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劇作家、詩人。一七五九年十一月十日生于醫生家庭,母親是面包師的女兒。童年喜歡歌劇,少年時代在拉丁語學校學習,成績優異,想習神學。但公爵強行把十三歲的席勒送進軍事學校,學習了七年法律和醫學。學校實行專制教育,但由于狂飆運動以及莎士比亞、歌德等作家的影響,形成了反對專制、追求自由的思想,畢業前夕秘密地寫反抗暴君的劇本《強盜》。一七八一年畢業后任軍醫期間公演《強盜》引起轟動,席勒成為狂飆運動的重要成員之一。公爵因此懲罰了席勒,席勒不滿,逃離了符登堡么國。從此專事創作劇本,輾轉奔波,生活貧困,后研究歷史、哲學,一七八九年去耶拿大學任歷史教授。從一七九四到一八〇五的十年間與歌德親密合作,結下深厚的友誼。他們一起創辦文藝刊物《季節女神》、《文藝年鑒》,共同領導魏瑪國家劇院。一八〇五年五月九日逝世。遺體葬于魏瑪陵墓,歌德逝世后也葬于此,稱為“歌德席勒合陵”。《強盜》(1780),描寫青年卡爾·穆爾以綠林強盜的身分反抗現實,歌頌了一個向封建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青年。劇本充滿了當時德國青年對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劇本扉頁上寫了“打倒暴虐者”的口號,并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特的話:“藥不能醫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陰謀與愛情》(1783)是青年時期的代表作。通過宰相的兒子斐迪南與樂師的女兒露易絲的愛情悲劇,反映了德國市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的階級矛盾,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宮廷,揭露了公爵、宰相及其走狗們的兇狠、殘暴、卑鄙,成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同時也體現了德國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喊出了“人都是人”的口號。后期劇作有歷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取材于三十年戰爭史,控訴了戰爭的罪惡,表達了德國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統一的國家的愿望。劇本《奧爾良姑娘》(1801)描寫了英法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的事跡,歌頌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歷史劇《威廉·退爾》(1803)為最后一部劇作,以瑞士人民推翻奧皇統治的歷史和民間關于退爾的英雄傳說為題材,塑造了一個反抗異族統治、進行解放斗爭的人民英雄的藝術典型。美學理論方面受康德唯心主義的影響,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作用,認為通過審美教育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重要著作為《論悲劇藝術》(1793-1795)、《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和《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1796)。主要的詩作有《希臘的神》、《歡樂頌》、《大鐘歌》等。
上一篇: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下一篇:干寶的《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