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際月表
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
【題解】
“表”是按照年月以表格的形式編撰各時期的歷史事件,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獨創的一種史書體例?!妒酚洝分泄灿?0篇表,本文是第4篇的序言。“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治時期。此一時期盡管時間極短,但發生的歷史事件紛紜復雜,故按月來記述,稱之為“月表”。
【原文】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7],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8],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9]。
【注釋】
[7]卒踐:卒,最終。踐,登。
[8]嬗:轉換,變更。
[9]亟:急促,快。
【譯文】
太史公研讀關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說道:最早發難起義的是陳涉;用武力滅秦的是項羽;撥亂反正,誅除暴虐,平定天下,最終登上帝位完成大業的是西漢劉邦。五年的時間,發號施令的人就變更了三次,自有人類以來,還未有過受命于天下的人變化如此快的。
【原文】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10],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11],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注釋】
[10]契:傳說中商的始祖。后稷:傳說中周的始祖。
[11]繆:同“穆”,即秦穆公。
【譯文】
當初虞舜、夏禹興起的時候,他們積累善行和功德長達幾十年,他們廣使恩德潤澤百姓,參與治理國家政事,經歷了上天的考驗,然后才得以即位。商湯、周武稱王于天下,都是由于他們的祖先契和后稷開始便講求仁政、實行仁義,經歷了十幾代。到周武王時竟然未經預先邀約,就有八百諸侯到孟津相會,他們還認為時機不到,不可輕易奪取王位,直到后來才放逐了夏桀,殺死了殷紂王。秦朝起始于秦襄公,興盛于秦文公、秦穆公,到秦獻公、秦孝公之后,便逐步吞并六國的土地,經歷了一百多年以后,直到秦始皇時才有能力消滅其他諸侯。像虞、夏、湯、武那樣實行政德,像秦國那樣使用武力才能成功,可見統一天下如此之艱難!
【原文】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杰,維萬世之安[12]。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13],合從討伐,軼于三代[14]。鄉秦之禁[15],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釋】
[12]維:同“惟”,思考,計度。
[13]閭巷:街巷,此處借指民間。意為劉邦出身卑賤。
[14]軼:超過。
[15]鄉:同“向”,以前,過去。
【譯文】
秦始皇稱帝之后,因為有諸侯存在,他擔憂戰爭無法休止,所以就廢除了分封土地的制度,不再給功臣親族尺寸土地的封賞,同時還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兵器,鏟除各地豪強,希望能維持萬世帝業的安寧。然而帝王的功業,興起于民間,各地英雄豪杰互相聯合進攻秦國,氣勢超過了三代。過去秦國的種種禁令,正好幫助賢能的人去掃除困難,所以他奮發圖強,成為了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說沒有土地的人便不能成為帝王呢?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大圣人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圣人,又有誰能在亂世承受天命而稱王呢?
【評析】
本文首先用簡練的言語概括出秦、楚之際天下間的風云變幻:先是陳勝、吳廣的發難,繼而項羽以暴力滅掉了秦國,最后劉邦稱帝為王,平定天下。這三件事情,前后歷時不過五年,經歷了秦、楚、漢三變。這既是對天命的歷史功績做出肯定,又感嘆劉邦即位是前所未有的迅速。
文章接著回顧虞舜、夏禹是受盡考驗,積累了幾十年功德才登上帝位,商湯、周武是歷盡艱辛,修仁行義十余世才統治天下,秦國是歷經百余年才稱霸諸侯,最終統一天下的。進一步反襯出秦、楚之際王朝更換得如此頻繁,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秦國的暴政。原本是為了維持萬世的秦朝霸業,殊不知卻在無形中為自己挖掘墳墓,為反秦力量準備了充足條件。
結尾部分用歷史事實告訴人們:前面列舉的現象不是反常,而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進而指出秦朝滅亡是必然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秋聲賦》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縱囚論》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