可以和它相爭的。”于是就對知罃重加禮遇而放他回晉國去。
【評析】
知罃在邲之戰被楚軍俘虜。九年之后,他父親做了晉國的中軍副統帥,所以楚國同意把他交換回晉國。這一段是知罃回國前跟楚共王的對話。他絲毫沒有因為俘虜的身份而低聲下氣,也不為獲釋回國而感激涕零。他不卑不亢的態度,有禮有節的回答,維護了自己和晉國的尊嚴。他的對答,與重耳對楚成王的答復有異曲同工之妙。
返回晉國之后的知罃,果然備受重用,參加了多次對楚作戰。
上一篇:左傳全集《晉文公圍原》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鄭靈公之死》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