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對桓公以霸術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1],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2],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3]。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4],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被腹唬骸胺蚬芤奈嵘涔讶酥秀^,是以濱于死?!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失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被腹唬骸笆┎斁\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鼻f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庇谑乔f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腹H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臺以為高位,田狩罼弋,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百,食必粱肉[5],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游車之,戎士待陳妾之余。優笑在前,賢材在后,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此若何?”管子對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合群叟[6],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比綴以度,竱本肇末[7],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被腹唬骸盀橹艉??”管子對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8]?!?/p>
【注釋】
[1]桓公:名小白,齊襄公之弟。齊襄公被殺后,從莒國回國繼承王位。鮑叔:鮑叔牙,齊國大夫。
[2]餒(něi):饑餓。
[3]管夷吾:即管仲,夷吾是他的名。
[4]枹(fú):鼓錘和鼓。
[5]田:指在原野上打獵。狩:指用圍守的方法獵取禽類。罼(bì):用長柄網獵取雉兔。弋:用帶絲繩的箭射獵物。粱肉:精美的飯食。
[6]叟(sǒu):年老的男人。
[7]竱(zhuǎn)本肇(zhào)末:均齊根本,矯正末節。
[8]六柄:據《管子·小匡》,六柄指生、殺、貧、富、貴、賤。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繼位后,任命鮑叔為宰相。鮑叔推辭說:“我,只是君主的一個庸臣。君主加倍施以恩惠于我,使我不挨凍受餓,就已經是您對我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所擅長的了。若論治國之才,那應該要數管仲了。我自知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及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為人忠實誠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各方效法,我不及他;手拿鼓槌立在軍門之前擊鼓指揮,使將士和百姓都能更加勇猛,我不及他?!被腹f:“那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鉤,使我險些喪命?!滨U叔解釋說:“那是他在為他的君主而行動啊。您若寬恕赦免而讓他回來,他也會那樣為你出力效忠于你的。”桓公問:“怎樣使他回來呢?”鮑叔說:“得向魯國提出請求?!被腹f:“施伯是魯君的謀臣,若知道我將起用管仲,一定不會放還給我的。那可怎么辦?”鮑叔回答說:“派人去向魯國提出請求說:‘我們國有個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貴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所以請交還給我國。’這樣魯國就會把他放還給我國了?!庇谑腔腹挣U叔說的那樣,派人向魯國提出要求。
魯莊公詢問施伯如何處置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處死他,而是要起用他來執政啊。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勞的國家,一定會得到天下而稱霸于諸侯。讓他返回齊國,必將會成為魯國長久的禍患。”莊公說:“那怎么辦呢?”施伯答道:“殺了他把尸體交還給齊國?!鼻f公準備處死管仲,齊國使者要求說:“我們國君想親自以戮刑殺死他,如果不把他活著帶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眾,還是不能達到要求。請讓他活著回去。”于是莊公派人把管仲捆縛起來交給齊國使者。齊國使者接受之后就回國了。
管仲到達齊國后,有下人為他三次香薰身體以除穢惡,沐浴三次更換新衣,而且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請他坐下并詢問道:“過去,我們的先君襄公修筑高臺以抬高自己地位,成天到田野狩獵張網捕獸,盡情游樂而不處理國家政事,藐視圣賢,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宮中有九妃六嬪、姬妾數百,吃的必須是精美的飯食,穿的也要求務必是彩衣繡服。從不顧及將士們挨凍受餓,戰車要等游玩的車子破損后才能充當軍用,軍中將士只能等到侍妾吃剩的糧食來維持活命。親近那些唱歌逗樂的倡優藝伎,卻把賢德的人才拋在后邊。國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進、月有所長??峙伦趶R早已到了無人清掃,社稷也到了難以得供殺牲谷物祭祀的地步。請問面對這些景況應該怎么處理呢?”管仲回答說:“過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績而成就美名。召集眾多年長男子,以便來考察并選擇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為民眾行為的準則,同時樹立相應的榜樣,通過審度比較然后把百姓維系起來,平均治國之本,矯正末節的邪僻問題,用賞賜善行來引導民眾,用刑律懲罰糾正罪惡,從而使長幼班列有序,為百姓立下綱紀傳統?!被腹f:“那應該怎樣去做呢?”管仲回答說:“過去,圣王治理天下時,曾把都城分為三個區域,把偏遠的郊野分為五區,以此固定百姓的安居住所,使百姓能夠各就其業,劃出陵寢作為他們死后的歸宿,同時需要謹慎地運用生、殺、貧、富、貴、賤六種權力。”
【原文】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1],其事易。”公曰:“處士農工商若何?”管子對曰:“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p>
“令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為士?!?/p>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協材。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2],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蔫,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p>
“令夫商,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資,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3]。旦暮從事于此,以飭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為商。”
“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耒、耜、耞、芟[4]。及寒,擊菒除田,以待時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5],以待時雨;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6],以旦暮從事于田野。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祓襫[7],沾體涂足,暴其發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農之子恒為農。野處而不回匿,其秀民之能為土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8]。有司已于事而竣?!?/p>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被腹唬骸吧?。”管子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注釋】
[1]哤(máng):語言雜亂。
[2]飭(chì):告誡,命令。
[3]軺(yáo)馬:車馬。鬻(yù):賣,出售。
[4]耒(lěi)、耜(sì):翻地的農具。耞(ji?。河糜诿摿5霓r具。芟(shān):鐮刀。
[5]耰(yōu):古代弄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
[6]槍:掘草的工具。刈(yì):鐮刀。耨(nòu):除草的小鋤。镈(bó):除草的農具。
[7]祓襫(fú shì):同“袯(bó)襫”,蓑衣之類的防雨衣。
[8]罪五:指古代中國處罰犯法行為的墨(刺刻面額涂墨)、劓(割鼻)、剕(斷足)、宮(破壞生殖器)、大辟(死刑)等五種刑罰。
【譯文】
桓公問:“怎樣使百姓各就其業呢?”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四類百姓,不要讓他們混雜居住。混雜居住會使他們相互之間語言嘈雜,不能安心做事。”桓公問:“怎樣來安排士、農、工、商的住所呢?”管仲回答說:“過去圣王把士人的住處安排在清靜的地方;把工匠的住處安排在官府附近;把商人的住處安排在集市附近;把農戶的住處安排在田野附近?!?/p>
“讓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閑時父輩之間可以互相談論禮義,子侄輩之間可以談論孝道,侍奉國君的人談論克盡職守,年幼的則談論兄弟和睦之事。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就不會見異思遷了。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習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士人的后代就永遠都是士人?!?/p>
“讓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能使他們了解不同季節的產品需要,辨別材質的優劣,權衡器材節制它們的用處,討論比較后選用合適的材料。從早到晚做這些事,使產品適用于四面八方,用這些來告誡教誨子弟,互相交流所從事的事情,互相交流技藝,互相展示成果。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也就不會見異思遷了。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習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工匠的后代就能恒久成為工匠?!?/p>
“讓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能使他們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需要,從而熟悉本地的貨源,以便掌握集市的行情?;虮池摷缣?,或是用牛馬車載著貨物,環行各國銷往四方,用自己有的東西來換取沒有的物品,賤價買進高價賣出。從早到晚從事這些事情,用這些行動來告誡教誨自己的子弟,互相談論生財之道,互相交流賺錢經驗,互相展示經營手段。使他們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也就不會見異思遷了。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習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商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商人。”
“讓那些農民聚集在一起居住,能使他們了解不同季節的農事,根據不同的農事準備耒、耜、耞、鐮等農具,到了寒涼季節,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種季節,要深翻土壤,抓緊用農具耙土平整土地,以等待春耕;春耕過后,就帶著鋤頭、鐮刀等農具從早到晚在田里勞作。農夫勞動時脫去上衣,頭戴草帽,身穿防雨蓑衣,即使全身上下沾滿泥土,太陽曝曬裸露的皮膚毛發,也要使出全部的力氣辛勤地在田里干活。使他們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也就不會見異思遷了。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習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農民的后代就一直是農民。他們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習氣,其中能入仕做官的優秀者,一定足以信賴。如果有關官員見到這樣的人才不予推薦,就要受到五刑的處罰。所以他們必須推薦賢才,才算完成職責?!?/p>
桓公問:“怎樣來劃定百姓的住地呢?”管仲答道:“把全國分制為二十一個鄉。”桓公說:“好啊?!惫苤儆谑前讶珖鴦澐譃槎粋€鄉:工匠和商人的鄉有六個,士人和農民的鄉有十五個,由國君掌管五個鄉,國子掌管五個鄉,高子掌管五個鄉。國君與另外兩大氏族起草立案,把國家各種官職也各設置三名:設三卿主管群臣,設三族主管工匠,設三鄉主管商人,設三虞主管川澤,設三衡主管山林。
【原文】
桓公曰:“吾欲從事于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國未安?!被腹唬骸鞍矅艉危俊惫茏訉υ唬骸靶夼f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則國安矣。”桓公曰:“諾。”遂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國既安矣,桓公曰:“國安矣,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修甲兵,則難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國諸侯有守御之備,則難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被腹唬骸吧?。”
管子于是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1],秋以狝治兵[2]。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內教既成,令勿使遷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人與人相疇[3],家與家相疇,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注釋】
[1]蒐(sōu):閱兵,檢閱。
[2]狝(xiǎn):古代稱秋天出獵。
[3]疇:同類,平等。
【譯文】
桓公說:“我想在諸侯中成就大事,能行嗎?”管仲回答說:“暫且不行,國家尚未安定。”桓公問:“怎樣來安定國家呢?”管仲說:“修訂以前舊有的法令,選擇其中合宜的進行修訂后再施行;然后號召繁衍增長人口,施與財物救濟貧困,從而安撫百姓,這樣一來國家就安定了。”桓公說:“好,就這樣辦?!庇谑切抻喤f有的法令,選擇其中合宜的進行修訂后施行;號召繁衍增長人口,施與財物救濟貧困,安撫百姓。國家就此得到安定,桓公說:“國家已經安定了,這回可以行事了吧?”管仲說:“還不行。您如果整頓軍隊,修造盔甲兵器,那么其他大國也會整頓軍隊,修造盔甲兵器,如此我們就難以很快實現稱霸了。君主有進攻的武器,而小國諸侯也有防御的準備,所以我們也難以很快實現稱霸。您若想迅速在天下諸侯中實現稱霸,就應該把要做的事情隱蔽起來,把戰備命令寄寓在政令里?!被腹珕枺骸霸鯓尤プ瞿??”管仲回答說:“在整頓內政的同時寄寓軍令在其中?!被腹f:“好。”
于是管仲就制定國家的政令:“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十軌為一里,里設有司;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十連為一鄉,鄉設的良人就在這里。其中所寄寓的軍令是:五家為一軌,所以五人為一伍,由軌長統率;十軌為一里,所以五十人為小戎,由里的有司統率;四里為一連,所以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統率;十連為一鄉,所以二千人為一旅,由鄉的良人統率;五個鄉是一帥,所以正好是一萬人,可以編成一個軍,由卿來統率。全國可編為三軍,所以有國君親自統帥的中軍使用的旗鼓,有國子軍隊專用的旗鼓,還有高子軍隊專用的旗鼓。春天用春獵的名義來檢閱軍隊,秋天以秋獵的名義來操練軍隊。這樣卒、伍一級的小隊伍在里中就已經編就而成。軍、旅一級的大兵團在郊野中得以組成。內政中既已包含了軍事組織的組成,就得命令民眾不得隨意遷徙。同一個伍的人祭祀時同享酒肉,死喪時大家共同哀傷,有了災禍共同承擔。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家與家相互平等,世代同住一地,從小一起游戲。所以夜間作戰能聽到熟悉的聲音,就不會發生誤會;白天作戰能相互看見,足以認識同伙。那種相處歡樂的心情足以使他們拼死互助。在家時共同歡樂,行軍時融洽無間,戰死時更能引起同情與哀傷。所以,防守就能同心協力堅固不移,作戰就能同心同德英勇頑強。您若能擁有三萬名這樣的兵士,率領他們橫行天下,用以討伐無道,保衛周王室,那么天下間大國諸侯就沒有誰能與您對抗了?!?/p>
上一篇:《管仲佐桓公為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管仲教桓公親鄰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