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今 【本書體例】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焙笕胍?,令問:“君讀何書?”答曰:“惟業《公羊傳》”?!霸噯栒l殺陳佗者?”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佗?!绷畈熘囌`,因復戲之,曰:“君不殺陳佗,請是誰殺?”于是大怖,徒跣走出。人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后直不敢復來,遇赦當出耳。”
(選自《笑林》)
某甲,想去拜見縣令,問身邊的人說:“縣令有什么嗜好?”有人告訴他說:“喜好《公羊傳》”。不久,他拜見縣令??h令問他:“你讀什么書?”回答說:“只讀《公羊傳》?!薄澳敲词钦l殺了陳佗這個人?”某甲停了好久才回答:“我這一生實在沒有殺陳佗。”縣令覺察到他回答的謬誤,就再戲弄他,說:“你沒有殺陳佗,請問是誰殺的?”某甲極為恐懼,沒顧得穿鞋就跑了出來。別人問他原因,他大聲地告訴人家,說:“我拜見縣令,縣令就拿人命案來問我,以后簡直不敢再去。如果當時他抓了我,只有遇上大赦的日子才能出來?!?/p>
《有甲》就是“甲”這個人,或叫他某甲。
這篇小說諷刺的對象,是那些想取悅于上司,諂媚于上司,而又不學無術、知識淺陋,終被上司戲弄的故事。
某甲千方百計想諂媚縣令,但不知縣令的愛好、習性、脾性。討好上司,先搞清上司的愛好,才能投其所好,曲意逢迎。有人告訴他,縣令喜歡讀《公羊傳》,所以他回答縣令問話說:“惟業《公羊傳》。”“惟業”,就是只從事《公羊傳》這一學業。他的回答,自以為與縣令有了共同的語言,也表現某甲有學識。但是,文學作品,其敘事不能那樣平穩。有起伏,有波瀾,才能產生吸引人的藝術力量。縣令聽說某甲也從事研究《公羊傳》,脫口問道:“試問誰殺陳佗者?”某甲腹內空空,知識淺陋,半天無言以對。
陳佗,乃是春秋時人?!豆騻鳌坊腹暧涊d:“蔡人殺陳佗。陳佗者何?陳君也。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絕也。曷為絕之?賤也。其賤奈何?外淫也。惡乎淫?淫于蔡,蔡人殺之。”(《十三經注疏》2216頁)某甲對歷史無知,誤以為縣令懷疑是他殺了陳佗。停了好一會兒,才辯解說:“我這一生,實在沒有殺陳佗。”一句話泄露了天機,說明他根本沒讀過《公羊傳》,而是留須拍馬,趨炎附勢之徒。
縣令察覺到他在胡說八道,進一步戲弄他,問:“君不殺陳佗,請問是誰殺?”某甲一聽,覺得問題嚴重,嚇得魂不附體,連鞋都顧不得穿,倉惶逃走。出去以后,驚恐地告訴別人,縣令拿人命案問他。這番話,進一步渲染了某甲的愚蠢與無知。
諷刺作品靠什么打動讀者呢?靠夸張?!坝幸獾赝怀龊涂浯蟊环从车臇|西的明顯特征”,作家對他塑造的人物性格,只有進行明顯的、過分的夸大,才能強烈地揭示出人物性格的本質。某甲的無知,弄得他驚恐萬狀,讀者不僅為他的趨附行為而好笑,也為這類人的愚蠢舉動而悲泣。
上一篇:曹循吏
下一篇:木蘭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