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叔聲伯辭邑
【原文】
子叔聲伯如晉謝季文子[1],郤犨欲予之邑[2],弗受也。歸,鮑國謂之曰[3]:“子何辭苦成叔之邑,欲信讓耶?抑知其不可乎?”對曰:“吾聞之,不厚其棟,不能任重。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兩國而無大德,其不存也,亡無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寵,位下而欲上政,無大功而欲大祿,皆怨府也。其君驕而多私[4],勝敵而歸[5],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舊;因民,非多怨民無所始。為怨三府,可謂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鮑國曰:“我信不若子,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今子圖遠以讓邑,必常立矣。”
【注釋】
[1]子叔聲伯:魯國大夫。季文子:魯國正卿季孫行父,當時被晉國扣押作為人質。
[2]郤犫(xì chōu):即苦成叔,晉國的卿。與子叔聲伯有姻親。
[3]鮑國:魯國大夫,鮑叔牙的玄孫。
[4]其君:指晉厲公。
[5]勝敵:指公元前575年晉國在鄢陵之戰中戰勝楚國。
【譯文】
魯國大夫子叔聲伯去晉國謝罪并請求放回季文子,郤犨想請晉君封給子叔聲伯城邑來籠絡人心,但他沒接受。回國后,鮑國問他說:“你為什么辭讓郤犨為你請封的城邑,是真的要辭讓呢?還是知道他辦不到?”子叔聲伯回答說:“我聽說,不是粗大的棟梁,不能承擔重壓。最重的壓力莫過于國家,最好的棟梁莫過于有德了。郤犨想插手晉、魯兩個國家的事務卻又沒有很高的德行,他的地位不會長久的,敗亡就在眼前。這就好比得了疫厲,我擔心他很快就會垮臺了。郤犨有三個敗亡的原因:缺少德行而多受晉君寵愛,地位不高卻想干預國政,沒有大功卻想要豐厚的俸祿,這些都是怨恨的根源。晉厲公為人驕矜,而且身邊多是奸佞之臣。現在他剛剛戰勝楚國回來,一定會論功行賞立新大夫。立了新大夫,卻不順應民心不能除去他們所厭惡的舊官員;順應民心,不是招怨多的官員,民眾就不會首先攻擊他。郤犨卻在三個方面招來怨恨,可以說是夠多了。他自身尚且不能保全,怎么可能請求封給別人城邑!”鮑國說:“我確實不及你。倘若我的家族中有什么禍兆,我是不能算計到的,現在你考慮深遠而辭讓了城邑,你一定能保持穩固地位的。”
上一篇:《優施教驪姬遠太子》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子囊議恭王之謚》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