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北宋·歐陽修
【題解】
此賦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是歐陽修晚年的作品,當時他已身居高位,但回首坎坷的仕途,心中總會隱隱作痛,乃以“悲秋”為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在本文中除了描繪自然界的秋景外,還對世事艱難、人生不易的現狀抒發了個人的無限感慨。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20],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21],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22],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注釋】
[20]悚然:吃驚的樣子。
[21]鏦鏦(cōng)錚(zhēng)錚:象聲詞,金屬撞擊聲。
[22]銜枚:古代行軍時,常令士兵口里橫銜一根像筷子的小棍,使他們不能講話,保持部隊肅靜,以免被敵人發覺。銜:含。
【譯文】
夜里,我正在讀書,突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傳來,我吃驚地側耳傾聽,自語說:“奇怪啊!剛開始是淅瀝的雨聲夾雜著蕭瑟的風聲,忽然間就變得洶涌澎湃起來;就好像波濤在夜里涌起,風雨驟然來臨。它撞到物體上,鏦鏦錚錚,好像金屬之間互相撞擊的聲音;又好像趕赴戰場殺敵的士兵,口銜短枚急速前進,聽不到號令聲,只聽到人馬行走的聲音。”我問書童說:“這是什么聲音啊?你出去看看。”書童回答說:“外面星光月色,明亮皎潔,銀河高高地懸掛在天空中,四周都沒有人聲,那聲音像是從樹林里傳來的。”
【原文】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23];其容清明,天高日晶[24];其氣栗冽,砭人肌骨[25];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26]。
【注釋】
[23]煙霏云斂:指天氣陰暗。霏,紛揚。斂,聚集。
[24]日晶:陽光燦爛。
[25]砭: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是針刺的意思。
[26]一氣:指秋氣。余烈,余威。
【譯文】
我說:“唉!多么悲傷啊!這是秋天的聲音啊。它為什么就來了呢?”秋天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天色陰暗,煙云聚集;它的容貌清新明朗,天高氣爽,陽光燦爛;它的氣候寒冷凜冽,刺入肌骨;它的意境蕭條,山水寂寞冷落。所以它發出的聲音凄凄切切,像是在怒吼一樣。秋天沒有來臨的時候,綠草繁茂蓬勃生長,樹木青翠茂盛,非常可愛。可是一旦秋風來臨,草被秋風掃過顏色就變了,綠樹遇到秋風葉子就落了。它之所以能吹敗草木,就是因為秋氣的余威啊。
【原文】
夫秋[27],刑官也,于時為陰[28];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注釋】
[27]“夫秋”二句:上古設官,以四時為名,掌管刑法的司寇為秋官。
[28]于時為陰:古人以陰陽配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譯文】
秋天,是刑罰之官,在時令上屬于陰;又是戰爭的象征,在五行上屬于金。所以被稱作天地間的肅殺之氣,常常將肅殺作為主旨。自然界對于世上的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所以它在音樂方面屬于商聲,商聲代表西方的樂調,夷則是七月的律名。商,就是傷,萬物衰老之后就會有一種悲傷;夷,就是殺,萬物過于茂盛而必然走向衰敗。
【原文】
“嗟呼,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29],黟然黑者為星星[30]。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31],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注釋】
[29]渥然丹者:指紅潤的容貌,這里指年輕人。槁木:枯木,這里指衰老。
[30]黟(yī)然:黑色的樣子。比喻年輕。星星:形容鬢發花白。
[31]戕(qiāng)賊:殘害。
【譯文】
唉!草木本是沒有情感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飄零消亡;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數不清的憂慮觸及他的心靈,數不清的瑣事勞累他的形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傷他的精神,更何況要去思考他力所不及的事,憂愁那些他的智慧不能解決的事!這樣,他紅潤的容貌就會變得衰老,烏黑的頭發就會變得花白。為什么要用并不是金石的身軀去和草木爭榮比勝呢?應該思考是誰給自己帶來如此多的磨難,又何必去怨恨這凄涼的秋聲呢!書童沒有回答我的話,低頭睡了。只聽到墻壁四周蟲子唧唧鳴叫,就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評析】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統領全篇,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由靜到動,令人驚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
作者運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形象地描繪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蕭條景象,借景抒寫了對人事憂勞和與秋關聯的音聲情象的悲感,反映了作者歷經宦海沉浮產生的清心寡欲的思想。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
本文中表達的作者清心寡欲的心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嘈雜的世界里,人們承受著太多的壓力,所以我們要有一顆平靜的心態去對待生活,而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這樣生活才能處處充滿喜悅。
上一篇:《古文觀止·祭十二郎文》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秦楚之際月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