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王實甫》鑒賞
《麗春堂》全名《四丞相歌舞麗春堂》,或作《四大王高宴麗春堂》,主要寫為金統一立過汗馬功勞的右丞相完顏樂善與右副統軍使李圭相戲獲罪,被貶濟南,飲酒釣魚。后因“草寇”作亂復被召回,李圭負荊請罪,兩人同歸于好。
劇本一開始便通過右丞相完顏樂善描述了一番金朝的升平景象: “破虜平戎,滅遼取宋,中原統。建四十里金鏞,率萬國來朝貢” ,“盛世黎民歌歲稔,太平圣主慶年豐” ,“可正是氣壓山河百二雄,元也波戎。將軍校統,宰臣每為頭兒又盡忠。文官每守正直,武將每建大功。到今日可也樂升平好受用” 。五月端午,蕤賓節令,金主命文武官員御園中赴射柳會,光祿寺、尚食局、教坊司、仙音院,都一齊向御苑來供奉,“恰便是眾星拱北,萬水朝東” ,真是“一派蕭韶動” ,勝過“天上蕊珠宮” 。
完顏樂善身為管軍元帥,治軍有方,訓練有素。將士們蘊藉強勇,結束威風,沒有一個是窩囊蟲。丞相本人武藝高,手段強。射柳賽開始,押宴官左丞相請右丞相先射,右丞相謙讓別的人先射。右副統軍使李圭急于奪魁,要求先射。此人并非因為武藝好而得官,而是因為“唱得好,彈得好,舞得好”而得官。李圭連射三箭不中,埋怨“馬眼叉,走了箭” 。右丞相弓開秋月,箭飛金電,馬似飛熊,三箭連中。押宴官將錦袍玉帶賞與右丞相,并為之敬酒,同時宣布“圣人的命” ,讓老丞相明日赴香山賞玩,排有筵宴,管待老丞相這管軍元帥。老丞相公吏隨,虞侯扶,“得勝歸來喜笑濃,氣昂昂志捲長虹,飲千鍾滿面春風。回首金鑾紫霧重,咯登登摧著玉驄,笑吟吟袖窩著絲鞚” ,“醉醺醺扶出御園中” 。
誰知右副統軍使李圭對此心懷不滿,這個“一生好唱曲,弓馬原不熟” 的副將,準備明日穿上圣人賜與他的一領八寶珠衣,到香山與右丞相打雙陸,賭輸贏,一心想把錦袍玉帶贏歸他手,方遂平生之愿。
老丞相坐著紫藤兜轎來到香山,在濃陰下觀景乘涼。他要“受用足萬壑清風,半階涼影,一襟爽氣” 。老丞相不但武藝過人,而且為人有禮。他見了押宴官左丞相,忙為昨天酒醉解釋說: “醉的我將宮錦淋漓,莫不我觸犯著尊嚴罪”?但就是對這樣一位功高德重、有本領講禮法的老丞相,李圭卻心中不服。押宴官奉圣人之命,讓眾官在這“八方寧靜,四海晏然,五谷豐登,萬民樂業”之時,同享太平之福,在香山飲宴游賞博戲取樂,只是不許鬧吵爭競,“如有攪擾,奏明圣主,決不輕恕”。李圭拿出圣人賜的八寶珠衣和老丞相打雙陸賭賽,老丞相以先王賜給的那柄“比太阿無光,莫耶無神,巨闕無威” 、有“吹毛風力” 、祖傳三輩的寶劍相配。第一局,李圭輸了翡翠珠衣,嘴硬不服,要求再賭。押宴官從中說情,要老丞相“饒他一擲波” 。老丞相也看在押宴官面上,愿意“饒他一擲” 。這一次誰輸了,抹一個黑臉。老丞相心想自己如“連勝連贏” ,李圭會“越羞越恥” 。再說即使自己輸了也沒什么可怕,“雖然是作耍難當,怎敢失了尊卑道理” ! 豈知李圭這一次就是要出口氣,贏了之后,非給他抹黑臉不可。右丞相一氣之下,拂去雙陸,怒斥道: “李圭!你是甚么人,敢如此無禮”!李圭毫不忍讓,執意要抹。老丞相罵李圭“潑徒”、“驢眼”,竟敢在自己這將相苗裔臉上抹黑,是個不稱職的副將。李圭還是堅持要抹,老丞相惡罵之后,又“一拳兩腳” ,打下李圭兩個門牙。押宴官多次制止,老丞相說自己和押宴官“是兄弟”;而和李圭卻“是叔侄。打得罵得”,如果不是怕有違圣人之言攪了香山會,他決不放過李圭這“潑無徒” 。可是老丞相卻因此被李圭所奏,皇帝見怒,他被貶在濟南府歇馬。
老丞相(或日四丞相)在濟南閑居,面對著綠水青山,消遣其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著領箬笠蓑衣,提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也不學劉伶荷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命漁夫將小船兒棹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但這只是老丞相心情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水聲山色兩模糊,閑看云來去” ,老丞相“怨結愁腸對誰訴?自躊躇” 。想起這場煩惱原是自取,“感今懷古,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可見老丞相對山飲酒,看似悠閑,實際掩藏著深深的隱憂。
正當他將船纜在蘆花密處,于垂柳之下,荷花朵中,扭定身軀,專心垂釣時,濟南府尹(老丞相手里操練出來)領著歌妓瓊英前來為他解悶。清歌妙舞,鮮魚美酒,樂有余,飲未足。雖說昨日深居華屋,今日流竄荒墟,但他卻有當官不如閑居之感。他對濟南府尹說: “縱得山林趣,慣將禮法疏,頓忘了馬上燕南舊來路,如今揀溪山好處居。為什么懶歸去?被一片野云留住” 。“也無那采薪的樵子,耕種的農夫,往來的商賈,談笑的鴻儒,做伴的茶藥琴棋筆硯書。秋草人情即漸疏,出落的滿地江湖,我可也釣賢不釣愚” 。“到今日身無所如,想天公也有安排我處。可不道呂望嚴陵自千古,這便算的我春風一度”。這說明老丞相居官則盡職盡責,退隱則安分守常。
老丞相歇馬濟南不久,“草寇”作亂,皇帝只好派人取他還朝,將他前項罪盡皆饒免,讓他選揀操練過的頭目,收撲“草寇” 。老丞相與濟南府尹臨別時,表示不會和那不懂兵書的“無徒”李圭善罷干休; 同時希望濟南府尹“撫恤軍卒,愛惜民戶,兄弟和睦” ; 對于好山好水好景色,則戀戀不舍,依依惜別。
老丞相由官為民,現在又由民為官,深感“這為官的好似翻掌(變化無常)也呵” 。他離了“云水窟” ,又來到“是非場” 。他心有余悸,“又怕惹起風波千丈” 。文武官員,“濟濟蹌蹌” ,前來賀喜,互敘別情。悠揚的鼓樂聲中,老丞相禁不住凄涼悲傷。是啊,京城本是他土長根生父母邦,卻流竄到濟南,天各一方,“家里撇下一個紅妝,守著一間空房” 。他只說是夫人“一身亡,全家喪,三百口老小添悲愴” 。自己遠離故鄉,每天遠望,“淚滴千行與萬行” ,越想越凄惶,“平白地這一場,從天降” 。誰承望今天又回到這前廳上!老丞相脫掉舊行裝,換上舊官裳,山字領松了,玉兔鶻長了,對鏡一看,身體瘦了,兩鬢白了,全不似舊時形象了!
左丞相 (原押宴官)來傳圣旨: 本來取老丞相破除“草寇” ,“草寇” 聽說老丞相回來,都自動投降,皇帝大喜,教老丞相依舊統軍,官復右丞相之職,并賜金千兩,香酒百瓶,就在麗春堂大吹大擂,做一個慶喜的筵席。老丞相這一次謹慎“酌量” ,“又只怕李太白貶夜郎” ; 但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滿: “我則道官封做一字王,位不過,位不過頭廳相。想著老無知,老無知焉敢當”。左丞相做押宴官時,上奏他歐打李圭,現在又來賀喜,老丞相對他亦不乏諷刺之詞: “哎,怎比你左丞相,左丞相洪福量”。牢騷歸牢騷,皇帝之恩還是要感激的,所以他“愿陛下圣壽無疆”,“端的是(真個是)萬萬載千秋圣主昌,地久天長” ,“可憐” 自己“疏狂” ,官復原職,死生難忘,“怎敢道不謙讓” 。
這時,李圭奉圣人之命前來負荊請罪,老丞相寬洪大量,告訴李圭: “從今后你也要安詳,我也不夸張” ,“我若是手梢兒在你身上燙” ,“又只怕惹起風霜” 。盡管李圭態度誠懇地跪求他打自己幾下,以使放心,老丞相讓他站起來,表示不記舊仇。這時飲酒歌舞,“歡聲動一座麗春堂” ,“大筵會公卿宰相” ,“從今后四方,八荒,萬邦,都齊仰賀當今皇上” 。
這個劇通過四丞相的一段曲折經歷,揭露了最高封建統治階級對功臣的實用主義態度,和平無事時,有本領有功勞的功臣稍有過失便棄置不用,而那些沒有真正本領只能供皇帝取樂的“無徒” 即使不懂禮法也會受到寵信。而一旦國家有事,威脅到皇帝地位時,最高統治者又會前錯不記,重新起用功臣,那些李圭式的潑無徒也會前來負荊請罪。此劇還告訴人們居功不驕,以免惹下禍端,自食其果。
上一篇:元戲劇《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淚》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緣喬吉·玉簫女兩世姻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