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仲淹
【原文】:
資時者,稼穡;務本者,惟王。顧民食而可貴,為國寶而允臧。田疇播殖之時,豈慚種玉?倉廩豐登之際,寧讓滿堂?稽彼前賢,垂諸大雅。謂養民而可取,必重谷而無舍。惟農是務,誠天下之本歟!
以寶為名,表物中之貴者。耒耜無廢,黍稷是崇。每訓耕耘之績,如敦追琢之功;辟五土之時,披沙豈異?載千箱之處,照乘攸同。蓋以順彼天時,美茲政本。觀艱難而有獲,稱瑰奇而何損?年多膏澤,連城之價可期?瑞有嘉禾,希代之姿奚遠?是知寶金璧者見棄于圣人,寶稼穡者克濟于生民。得之則九年利用,闕之則百姓食貧。多既如云,寧愧白虹之氣;祈于元日,似求赤水之珍。其或剖巨蚌以勞心,攻他山而竭力。在寒暑則非民之服,在饑饉則非民之食。徒聞賈禍之辱,莫見作甘之德。曷若我東作可嘉,西成不忒。既堅既好,亞父欲碎而何能?如京如坻,季子比多而莫得。念茲在茲,百王不移。此盈疇而是貴,彼韞櫝而何為?見三時之有倫,如分三品;與四民之共給,胡畏四知?今國家崇后稷之功,廣神農之道,既豐年以為瑞。蓋惟谷而是寶,故能富庶之風,告成穹昊。
【譯文】:
以時間作為資財的是農業生產。能抓農業生產這個根本的人只有推行王道統治的人。顧及人民的吃飯問題是可貴的,為國家積累糧寶確實是好事。田地播種繁殖谷物之時,不次于播種寶玉;糧倉裝滿豐收的糧食之際,不比金玉滿堂還差。考核那些前代的賢人以及流傳至今的大雅之人,都說供養百姓是可取的,只要一定重視谷物生產就沒有什么不可舍棄的。抓農業生產實在是天下最根本的事呀!
用寶給物命名,表示它是物中最珍貴的。各種農具不廢置,重視糧食的生產。每當訓導百姓耕耘的功用時,就如同監督他們雕金琢玉的功績一樣看待。開墾山林、川澤、丘陵、平地、洼地種糧之時,難道和撥開砂礫來挑選金子有什么不同嗎?豐年儲糧多的處所,就是名貴珠寶之所在。要順應天時,贊美以稼穡為本的人。看到經過艱苦勞動而取得的收獲,稱贊它們是瑰寶珍奇還有什么不可以的嗎?年景多下甘雨,價值連城的糧食不久將得到,吉祥預兆長出好的禾苗,莊稼少見的長勢還能遠嗎?由此可知,以金璧為寶的人要被圣人所遺棄,以農業生產為寶的人就可以救濟百姓。得到它可以多年利用,缺少它那么百姓吃的東西就少。糧食堆積如云,不次于珠寶發出的白色長虹之氣。但有人卻總是祈告有一天吉日來臨,好像要尋求神話中赤水的珍珠一樣。他們或者費盡心思剖開巨蚌找珍珠,或者用盡力氣上山采玉石。這些東西寒天暑天時不是百姓所能穿的,饑荒之時不是百姓所能吃的。這種作法只能被人說成是自招禍患的恥辱,看不見做好事的品德。它怎么能趕上我們四處從事農業生產,四處有不錯的收成呢?糧食籽粒既飽滿又完好,力士范增想要打碎它而不能;糧食堆積如山丘,蘇秦要與之比多而不能。想到農業生產,從事農業生產,歷代君主不改變這種作法,這里田間到處長滿了莊稼,人們認為它是寶貴的;而那里藏在匣子中的珠寶有什么用呢?看見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有次序的交替,就猶如把財寶分為金、銀、銅三類一樣重要。供給士、農、工、商四類人糧食吃,還怕什么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嗎?現在國家崇尚后稷的功勞,廣開神農之道,已經獲得了豐收,要把它作為好的開端。把谷物看成是寶物,才能形成物資豐富、人口眾多的局面,最后向老天報告成功。
【評介】:
《稼穡惟寶賦》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律賦。
這篇律賦篇幅短小,題旨卻很重大,很能體現這位改革家的政治思想。
作者在該賦中總結歷代賢君治國的經驗,明確提出“惟農是務,誠天下之本歟”的論斷。并通過“金璧”與“稼穡”的對比,告誡當權者一定要重視農業生產,而不要看重珍奇寶物。“寶金璧者見棄于圣人,寶稼穡者克濟于生民。得之則九年利用,闕之則百姓食貧。”這些頗為精當的論述,雖然主觀上是為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權服務的,但在客觀上也會給人民帶來一定的好處,在當時仍有其進步意義。
《稼穡惟寶賦》與《用天下心為心賦》等其他著作一樣,體現了作者關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一貫思想。
《稼穡惟寶賦》是北宋中期的作品,我們發現這篇律賦的寫作方法與唐末五代及宋初的律賦已經有了區別,即強調內容要更符合儒學的標準,文辭向著淡雅或典重的方向發展。作者能夠擺脫律賦的科舉功令的約束,拓寬律賦的題材,用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見解,是難能可貴的。但是這種律賦在藝術上是缺乏生命力的。
上一篇:歐陽修《秋聲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趙壹《窮鳥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