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諫章第十五
【原文】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于未形[1]者,上也;諫于已彰[2]者,次也;諫于既行[3]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于順辭,中于抗義,終于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云:“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4]。”
【注釋】
[1]未形:錯誤的尚未發生。 [2]已彰:錯誤的已經出現。 [3]既行:錯誤已經造成。 [4]“木從繩則正”二句:木依繩墨砍削就會正直,帝王依從諫言行事就會圣明。從,依從。后,君王。
【譯文】
忠良之臣侍奉君主,最首要的莫過于諍諫。臣子能大膽向君主直言進諫,君王也能積極聽取采納,那么帝王之道就前途光明了。在臣子對帝王諍諫時,最好能在事情或過失尚未發生之前直言進諫,使缺點、錯誤消失在萌芽狀態,這種進諫方式屬于上等;事情或過失已經出現、發生了,再向帝王直言進諫,這種進諫方式屬于次等;事情或錯誤已經造成不良后果了,再向帝王直言進諫,這種進諫方式屬于下等。至于帝王們已經犯了過失,有悖常理,臣子卻不去諫諍,那就不能算作是忠良之臣了。忠臣諫諍最好的方式是用可以讓帝王順心可意之辭去勸說,以便讓他能夠愉悅地接受。如果這樣不能被接受的話,就用據理力爭的辦法去爭取。這樣帝王仍然對所言不能聽取采納,最后的辦法就是以死相諫了。通過以上方式成就帝王的善舉,從而保證國家的安寧祥和。《尚書》上說:“木依繩墨砍削就會正直,帝王依從諫言行事就會圣明。”
【解析】
忠誠不是愚忠,服從不是盲從。忠誠的前提是你所忠誠的對象值得你忠誠。對自己的職業忠誠,是最基本的忠誠,做好工作,才是最杰出的“效忠”。同時,忠誠不應該成為掩蓋自己無能的借口。如果你忠誠于國家,你就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為國家做貢獻;如果你忠誠于企業,你就應該提高自己服務于企業的技能,為企業創效益;如果你忠誠于你的工作,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中工作中去。
忠誠并不是盲目的絕對地服從,當領導向你下達命令時,要學會分辨是非,學會冷靜思考,不要被領導的威嚴所嚇倒,也不要被領導的甜言蜜語所迷惑,要知道利弊所在,防止糊里糊涂干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
對那些善于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人,或許短時間內可能獲得好處,但是絕對無法長久。無論偽裝出一副多么忠誠的面孔,最終虛偽的真面目還是會被領導揭穿的。一旦偽裝的忠誠被拆穿,所有的優點就會煙消云散。只有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扉,才能真正做到忠誠,贏得別人的信賴和尊重。
典例闡幽
忠直諫臣魏國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征還是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征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干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后還從哪里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良久,唐太宗說道:“我的過錯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到洛陽,中途在昭仁宮(現在的河南省壽安縣)休息,因為對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發脾氣。魏征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常責怪百姓不獻食物,或者嫌進獻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對,滅亡了。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足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后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我就聽不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魏征為人耿直,有才干,是個忠臣,李世民不記前仇,任用他為諫議大夫。魏征不斷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議,使李世民對他十分佩服,經常將魏征請入居室,詢問得失,魏征越來越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為秘書監、侍中、宰相,并封他為魏國公。
李世民曾說:“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說:“用銅制成的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鏡子,可以參照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與過錯。我經常保持著這三面鏡子,現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呀。”
徒夸計策的亞父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鄛(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又傳安徽桐城練潭)人。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農民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后,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勸說他立楚王的后裔為楚懷王,以此號召天下百姓。在項梁陣亡后,他跟隨項羽,成為他的重要謀士,后來封位歷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秦朝末年,劉邦先入函谷關,想據守關中稱王,項羽破關而入,與劉邦在鴻門(今陜西省臨潼縣東)相會,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在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鴻門宴上,好用奇計的范增,定下暗殺之計,要把項羽的敵手劉邦殺掉,以絕后患。在舉杯祝酒聲中,范增多次向項羽遞眼色,并接連三次舉起他佩帶的玉玨,暗示項羽,要項羽下決心趁此機會殺掉劉邦。可是項羽講義氣,不忍心下毒手。此刻范增非常著急,連忙抽身離席把項羽的堂弟項莊找來,面授機宜,要他到宴會上去敬酒,以舞劍助樂為名,趁機刺殺劉邦。由于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部下的猛將樊噲的阻攔、救護,劉邦才得以脫身逃走,保全性命。鴻門宴暗殺陰謀未遂,范增勃然大怒,撥出所佩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斗(玉制的酒器),明斥項莊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于是向項羽請和。項羽欲同意,范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羽與范增急攻滎陽。劉邦手下謀士陳平施離間計,令項羽以為范增勾結漢軍,從而削其兵權,范增大怒而告老回鄉,項羽同意了。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餌。”未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就因背疽發作而死在路上。
范增死后兩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韓信、彭越的聯軍擊敗,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不久,項羽逃到和縣烏江,自刎而死。劉邦以“楚漢戰爭”的勝利者,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劉邦總結項羽失敗的教訓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后人有詩曰:“君王不解據南陽,亞父徒夸計策長。畢竟亡秦安用楚,區區猶勸立懷王。”
呂蒙虛心好學傳美名
三國時東吳名將呂蒙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帶著小呂蒙和他的姐姐,省吃儉用,艱難度日。為了改變窮困的境遇,十五六歲的呂蒙就投身軍營,開始了戎馬生涯。
幾年的金戈鐵馬,出生入死,剛猛驍勇的呂蒙升任橫野中郎將,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應該說,到這地步,呂蒙應當如愿以償,心滿意足了。這時發生了一件事,使他猛然驚醒。
呂蒙從小沒讀過書,大字不識幾個,凡稟報軍情都要叫人代筆。這天孫權急著催要一份關于呂蒙防區的軍務情況報告,恰巧代筆的劉文章回家奔喪去了,一時又找不到會寫文章的人,急得呂蒙團團亂轉,最后只好親自騎馬,日夜兼程趕到建業,當面去向孫權做口頭匯報。孫權一看風塵仆仆的呂蒙,大吃一驚,以為前線出了什么大事,直到問清緣由,不覺又氣又好笑,當場就開導他:“你現在身居要職,光會指揮打仗是不夠的,還應當好好讀書,增長學問才是。”
“軍務如此繁忙,哪有時間做學問?”呂蒙不以為然,脫口應道。
“軍務繁忙?難道說你比我還忙?”孫權轉身,面向眾將官,“孔子曰:‘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曹孟德不也自稱老而好學?漢光武帝劉秀還手不釋卷呢。你們年紀輕輕,為什么不能上進?”說著他又轉向呂蒙,“就說今天的事吧,如果你會寫文章,還用得著丟下防務,大老遠從前線跑回來嗎?”
孫權的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呂蒙,他在離開建業之時,搜集了《左傳》、《國語》、《史記》、《孫子兵法》等許多書,全帶回了軍營。從此他把戰場上的拼命勁又用到讀書上,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屯兵駐防,只要得一點空閑工夫,就坐下來讀書,連平常騎在馬上,也要反復默背章句。幾年下來,呂蒙的才干大有長進。
一天,東吳大謀士魯肅來拜訪呂蒙。魯肅以為呂蒙只不過是一介赳赳武夫,于是便在酒筵上大談天下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料呂蒙談笑風生,居然旁征博引,一口氣提出了五條對付蜀漢的計策。聽得魯肅目瞪口呆,不由得豎起大拇指,興奮地稱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老弟如此才識,已不是當年吳下的小阿蒙了。”
呂蒙為東吳收復荊州、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功,雖居高官顯位,仍虛心好學,在將星燦爛的三國時代,也稱得上是文佐武功的楷模。
宋代蘇軾認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志是一個人確立自己的目的,并支配和調節其行為去實現這一目的的心理過程。呂蒙年近而立之年開始識字讀書,其間艱辛可想而知,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就不能在戎馬生涯中從識字開始,進而短短數年竟飽讀詩史,令人刮目相看。可見意志的堅忍性就體現在,善于久長地堅持業已開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動,做到鍥而不舍,有始有終。
寧死不肯說違心話的高允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人。在東晉初年,拓跋部還是我國東北的一個游牧部落,后來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經濟制度。公元386年,鮮卑貴族拓跋硅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漢族士人當他的謀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崔浩。
崔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了很大功勞,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擔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權,還派了幾十名漢族士人,擔任各地郡守。這樣,他和鮮卑統治者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歷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兩個文人,偏偏別出心裁,勸崔浩把國史刻在石碑上,讓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聲望。
崔浩自以為功大官高,沒有什么顧慮,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費用,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里記載的倒是史實,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當時看來,是不體面的。過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紛紛議論起來。
北魏的鮮卑貴族認為這一來丟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發,說崔浩一批人寫國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來已經嫌崔浩太自作主張,一聽這件事,就發了火,命令把寫國史的人統統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到這個消息,著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東宮(太子居住的宮),跟他說:“明天我陪你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么也別說。”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隨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這個人向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比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著作郎寫的。”
太武帝轉過頭對太子說:“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還嚴重,怎么能饒恕呢?”
太子又對魏太武帝說:“高允見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亂語。我剛剛還問他來,他說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問高允:“是這樣的嗎?”
高允說:“我犯了罪,怎么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才這樣說,不過是為了想救我的命。其實太子并沒問過我,我也沒跟他說起過這些話。”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忠厚直率,心里也有點感動,對太子說:“高允死到臨頭,還不說假話,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來審問。崔浩已經嚇得面無人色,什么也答不上來。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
高允回到官署,猶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半個字來。太武帝派人一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進宮對太武帝說:“我不知道崔浩還犯了什么罪。如果僅僅是為了寫國史,觸犯朝廷,也不該判死罪。”
魏太武帝認為高允太不識好歹,吆喝一聲,叫武士把他捆綁起來。后來太子再三懇求,太武帝氣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說:“一個人應該見機行事。我替你告饒,你怎么反而去觸怒皇上?我想起這件事,真有點害怕。”
高允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歷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并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給他呢。殿下能救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幾家親戚滿門抄斬。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諫,沒有株連到更多的人。據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軍法如山,大義滅親
傳說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初夏,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來到崇武沿海一帶抗倭。這天深夜,戚繼光帶著兩個隨從,踏著月光出城巡視,走著走著,忽然聽到從海灘那邊傳來凄慘的哭聲。戚繼光趕過來一看,只見一個兩鬢斑白的老大爺捶胸頓足痛哭著,旁邊一個守城士兵好言勸慰。那個士兵一間戚繼光,馬上站起來行禮,將情況一一稟告。
原來這個老大爺的親人幾乎全被倭寇殺害了,只剩一個孫女。誰知禍不單行,這天半夜,家中突然闖進一個蒙臉人,將他的孫女奸淫了,孫女羞愧難當,跑出家門,跳海自盡了。老大爺和守城士兵趕到海邊時,他孫女早已被沖到外海去了。
戚繼光勸住老大爺,問他認不認得這個蒙臉人。老大爺說,這人左邊眼眉間有一道顯眼的傷疤,長得五大三粗,戚繼光一聽,不由一怔。他攙扶著老大爺,讓他先跟他們回營,待調查清楚后再處置。
到了營中,幾個當地百姓已將蒙臉人逮住送來了。戚繼光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親侄兒戚安順。他氣得面如紫茄,喝令立即推出斬首示眾。
戚安順慌忙跪下,聲淚俱下地哭求道:“叔父呀,我知錯了,就饒我這一次吧!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當年倭寇奸細要暗殺叔父,我挺身而出,左眼邊挨了一刀,面容被毀,以致至今娶親無望,才去干那……”
“住嘴!即使娶親無望,你也不能干出這傷天害理的事!”戚繼光厲聲斥道。
“你對我委實有救命之情,況且你我有叔侄之親,但這都是私情。現在你奸淫少女,害死人命,這可是觸犯眾怒的公事呀,是國法軍紀家規所不容的!你今日是自作自受。”
戚繼光說著,向手下人喊道:“來人,端一碗酒過來。”于是,一個士兵送來了一碗酒。
戚繼光端著這碗酒,對戚安順說:“侄兒,你的救命之恩叔父是不會忘記的。今日即將永別,就喝下叔父答謝你的這碗酒吧!”
戚安順深知叔父一向秉公執法,自己今日死罪難逃,便接酒一飲而盡。隨后,他就被推出斬首。戚繼光命人把他的首級懸掛在城樓上示眾三天,以儆效尤。
從此以后,將士們都知道戚繼光嚴于執法,軍令如山,公私分明,都不敢做違犯軍紀國法的事。
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后,他的兒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他同所有的亡國之君一樣,殘暴,昏庸,淫蕩,不顧百姓死活,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重用佞臣虢石甫。朝中大臣、褒國國君褒珦的勸諫之言非但不聽,還將褒珦下獄治罪。褒國為了營救褒珦,遂進獻美女褒姒,以贖其罪。幽王見了褒姒,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石甫,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筑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趕來救駕。虢石甫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臺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甫千金。
公元前771年,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上次受了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鎬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滿將領經常克扣糧餉,這時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強招架了一陣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周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倉皇從后門逃出,奔往驪山。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烽煙雖直透九霄,還是不見諸侯救兵前來。犬戎兵緊緊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紛紛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進了驪宮。周幽王采納臣下的意見,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后宮門逃走。逃不多遠,犬戎兵又追了上來,一陣亂殺,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們早已被嚇得癱瘓在車中。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又從褒姒手中搶過太子伯服,一刀將他殺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虜。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敢于堅持真理的人
在新澤西州一家大公司里,有一個名叫布恩的男子,他是這家大家公司的老板,由于事務繁忙,自己一個人無法應付過來,為此他決定招聘一個助理,但限男性。
經過輪番篩選,一少部分人進入了決賽階段,布恩稱決賽主要是考察應聘者的勇氣和忠誠度。進入了決賽階段的一批人被安排在公司接待室里,由布恩一個接一個叫進他的辦公室里面試。
第一個男士被叫進布恩的辦公室里,他信心百倍地接受考察。布恩把他帶到一個房間里,推開房間一看,屋內地板上到處是碎玻璃碴,尖銳鋒利,讓人望而卻步。“脫下你的鞋,從房間的這邊走到那邊,把那邊桌上的表格填好后交給我!”布恩說。這位男士毫不猶豫地脫了鞋,忍受著疼痛從碎玻璃碴上面踩過去,當他把表格交到布恩先生手中時,他的雙腳已滿是鮮血。然而,布恩看也沒有多看他一眼,只對他說:“回去等候通知吧。”
第二個男士被布恩帶到了另一間鎖著的門前說:“里面有一張表格,你去把它拿出來,填好表格后交給我。”
這位男士推了推門,發現門是鎖著的,就問布恩沒有沒門鑰匙。布恩說:“用你的腦袋把門撞開!”這位男士心想老板要考察的是勇氣,絕不能在老板面前表現出自己很軟弱樣子,于是,他不用多想就用頭撞門,直到撞得頭破血流,門才被撞開。然而,他得到的依然只是一句“回去等候我的通知吧”。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應聘者都接受了布恩的考察,但都沒有得到明確的錄用答復。
當最后一名應聘者被叫到布恩辦公室時,他被帶到一個房門前,房間里坐著一個看上去一病怏怏的老太太。布恩對他說:“去把那個坐在椅子上老太太打倒在地,然后把她手中的表格拿到,填好后交給我。”
“你瘋了嗎?為了一張表格,竟讓我把老太太打倒在地!”
“我是老板,這是命令!”
“這樣的命令毫無道理,我做不到,這份工作我寧可不要了!”
布恩什么也沒有說,又先后把這名應聘者帶到有碎玻璃的房間前和緊鎖著的房門前,讓他做其他應聘者之前做過的事,但他的要求都遭到了這名應聘者的嚴厲拒絕。最后,這名應聘者非常氣憤,準備立即離開這里。這時,布恩先生極力挽留他,并向眾人宣布,這名應聘者通過了考核,他被公司正式錄用了。
那些傷痕累累的應聘者就非常不服氣:“他什么身上一點傷也沒有,算什么勇士啊!”
布恩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為正義和真理獻身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聽老板的話。你們所表現出來的,既不是真正的勇氣,也不是真正的忠誠,而是愚忠!我要的,不是愚昧地只忠于我的人,我要的是敢于堅持真理的人!”
敬業是員工的基本素養
齊勃瓦出生在美國下鄉的一個小村子里,只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三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屬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齊勃瓦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個最出色的建筑工。他一邊積極努力地工作,一邊學習各種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結果他從一個建筑工一步步升任為技師、部門主管、建筑公司經理、布拉得鋼鐵廠廠長、鋼鐵公司董事長。
有一年,當時控制著美國鐵路命脈的大財團摩根提出了與卡內基聯合經營鋼鐵廠的要求,并聲稱如果卡內基拒絕,他就找當時美國第二大鋼鐵公司貝斯列赫姆聯合,這樣一來,卡內基肯定就會處于弱勢地位了。
卡內基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就派齊勃瓦去按一份清單上的條件去與摩根談聯合的事宜。齊瓦勃看過清單后,對卡內基說:“如果按這些條件去談,摩根肯定樂于接受,但你將損失一大筆錢。看來你對這件事沒我調查得詳細。”
經過分析,卡內基承認自己過高估計了摩根。卡內基便全權委托齊瓦勃與摩根談判,并取得了對卡內基有絕對優勢的聯合條件。
摩根感到自己吃了虧,就對齊瓦勃說:“既然這樣,那就請卡內基明天到我辦公室來簽字吧。”
然而,最后卻是從未到過別人辦公室的高傲的摩根去了卡內基的辦公室簽署了協議。
上一篇:忠經全集《廣至理章第十二》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忠經全集《報國章第十七》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