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鴿喻
【原文】
昔有雄雌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于其后時,果干[1]減少,唯半巢在。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嘴啄雌鴿殺。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復如故。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顛倒在懷[2],妄[3]取欲樂,不觀無常,犯于重禁[4],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嘆,如彼愚鴿。
【注釋】
[1] 干:這里指果子失去水分或水分很少。
[2] 顛倒在懷:心中是非不明,顛倒黑白。
[3] 妄:亂,荒誕不合理。
[4] 重禁:非常重要的禁戒。
【譯文】
從前,有雌雄兩只鴿子,同住在一個巢里。秋天果子成熟了,它們便采集了滿滿一巢果子。過了不久,果子水分流失逐漸干縮了,看上去只有半巢了。雄鴿就生氣地訓責雌鴿說:“采集果子那么辛苦,你卻獨自偷吃,只剩下一半。”雌鴿回答說:“我沒有偷吃,是果子自己減少的。”雄鴿不相信,憤怒地說:“若不是你獨自吃了,怎么會減少?”隨即就啄殺了雌鴿。沒過幾日,天降大雨,果子得以滋潤,又恢復成滿滿的一巢。雄鴿見了,這才悔恨起來:“她的確沒偷吃,是我錯殺了她。”便悲鳴著呼喚雌鴿:“你到哪里去了?”
凡夫之人也是如此。他們心中存在著是非顛倒的觀念,迷執地追求五欲的快樂,卻不能認識到事物的變化遷流,因此犯了殺、盜、淫、妄之類重大禁戒,后來悔恨了,可已經來不及了。最后只有悲傷嘆息,就像那只愚蠢的雄鴿一樣。
【評析】
這篇寓言講的是一只雄鴿只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沒有冷靜考究事實,因一時氣憤就做出了過分的舉動,等到真相大白之后,又后悔不已。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感情用事,一旦犯戒,就會影響正常的思維和判斷,而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考慮往往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做出的決定也偏激,很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因此,我們只有學會全面地看問題、看待事物,才有可能避免雄鴿用嘴啄死雌鴿悲劇的重演。這樣也才能使那些“聰明人”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故事征引
前想三步,后想三步
從前,有一個國王很喜歡打獵。一天,國王去森林里打獵,文武百官都隨行,還帶有一群手牽獵犬的仆從,他們希望能滿載而歸。
國王訓練了一只老鷹,這次打獵國王也把老鷹帶上。它站在國王的手臂上,看上去十分得威武強悍。國王一聲令下,老鷹就會飛離手臂,四下尋找獵物,若是碰上鹿或兔子,老鷹翅膀一個俯沖,就把它們擒獲了。
但是這一天國王的運氣很不好,他和文武百官都走散了,天氣既干燥又悶熱,國王非常口渴。可是炎炎夏日已將林中的溪水烤干了,老鷹在空中盤旋良久,也未能發現清涼的泉水。
終于,國王發現了有一股溪流沿著巖石的縫隙往下滴流,一滴一滴的水量很小。國王一看,水流雖小,但終于可以解解渴了。
國王從馬背上取出杯子,費了好長時間接滿了一杯水,國王有些急不可耐,迅速地把杯子送到嘴邊,剛要喝的時候,天空中傳來一陣“呼呼”的聲響,隨后國王的杯子被打翻在地,滿滿的一杯水鉆進了巖石的縫隙。國王仰頭一看是自己的老鷹,沒有在意。
第二次的時候,國王沒等杯子接滿,只是剛剛半滿的時候,就送到嘴邊,剛要喝,老鷹又俯沖下來把杯子打翻了。國王十分氣憤,大吼道:“再要打翻我的水,我要你的命!”
當第三次國王接滿水要喝的時候,老鷹又一次俯沖下來,國王忍無可忍,想也未想,拔出寶劍刺向老鷹,老鷹倒在了血泊中,水杯中的水也消失在巖隙中。
國王只好繼續前行,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了水的源頭。他發現一條巨大的毒蛇匍匐水泊中,周圍都是搏斗的痕跡。國王頓時明白了,是老鷹救了他。老鷹殺死了毒蛇,為了防止國王喝下毒水,將他的杯子打翻,而國王卻殺死了它。
他又艱難地回去,將老鷹的尸體埋葬了。痛苦的國王心想:“要是我能在老鷹一次次阻礙我喝水的時候,前想三步,后想三步,就不會錯殺了老鷹。”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二子分財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五人買婢共使作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