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嵇康
【原文】:
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麗則麗矣,然未盡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故綴敘所懷,以為之賦。其辭曰:
惟椅悟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岡。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紛紜以獨茂兮,飛英蕤于昊蒼。夕納景于虞淵兮,旦晞干于九陽。經千載以待價兮,寂神跱而永康。
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磪嵬岑嵓。互嶺巉巖。岞(zuó)崿嶇。丹崖崄巇(xiǎn xī),青壁萬尋。若乃重
增起,偃蹇云復。邈隆崇以極壯,崛巍巍而特秀。蒸靈液以播云,據神淵而吐溜。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觸巖
隈,郁怒彪休。涌洶騰薄。奮沫揚濤。
汩澎湃,
蟺相糾。放肆大川,濟乎中州。安回徐邁,寂爾長浮。澹乎洋洋,縈抱山丘。詳觀其區土之所產毓,奧宇之所寶殖,珍怪瑯玕,瑤瑾翕赩,叢集累積,奐衍于其側。若乃春蘭被其東,沙棠殖其西,涓子宅其陽,玉醴涌其前,玄云蔭其上,翔鸞集其顛,清露潤其膚,惠風流其間。竦肅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閑。夫所以經營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麗,而足思愿愛樂矣。
于是遁世之士,榮期綺季之疇,乃相與登飛梁,越幽壑,援瓊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周旋永望,邈若凌飛。邪睨昆侖,俯闞海湄。指蒼梧之迢遞,臨回江之威夷。悟時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輝。羨斯岳之弘敝,心慷慨以忘歸。情舒放而遠覽,接軒轅之遺音。慕老童于騩(guī)隅,欽泰容之高吟。顧茲梧而興慮,思假物以托心。乃研孫枝,準量所任。至人攄思,制為雅琴。乃使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倕騁神。鎪會裛廁,朗密調均。華繪彫琢,布藻垂文。錯以犀象,籍以翠綠。絃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爰有龍鳳之象,古人之形:伯牙揮手,鐘期聽聲。華容灼爍,發采揚明,何其麗也。伶倫比律,田連操張,進御君子,新聲憀亮,何其偉也。及其初調,則角羽俱起,官徵相證。參發并趣,上下累應,踸踔磥硌,美聲將興,固以和昶而足耽矣。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紛淋浪以流離,奐淫衍而優渥。燦奕奕而高逝,馳岌岌以相屬。沛騰遌而競趣,翕曄而繁縟。狀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湯湯,郁兮峨峨,怫
煩冤、紆余婆娑。陵縱播逸,霍
紛葩,檢容授節,應變合度。兢名擅業,安軌徐步。洋洋習習,聲烈遐布。含顯媚以送終,飄余響乎泰素。
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閑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纓徽流芳。于是器冷弦調,心閑手敏。觸如志,唯意所擬。初涉《淥水》,中奏《清微》,雅昶《唐堯》,終詠《微子》。寬明弘潤,優游躇躊。拊絃安歌,新聲代起。歌曰:“凌扶搖兮憩瀛洲,要列子兮為好仇。餐沆瀣兮帶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激清響以赴會,何弦歌之綢繆。”于是曲引向闌,眾音將歇,改韻易調,奇弄乃發。揚和顏,攘皓腕,飛纖指以馳騖,紛
矗以流漫。或徘徊顧慕,擁郁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闥爾奮逸,風駭云亂。牢落凌厲,布
半散。豐融披離,斐
奐爛。英聲發越,采采粲粲。或間聲錯糅,狀若詭赴,雙美并進,駢馳翼驅。初若將乖,后卒同趣。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或相凌而不亂,或相離而不殊。時劫椅以慷慨,或怨沮而躊躇。忽飄飄以輕邁,乍留聯而扶踈。或參譚繁促,復疊攢仄。從橫駱驛,奔遁相逼。拊嗟累贊,間不容息,瑰艷奇偉,殫不可識。若乃閑舒都雅,洪纖有宜。清和條昶,案衍陸離。穆溫柔以怡懌,婉順敘而委蛇。或乘險投會,邀隙趨危。譻若離鹍鳴清池,翼若游鴻翔曾崖。紛文斐尾,慊繆離
。微風余音,靡靡猗猗。或摟批
捋,縹繚漱冽。輕行浮彈,明婳
惠。疾而不速,留而不滯。翩綿飄邈,微音迅逝。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云中;迫而察之,若眾葩敷榮曜春風。既豐贍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終。嗟姣妙以弘麗,何變態之無窮。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乃攜友生,以遨以嬉。涉蘭圃,登重基,背長林,翳華芝,臨清流,賦新詩。嘉魚龍之逸豫,樂百卉之榮滋。理重華之遺操,慨遠慕而長思。若乃華堂曲宴,密友近賓,蘭肴兼御,旨酒清醇。進南荊,發西秦,紹陵陽,度巴人,變用雜而并起,竦眾聽而駭神。料殊功而比操,豈笙龠之能倫!
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鹍雞游弦,更唱迭奏,聲若自然,流楚窈窕,懲躁雪煩。下逮謠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猶有一切,承間簉乏,亦有可觀者焉。然非夫曠遠者不能與之嬉游;非夫淵靜者不能與之閑止;非夫放達者不能與之無;非夫至精者不能與之析理也。若論其體勢,詳其風聲:器和故響逸,張急故聲清,間遼故音庳,弦長故徽鳴。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矣。是故懷戚者聞之,莫不憯懔慘凄,愀愴傷心,含哀懊伊,不能自禁;其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歡釋,抃舞踴溢,留連瀾漫,嗢噱終日;若和平者聽之,則怡養悅
,淑穆玄真,恬虛樂古,棄事遺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顏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其余觸類而長,所致非一。同歸殊途,或文或質。總中和以統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動物,蓋亦弘矣。于時也,金石寢聲,匏竹屏氣。王豹輟謳,狄牙喪味。天吳踴躍于重淵,王喬披云而下墜,舞鸑鷟于庭階,游女飄焉而來萃,感天地以致和,況蚑行之眾類?嘉斯器之懿茂,詠茲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厭,信古今之所貴!
亂曰:情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良質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唯至人兮!
【譯文】:
我年少時就愛好音樂,長大以后還學習它。我認為物有盛衰,而音樂是不變的;美味有吃足之時,而音樂是百聽不倦的。音樂可以疏導氣血,靜養精神,調和神氣。能使人處在逆境之中而不愁悶的,沒有什么能超過音樂的了。因此,反復演奏仍不滿足,就詠唱詩歌來闡述心志;詠唱詩歌還不滿足,就撰寫辭賦來抒發感情。
然而各種樂器,各種歌舞音像,歷代有才氣的文人都曾為之作賦,加以歌頌。但是它們的體裁、形式,無不相互因襲。稱贊制作樂器的材料,則以出自險竣高山的為好;作賦描寫它的聲音,則以悲哀為主;贊美樂器的感化作用,則以催人淚下為貴。這些說法,好是好啊,然而還沒有講盡其中的道理。究其根由,似乎是不懂得音樂聲律造成的;看它的宗旨,也沒有表達出禮樂之情。在眾多樂器之中,琴在教化中的作用最大。故寫作抒懷,為琴作賦。其辭如下:
椅梧生長的地方,就在那高峻的山岡。沖破厚土,拔地而長,高如參天,昂然向上。它飽含天地間的精氣,吸收日月美麗的光輝。得天獨厚,繁茂豐盛,花絮飄揚,上達青天。黃昏,樹影隨著太陽一起落山;早晨,樹干在云崖上曬太陽。生長千年,待人采伐;悠然聳立,永遠康健。
生長椅梧的山川地勢是:曲折幽深,高峻驚險。山嶺巖石險峻,丹崖艱險崎嶇,青壁萬尺之長。至于說到山巒重疊,如被高高的浮云罩住一樣。遠看高大威壯,陡峭之狀獨拔。山氣蒸騰成為云霧,山泉流淌形成水流。那里水勢急湍,狂奔競流。觸巖擊石,怒濤奮起,波浪相激。浪花飛濺,激蕩澎湃,盤旋不已。放縱奔流,瀉入大川,流入平原。安然回旋,緩緩流淌,無聲地流向遠方。水勢彌漫,一片汪洋,環丘抱山。詳細考察山中生產的物產,珍寶之地繁殖貴重的物產,珍奇美玉放射異彩,圍繞梧桐四面布散。至于說到春蘭長樹東,沙棠生樹西,涓子宅建在樹南,清泉流過樹前,黑云籠罩樹上,鸞鳥翔集樹梢,甘露滋潤樹皮,南風吹拂樹間。樹枝高聳上竦,顯得安靜、幽雅與清閑。這里成為人們優游之地,是因為環境神妙妍麗,足以使人們思慕愛戀。
于是那些隱士,如榮啟期、綺季之輩,一同登棧道,越深谷,攀瓊枝,上山崖,游于梧桐樹下。環視遠望,似鳥凌空飛翔。平視昆侖,下看海濱。手指遙遠的九嶷山,下臨逶迤的江水。覺悟時俗之煩惱,景仰許由之余光。羨慕衡山高大寬廣,心中喜悅樂而忘返。舒展情懷,四處遠望,思緒萬千與黃帝琴曲相連。仰慕騩山音如鐘磬的老童,欽佩泰容的高聲吟誦。眼見這里的梧桐,有感而生,想借此物寄托內心的感慨。于是砍下側枝,量材而用。君子借以抒懷,用它制作雅琴。就讓離朱掌握標準,令匠石親自用斧。樂官夔和琴師襄傳授制琴法則,能工巧匠倕和魯班施展神通。將木雕空,然后合縫。銜接密致,間距大小適中。彩繪雕刻,點綴文采。鑲上犀角象牙,著上翠綠顏色。用園客繅的絲作琴弦,用鐘山之玉作琴音位的標志。刻上龍鳳之圖,畫上古人之形:伯牙彈琴,鐘子期聽音。裝飾華美的琴,煥發光采,何等華美!伶倫制定音律,田連揮手彈琴。獻給君子賞樂,清新之聲清徹響亮,何等壯美!等到開始調弦,角羽發聲,宮徵相驗。徽位上下,五音并發,同聲相應。樂音由小到大,美妙之音將要來臨,和暢歡欣。那彈雅樂,奏佳音,響起《陽春白雪》之雅曲,發出弦急聲清之角音。曲調流暢奔放,音色渾厚悠長。明麗豐盛,空中回蕩,聲音高急,連續不斷。開始琴聲迭宕而起,慢慢由宏亮而變細微。聲勢好像高山峻嶺,又如大海流水,浩浩蕩蕩,巍巍峨峨。忽而琴聲凝聚,飄而不散;余音裊裊,婆娑回旋。忽而琴聲飄揚,四處布散;宛如波浪,嘩嘩作響。收斂而容,用手指按拍節演奏,隨手變化合乎法度。擅長琴法爭名譽,按照法度從容鼓琴。琴聲渾厚清雅,旋律優美飄灑。明朗優美的琴聲奏完一曲,余音飄揚在自然里。
若在高樓長廊和樓臺上鼓琴,在大殿和空房子中演奏,在冬夜寒冷靜謐、地上灑滿月光之時彈唱,則別有一番情味。新衣色彩鮮艷,美女彩帶飄香。這時調琴弦發出清越之聲,演奏得心應手。手指反正彈撥像想的一樣,曲調心到手隨。開初選奏《淥水》,中間彈《清徵》,鼓《唐堯》,最后操《微子》。樂音寬大賢明,從容舒緩。慢慢歌唱與琴聲相和,一曲新聲更弦而起。歌中唱道:“乘長風啊休息在瀛州,邀列子啊結為友。飲清露啊以朝霞為帶,翩翩起舞啊到天游。與萬物一樣超然自得,安于天命,任其自然。清歌高亢激烈,歌聲與琴聲相和。這琴歌是多么和諧纏綿。”于是序曲將終,樂音欲止,改韻易調,奇妙的樂曲將要奏起。抬頭仰起溫和的面容,捋袖露出白嫩的手腕。纖細的手指動作敏捷,各種樂音相互參雜,美妙和諧。有時琴聲縈繞,飄而不散。樂女用手指撫弦,從容舒緩。琴聲迅疾奮起,好像風云翻卷。聲音漸漸稀落,余韻慢慢飄散。琴聲清晰流暢,美妙繁盛,好像香氣四外射散。有時雅俗錯雜交糅,狀如曲調相異,二者并奏,如馬奔鳥逐。開始好像相背,最后統一并趨。有時聲曲而志不屈,聲直而志不傲。有時雅俗交錯而志不亂,雅俗相離而意不斷。時而有昂揚向上之聲,時而有哀怨低回之聲。忽而琴聲如風輕輕飄蕩,忽而聲音相續不斷四處飄散。有時琴音繁雜而急促,聲音重疊而聚攏。縱橫交錯聲不斷,如馬奔逃緊相連。拍手連聲贊嘆,不容喘氣時間。琴聲的瑰艷奇偉,不可盡識。至于說到演奏舒緩閑雅,琴聲大小相宜,曲調清和通暢,聲音高低參差。溫潤歡快,和諧綿延。有時琴聲凌空以相投會,有時琴聲入穴而赴危。好像失伴鹍雞鳴清池,猶如離群孤雁懸岸飛。文彩多姿,有如初生的羽毛。余音如微風,和緩輕飄;柔弱的樂聲,余音裊裊。使用摟捋指法,琴聲激蕩繚繞。信手輕彈,美好令人贊賞。急而不快,緩而不停,聲音飛向遠方,微音迅即消失。遠而聽之,好像鸞鳥鳳凰云中相和鳴;近而察之,宛如百花開放耀春風。既豐盛多姿,又善始善終。感嘆琴聲美妙宏麗,又是多么的變化無窮。如果在陽春三月初,穿著應時漂亮的服裝,帶上幾位好友,乘興郊外游玩,走過長滿香草的花圃,登上高山,背靠茂密的樹林,站在華蓋樹的樹蔭下,面對清澈的流水,吟誦新作的詩篇。羨慕魚龍的安樂自得,喜歡百草的繁榮盛茂。演奏重華留下的琴曲,思慕大舜的圣德。還可在華麗的廳堂里舉行小規模的宴會,邀請諸位密友近賓,賞蘭花、進佳肴并行,美酒味道清香醇厚。奏《南荊》,彈《西秦》,撥《陵陽》,操《巴人》。雅曲俗調齊奏,眾人竦耳驚聽。功用不同的樂曲輪番彈奏,笙龠哪能比上雅琴。
若排等次則與曲引相稱,《廣陵》、《正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雞》、《游弦》,交替演奏,互相配和,聲音如自然一樣,流利清晰,優美動聽,蕩滌心中的煩悶和焦躁。下邊更換演奏民俗歌謠,彈奏蔡邕五曲和《王昭》、《楚妃》、《別鶴》、《千里》等曲。聊為一時權宜,雅樂參進俗曲也有可觀賞的地方。然而,非心胸開闊者不能與琴同樂,非深沉安詳者不能與琴悠閑相處,非放縱曠達者不能與琴一樣清廉,非道德至精者不能與琴剖析事理。如果考察琴的結構,辨析琴的音色,那就可知琴弦松緩,琴聲雄厚深遠;琴弦急緊,琴聲清越昂揚;距離琴首較遠的徽位琴音低沉,弦長不按發泛音,琴性純潔正直,懷有最高尚的道德,心中平和。它的確可以感動人的心志,抒發內心感情。因此,憂悶者聽琴,莫不悲傷恐懼,愴然傷心,含哀凄慘,不能自己;安樂者聽琴,就會歡欣鼓舞,手舞足蹈,流連忘返,大笑終日;心平氣和者聽琴,就會安適快樂,恬淡純樸,不慕名利,喜歡古道,擺脫世俗,免于勞身。因此伯夷因為琴而使他廉潔不貪,顏回因為琴而使他“仁者愛人”,比干因為琴而使他忠心至死不變,尾生因為琴而使他堅守信約,惠施因為琴而使他能言善辯,萬石因為琴而使他言論慎重以至達到迂腐的程度。其余情況,觸類旁通,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但是殊途而同歸,或者文彩濃艷,或者質樸清淡。琴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能夠綜理萬物,終日彈用不棄失,感人動物作用大。這時,雅琴的出現,使金、石、匏、竹無聲,王豹停止唱歌,狄牙味覺失靈。水神從深淵中躍出聽琴曲,王喬駕云下凡賞妙音。鳳凰在庭階翩翩起舞,漢水之神飄此來聚會。琴能感動天地,四時交替,陰陽中和,使萬物生長,何況那些爬行蟲類呢?贊斯琴之美盛,詠此賦而自慰。永遠使用不滿足,實為古今貴重之物!
總而言之,安靜和悅的琴德,高遠莫測。琴的本體純正,鼓琴者之心遠離世俗,至此者極難啊。琴質好加上鼓琴者的妙手,今世相遇堪無倫比。琴聲豐富美妙,位居眾樂之首。知音者少,誰能珍惜?全解雅琴,唯有君子。
【評介】:
嵇康《琴賦》是一篇頗有價值的音樂美學論文。當然與一般論文不同,它是采用“賦”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表現出來的。作者在《琴賦》中從琴的質材的采伐寫到琴的制作,從琴的演奏技巧寫到琴德,從鼓琴者的音容笑貌寫到聽琴人的感嘆喝彩,寫得洋洋灑灑,詳盡細致,而又層次井然、時時切題。它為古代的音樂理論和文學中的音樂描寫,提供了很多借鑒。
作者在《琴賦》中運用想象、夸張的手法,盡情地鋪敘、渲染,很能體現賦的“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描寫雅琴的制作,則曰:“使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倕騁神。”描寫雅琴的演奏,則曰:“伶倫比律,田連操張。”描寫琴德的感人作用,則曰:“是以伯夷以之廉,顏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描寫琴音的效果,則曰:“天昊踴躍于重淵,王喬披云而下墜,舞鸑鷟于庭階,游女飄焉而來萃。”作者馳騁思路,盡情想像與夸張。天上的神仙,人間的凡人,宇宙的萬物,在作者的筆下,八方薈萃,渾然一體。司馬相如“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綜覽人物”的說法,在此得到了印證。
嵇康《琴賦》與漢大賦有一點區別。如果說漢大賦是以“體物”為主的話,那么嵇康的《琴賦》便可視為以“寫志”為主。作者在序文中就說明了音樂與琴德的作用,“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在賦的正文中,作者進一步強調了琴的文教德化作用,“性潔靜以端里,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矣。”古人為琴作賦者,不乏其人。蔡邕、馬融、傅毅等都曾作有《琴賦》,而蕭統《文選》獨選嵇氏之作,說明它的影響之大。而這與嵇康所強調的琴德正好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不無關系。
嵇康性格“放言無憚,嬉笑怒罵,鋒利灑脫”。他的《琴賦》中不時流露出老莊的遠禍避世、清心寡欲的消極思想,這是我們應該揚棄的。
上一篇:柳宗元《牛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揚雄《甘泉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