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歐陽修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縱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rù)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yī)然黑者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qiāng)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文】:
歐陽子夜間正在讀書,聽到有一種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驚訝地側耳傾聽,不禁道:“奇怪呀!”開始像是細雨淅瀝夾雜著蕭颯的風聲,忽然之間又如波浪洶涌奔騰砰湃,像夜間沖來的驚濤,像驟然襲來的風雨。它接觸到物體之上,聲音錚錚,像是金鐵齊鳴;又像是奔赴戰場殺敵的士兵,口里含著小木棍急步前進,聽不見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我問書童:“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書童回來說:“星月潔白明亮,銀河橫斜天穹,四下寂無人聲。聲音出在樹林當中。”
我說:“唉,可悲啊!這是秋天的聲音,它為何竟又襲來?秋天的情景是這樣的,它的色彩凄涼暗淡,煙消云散;它的面容清爽開朗,天空高曠,陽光明凈;它的氣候寒冷,刺進人的肌膚筋骨;它的意境荒寞,山水空廓寂寥。所以它發出來的聲音,凄凄切切,呼嘯號叫。遍地的草碧綠繁密,似乎在競爭茂盛,挺拔的樹青翠濃郁,十分可愛;但是,青草一觸到這秋聲,顏色就變了,樹木一碰到它,綠葉也脫落了;它所以能這樣摧殘得草木枯敗零落,就是一股秋氣的余威。秋天,是行刑之官,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是刀兵的象征,在五行中為金;這就是所說天地間的殺氣。常常把嚴厲殺伐作為它的核心。大自然對于植物,春天促它們生長,秋天使它們結實。所以在音樂上,商聲是代表秋天的音調,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而悲傷;夷,就是殺戮的意思,萬物過盛而當殺剪。
唉!草木是沒有感情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枯槁脫落。人是動物,是萬物中的精靈,百端憂煩使他的心受到刺激,無數的事物使他的身體感到疲勞。內心受到刺激,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考慮他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憂慮他的才智辦不成的工作,自然會使他那紅潤的面龐變成枯干的木頭,烏黑的頭發變成花白。怎么可以拿并非金石般堅牢的體質,卻要和草木去爭繁榮?想一想是什么殘害了自己的身心,對秋聲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書童無言相對,低下頭打盹。只聽到四面墻外蟲子在唧唧叫,像是在陪我嘆息。
【評介】: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如果說,春天帶給人們的是極大的喜悅和希望的話,那么,秋天所留給人們的則是不盡的感嘆和凄涼。屈原的《九歌》曾使讀者一道共思盼,同惆悵。宋玉的《九辯》更令人傷時憂國,懷故思鄉。李白的《悲清秋》使人刻骨銘心。劉禹錫的《秋聲》亦令人陶醉。在這悲秋的詠嘆者中,歐陽修也不甘示弱,他的一首深婉含蓄的《秋聲賦》,千古以來,一直被人們稱為不可模擬的佳作。
如果單從思想內容來看,歐陽修的賦作中大抵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和深刻的見解,也較少追逐名利的狂熱和失意的怨憤。只是流露了一些清心寡欲、安分知足、自甘恬恨的老莊哲學和思想感情。然而,在藝術上,歐陽修賦作的手法卻相當高妙。他十分善于把某種并不很特別的生活感受形象而親切地表現出來,使讀者真正感到這是他從特殊的環境中體會出來的,雖不新鮮,但不落俗套。《秋聲賦》便是他這一藝術特征的具體體現。
所謂秋聲,實際上就是秋風、秋蟲和落葉等發出的音響。如果著實去寫,勢必重彈過去所寫的秋賦的老調。作者的高超之處,就在于他運用想象把這些實物所發出蕭瑟之聲虛化為秋氣所產生的混為一體的秋聲,并借助于比喻加以形容。這就擺脫了形似的寫法而進入傳神的藝術境界。
首先,作者從聽覺上去引起讀者的聯想。他把秋聲放在夜間描寫。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挑燈夜讀,凝神聚思。這時,忽然“聞有聲自西南來”,不禁“悚然而聽之”。當然,這種不同尋常的聲音來自室外,但室外則分明是“星月皎潔,明河在天”,而且“四無人聲。”在這寧謐、寂靜的夜晚,只有樹身在月光下搖曳。這樣,“樹間”的響動也就聲聲入耳了。而樹之響動,乃秋風所為。所以,此時的秋聲亦即風聲。但風聲本身又無法去直接表現。作者便借用他物來顯示,從視覺上的樹晃動,寫出聽覺上的風的聲響,進而展示了秋聲自遠而近,由小到大的過程。“初淅瀝以瀟颯”,寫的是秋聲剛剛來臨,如秋雨瀟瀟,秋風習習,給人帶來一種初秋的凄涼意味。“忽奔騰而砰湃”,寫的是秋聲已起,像駿馬奔騰馳逐,如江河掀起狂瀾,使人驚心動魄。“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寫的是秋聲大作,猶如驚濤駭浪,急風暴雨,大有摧枯拉朽之勢。“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是對“波濤夜驚,風雨驟至”的深入渲染。仿佛風雨波濤震動著萬物,搖撼著大地,一齊發出撞鐘擊鼓的轟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杖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寫的是秋聲逐漸減弱,像戰士奔向戰場,不聞喧嘩,更無喊殺,只有馬蹄聲碎,人步聲急,漸漸遠去而歸于寂靜。至于“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則只是秋聲高潮過后的余音而已。這種對秋聲的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形象生動的描寫,無疑使讀者欣賞到一首頗具節奏感的秋夜奏鳴曲。
聽覺的描寫完畢之后,作者又從色、容、氣、意等四個方面,描摹了豐富多采、變幻無窮的秋景,以此來喚起讀者視覺上的聯想,從而使無形的秋聲又變成人們看得見、感覺得到的具體景物:“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在這充滿了凄涼情調的肅殺氛圍中,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奮發”也就不足為怪了。這里,作者用“凄凄切切”來照應“初淅瀝以瀟颯”。用“呼號奮發”來照應“錚錚,金鐵皆鳴”,從而在秋的黯淡畫面上譜寫出秋的悲涼音符。
這篇賦用散文筆法寫成。對偶不很嚴格,用韻錯落有致,顯得流暢自然、靈活多變。它在結構上也比較巧妙。開頭連用三喻進行描繪后,穿插了與童子的對話。中間運用傳統賦的手法大肆鋪張,大發議論。到了最后,又自然地轉到秋夜的現實中。作者在那里高吟:“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而童子卻已經“垂頭而睡”了。只有蟲聲唧唧與作者的嘆息應和,使人感到余韻裊裊,余味無窮。
上一篇:潘岳《秋興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稼穡惟寶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