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問
【題解】
喪服不同,守喪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之分。這種守喪時間的長短,不是隨隨便便制定的,而是以血緣關系的遠近,哀痛程度的深淺為原則的。本篇就是通過設為問答的形式來說明這種道理。因為是以三年之喪的問答為主,所以以《三年問》為名。
【原文】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羣[1],別親疏貴踐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者有已,復生有節哉!
【注釋】
[1]飾羣:表明五服之親的關系。
【譯文】
守喪三年是根據什么來制定的呢?回答是:這是根據內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借此來表明親屬的關系,區別親疏貴賤的界限,因而是不可隨意增減的。所以說,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創傷深重,復原的日子就長;悲痛得厲害,平復的時間就慢。守喪三年的規定,就是根據內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用來表示無以復加的悲痛。身穿斬衰,手持苴杖,住在倚廬,進食稀粥,睡在草苫上,用土塊當枕頭,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表示無限的悲痛。三年的守喪期限,實際上二十五個月就結束了。雖然孝子的哀痛還沒有結束,對父母的思念仍然存在,可是守喪的期限卻到此為止,這是因為對死者的懷念總得有個停止、對于活著的人也總得恢復正常生活吧?
【原文】
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焉,踟躕[2]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將由夫患邪淫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3]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夫焉能相與羣居而不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4],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5],壹使足以成文理,則釋之矣。
【注釋】
[2]踟躕:徘徊不進的樣子。
[3]從:通“縱”,放縱。
[4]駟之過隙:四匹馬拉的車穿過一條縫隙那樣狹窄的地方。比喻極快。
[5]立中制節:制定與哀痛心情相稱的服喪日期。
【譯文】
天地之間的一切生物,只要是高等的動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不知道愛護自己同類的。就說大的鳥獸吧,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同伴,過了一月,過了一季,還要拐回來巡視;經過過去居住的巢穴時,必定要盤旋,要號叫,要徘徊良久,然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即使像燕子、麻雀一類的小鳥,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嘰嘰喳喳地哀鳴一陣,然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在所有的高等動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對于死去的雙親,至死也不會忘懷。如果由著那些愚蠢無知或者放蕩不羈者的意思去辦,他們就會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會忘掉。如果對他們放任不管,那豈不成了連鳥獸也不如了,還怎么能夠讓大家過集體生活而不發生混亂呢?如果由著那些講究禮儀的君子的意思去辦,則三年的喪服,二十五個月就宣告結束,就像彈指一揮之間那樣地迅速。如果成全他們的心愿,那將是哀痛永遠沒有結束之日。所以先王為賢人與小人制定了一個折中的禮節,使大家都感到合情合理,然后除去喪服。
【原文】
然則何以至期[6]也?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7]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為隆,緦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盡矣。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
【注釋】
[6]期:周年。
[7]再期:兩周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是過了兩個周年。
【譯文】
那么喪期為一年的喪服是根據什么制定的呢?回答是:為某些至親而不至尊的親屬服喪滿一年就應除服。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是:一年之中,天地已經運行了一周,四季已經循環了一遍,天地之間,萬象無不更新,所以制定出一年的喪期來效法它。那么為什么有的喪期是三年呢?回答是:這是為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喪期延長一倍,所以要過兩個周年才除去喪服。那么喪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為有的親屬趕不上至親那么親,于是喪期也就達不到一年。所以五服之中,斬衰三年是最為隆重的喪服,緦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輕的喪服,齊衰一周年和大功九月是二者之間的喪服。這種規定,上則取法于天,下則取法于地,中間則取法于人情,人們之所以能夠集體生活而又和諧一致的道理都表現出來了。所以三年之喪,是人情味十足的一種禮儀。這種最為隆重的禮儀,是歷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來無人違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經實行了多么長的時間了。孔子說:“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為之服喪三年,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喪禮。”
上一篇:孝經全集《勸孝歌》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禮記全集《喪服四制》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