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陽:重游石寶山記
李元陽
石寶山在劍川州西南深山中。嘉靖庚寅暮春,成都楊修撰約予同游。初抵鄧川,楊少參兩依翁招欲溫泉,飲于其家,歡甚坐上,賦詩投贈三日。丙辰,經浪穹,見蒹葭楊柳,沃野腴疇,宛如江南。欲投山寺,皆敗垣仆棟,不得已就公館宿焉。四日丁巳,過劍川。侵曉入山,風威凜凜,徑路奇險,或騎或步。日西至山頂,遙見層層疊疊如板屋、如棧閣者,石寶崖也。箐底有鐘鼓洞,從游之士窺而擊之,予二人從洞外聽之,宛如鐘鼓聲也。寺門在望,近不可即。二僧來迎,挽手而上,歷覽洞壑,一步一坐,且駭且訝,升階謁佛。更折北升石梯,至觀音堂。又折北登險,捫蘿而上。山頂有圣泉從石孔涌出,不溢不流。時從者皆渴,爭先舀取飲百余人而水不減。升庵曰:“真圣泉也?!庇瓒烁黠嬋?,殊覺爽健。遂由故道下,至僧大舉酒,相勞各賦詩,盡醉而宿。戊午,出山南行,望飛崖如廊廡然,心甚奇之。路人曰此中巖也。巖嶺雕鏤石佛菩薩之像,皆精巧奇特,山石皆如蝦蟆狀。聞西澗中亦有巖洞,及石羅漢,然榛莽塞路,不容移步,悵然之久,遂于馬上哦詩而回。然常懷西澗未曾歷覽,每以為歉。
至壬戌孟春,予偕弟元和、子文、張斗、友人楊和泛舟西洱河,逾象嶺,觀鶴林寺,歷鳥吊山,遂乘輿復至石寶。此行由間道宿村舍,路人多不相識,一泉一石,隨輿坐睞,殊覺暢適。既別石寶,將由故道向中巖,忽有樵者指曰:“由西涉澗所見尤勝?!彼烊缙溲远卸镌S,見一石山,藍碧如染,逼而觀之,宛然一獅子也。掉尾低頭,如奮迅之狀,一行人皆歡呼驚詫,獅背可坐十余人。復由石獅腹下穿出石澗,遙見西溪窈窕。崖岸如削,立石如屏,方石如屋,可以結茅而居。計暮,景且逼,空山無人,竟不能往。東行一里,石上雕一波斯,雖出人為,然亦前代工也。又半里,石崖險處,有一石如象。折南而上有玉女泉,井方尺,清洌可飲。又里許,乃至舊游之地,追憶升庵、垠溪未嘗見此,今已下世,凄愴揮涕。因賦一詩書之巖壁,以寄吾思焉。又南行三里,有方崖赑屃,儼如徑藏。溪中水石轇轕,兩岸怪石,如人如獸,如城如壘。風行其中,有介胄聲,令人愀然。既而日下西嶺,不及窮搜。村人結松幕相待,各把巨觥,引滿三酌而去。
明代大理白族著名學者李元陽的《重游石寶山記》,是至今留下的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有關大理劍川石寶山的一篇游記。作者用簡潔暢達的文筆,記敘了兩次登臨的不同感受,目見耳聞,娓娓道來,寫景狀物,栩栩如生。
前半部寫作者于嘉靖庚寅(1530年)暮春與著名學者楊慎同游情景。這是一次賞心悅目的游覽,使得作者三十二年后回憶寫來,仍歷歷在目。至今的石寶山石鐘寺內,還保存有作者此行題寫的碑刻,是現存最早的有關石寶山記載的文獻史料。
游記從登山前起筆,抓住“情”與“景”兩條線索自然拓開,情景相融?!罢性厝?,飲于其家,歡甚坐上,賦詩投贈三日”,寫出當地村民待客的熱情;“蒹葭楊柳,沃野腴疇,宛如江南”,寫出沿途美麗之風光。這至誠之情與至美之景,定下了此行適意暢懷的基調。接著作者記下了“四日丁巳”與“戊午”兩天的游程。情景相生,有詳有略。如“圣泉渴飲”,寫得精細真切,讀之感同身受。而“歷覽洞壑”,“升階謁佛”卻一筆帶過,使讀者在虛實更替中感到錯落有致。并緊扣視、聽、味等不同感覺進行描述,讀之仿佛與作者攜手同游?!叭瘴髦辽巾敚b見層層疊疊如板如屋,如棧閣者,石寶崖也”為目之所見;“箐底有鐘鼓洞,從游之士窺而擊之,予二人從洞外聽之,宛如鐘鼓聲也”為耳之所聞;“予二人各飲泉二杯,殊覺爽健”為口之所味,身之所感。不同感官的綜合疊用,給人以真切生動,身臨其境之感。
后半部寫作者于壬戌(1562年)孟春偕親友五人重游。既是重游,自然少去些初來乍到那種感官上的新奇,卻又增添了些情緒上的纏綿,故作者省去了繁冗的敘述,而是就沿途之景,略加點飾,讀之讓人余興難盡,應接不暇。如寫登山前之經過,作者用泛、逾、觀、歷、乘等動詞作導語,既顯得洗煉,又給人以動感。隨后所見所聞,不論一泉一石,還是一巖一溪,均刻畫得簡潔自然,形象逼真。如寫一“石山”,“宛然一獅子也。掉尾低頭,如奮迅之狀”寫得精神振奮,雄強傲然。到“穿出石澗,遙見西溪窈窕”又寫得柔和婉曲,嫵媚動人。兩相對比,變化豐富,景色誘人。又如“立石如屏,方石如屋”?!坝蟹窖纶P屃,儼如經藏”?!皟砂豆质?,如人如獸,如城如壘”。均比喻準確,行文活潑。使人讀之如在目前,難以忘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來到“舊游之地”時,“追憶升庵、垠溪未嘗見此,今已下世,悽愴揮涕”一段抒情,可謂真摯深切,綿邈感人。在這眼前美景與難忘故情的推動下,使得作者“賦一詩書之巖壁”。其詩至今仍鐫刻于石鐘寺第七窟壁上,詩云:“劍海西來石寶山,凌風千仞猿猱攀。巖唇往往拘飛閣,崖窟層層可閉阛?;幸善铺焐下?,五丁把住留人間。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瑯玕何足數。老藤穿石掛虛空,欲墮不墮寒人股”。全詩想象豐富,神彩飛動,一氣呵成,真情畢現。
最后,作者以“村人結松幕相待,各把巨觥,引滿三酌而去“作結,既照應了篇首,又使石寶山美麗的自然山水,在醇香的酒味中,伴隨著對故人的懷念和村人的盛情,留下深長的回味,留下再登的企盼。
上一篇: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思任《雁蕩山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