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光文淑慧
陸蠡
黑夜,少女發出無謂的微噓。孩子夢見天上的星星跌在飯碗里。蓋世的英雄,也將為無關緊要的歌聲而淚下如雨。
黑夜慣將正正經經的事情當作玩笑,而將玩笑的事情當作正經。
昏天黑地的酒徒博棍卻根本藐視黑夜。在燈紅酒綠的筵前酡顏承笑的歌妓,她們雖則在孟門的膝前轉來轉去,但也忘不了黑夜的恩慈,在顧客不見的時候很巧妙地用雙袖掩住她們的呵欠。
黑夜將人們感覺的靈敏度增強。黑夜的空氣,正如radio的擴音器,將一切細微的聲音,細微的感覺,擴大至數倍,十數倍。愛人的發絲好象是森林,里面永遠是和煦陰翳。鼠兒跑過的聲音,會疑是小鹿。
黑夜,是大自然的幃幕,籠罩了過去,籠罩了未來,只教我們懷著無限的希望從心靈一點的光輝中開始進取。
1933年8月
“黑夜慣將正正經經的事情當作玩笑,而將玩笑的事情當作正經。”對于這種顛倒的現實、荒誕的人生,作者選取了三組具象予以確證。
少女無謂的微噓;孩子夢見星星跌在碗里;英雄的無端落淚。這些毫無原由,毫無根據的現象,都在于說明黑夜存在的荒誕性,從而也折射出現實人生的不合理性。
而藐視黑夜的是昏天黑地的酒徒博棍,得到黑夜恩慈的是酡顏承笑的歌妓。其實,他們是與黑暗一體的丑類。這些于黑夜中快意的人們,正是顛倒了的現實的驕子寵兒。
黑夜,作為與白晝交替的時序,應該是靜謐、安適的,以便于辛勞整日的人們于酣睡中獲取新的生機。但作者筆下的黑夜,卻是充滿了恐怖氛圍的社會現實的寫照,它迫使人們于惴惴不安中強化了自己的警覺。這正是“黑夜將人們感覺的靈敏度增強”的真實內涵。由這種對于黑夜反常感覺的透鏡,反映出的是倒置的現實和荒誕的人生。
作者雖然詛咒黑夜的不合理存在,但他還不可能透過黑夜的無邊幃幕,眺望到那遙遠天際的曙色,而只能于心靈的深處去呼喚光明的降臨。這也正反映了葆有正義感卻又遠離時代斗爭漩渦的知識分子,在當時的典型心態。
作者寓憤懣之情于形象的描繪中,筆觸凝重而富韻味,從而譜寫了一曲夜的悲歌。二、五兩段議論性的文字穿插于篇中,猶如演唱中的旁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這篇散文詩以情感、形象和議論的交融而感染和啟迪讀者,讓人對那個有如“黑夜”一般的社會現實有了忒深的感受和認識。
上一篇:《黎明之前》鑒賞
下一篇:《黑女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