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Fury)是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片,主人公是一位坦克車長,指揮一輛無法開動的坦克,孤軍奮戰,神勇無比,殺得德國黨衛軍抱頭鼠竄、尸橫遍野。這部影片似曾相識,很像我們的抗日神劇。
《狂怒》胡編亂造,很不嚴肅,坦克英雄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是德國黨衛軍的王牌坦克手米歇爾·魏特曼(Michael Whitemann)。
《狂怒》電影海報
魏特曼指揮自己的那輛坦克,共擊毀蘇軍和盟軍的138輛坦克、132門反坦克炮,被其消滅的半履帶車輛和輕裝甲車輛更是不計其數。魏特曼曾經率領四輛虎式坦克和一輛Ⅳ號坦號扼守要沖,阻擋了英軍的一個裝甲旅。魏特曼由于其為祖國戰斗時的杰出表現而獲得帶橡樹葉的騎士十字勛章。好萊塢就是善于移花接木,把別人的故事說成是自己的故事。
魏特曼的戰車為虎式坦克,二戰期間所向披靡。虎式坦克重57噸,坦克正面的裝甲厚100毫米,1000米之外,美軍的謝爾曼坦克的火炮無法擊穿虎式坦克的裝甲。而虎式坦克的大炮的口徑為88毫米,威力巨大,無堅不摧。基本上一輛虎式坦克就可以對陣三輛謝爾曼坦克。《狂怒》一片中也確實是三輛謝爾曼坦克與一輛虎式坦克對決,美軍險勝,但兩輛謝爾曼坦克被虎式坦克摧毀。實戰中遇到虎式坦克,美軍坦克手大多是“喉頭發緊”,聞風喪膽。美軍坦克部隊編制通常是三輛坦克一個排,美軍許多部隊都要求,行進之中,排長所在那輛坦克應在最后,遇到虎式坦克伏擊,第三輛坦克的存活機會更大。
虎式坦克的馬達要好,才能驅動如此龐大的坦克,鋼材好自不必說。相比之下,美軍的設備極差,前線士兵抱怨甚多:坦克不行、湯姆沖鋒槍不靈、啞彈太多、作戰服因為反光而容易暴露目標,就連帳篷的鐵桿都容易折斷。美國作戰部不斷收到此類報怨。二戰期間,美軍主要是靠空中優勢獲勝。
真正敢于與虎式坦克搏殺的是蘇軍的T–34坦克,靠數量和速度取勝。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中,是4000輛蘇軍坦克對陣3000輛德軍坦克。迄今為止,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坦克會戰。T–34坦克群起而攻之,靠近戰取勝。但即便如此,蘇軍也是殲敵八百,自損一千。
影片《狂怒》中,美軍將德國黨衛軍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但現實中正好相反。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是前黨衛軍軍官,在美國人的庇護和支持之下,瓦爾德海姆居然當上了聯合國秘書長,而且當其真實身份暴露之后,有關方面進行調查,居然找不到他的相關檔案——顯然是有人做了手腳。而瓦爾德海姆后來為自己辯解的理由是,他是黨衛軍作戰部隊的軍官。但瓦爾德海姆曾經隨部隊開赴巴爾干半島,殘酷鎮壓當地的游擊隊。從情節上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材,有懸念、有故事,還有教育意義。很遺憾,好萊塢不愿意拍這樣的影片,不愿意揭美國的短。
《狂怒》涉及了美軍在德國的兩個軍紀問題:強奸和殺俘。但經過好萊塢導演的加工,槍殺俘虜情有可原,美軍士兵還成了白馬王子,給德國婦女帶來了真正的愛情,從身心兩個方面都給她們帶來了巨大的愉悅。
《狂怒》一片中,美軍士兵驍勇善戰,雖然也有貪生的念頭,但經過短暫的思想斗爭之后,很快便能克服恐懼,成為大無畏的英雄戰士。實際情況是,美軍貪生怕死的問題非常嚴重。在名著《第二十條軍規》(Catch–22)一書中,作者約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借主人公之口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勝利”,而他自己絕無成為其中一員的愿望。
《狂怒》是一部娛樂片,也是一部宗教宣傳片,背景音樂也有教堂音樂的意思。五位坦克手中有兩位是虔誠的基督徒,飯前要祈禱,作戰空隙抓緊時間閱讀《圣經》。《狂怒》的導演本人就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當過美國海軍,在潛水艇上服役過。他所創作的第一個劇本《U–571》就是一艘美軍潛水艇在二戰期間作戰的故事。
《狂怒》一片德國人看了不知會有何感想,應當不會很爽。該片導演和他的拍攝團隊們也還是比較善解人意的,盡管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德國,但拍攝地點是在英國。
上一篇:《愛國者》傷了英國人的心
下一篇:《色·戒》——“閃爍而又很微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