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
【點睛之筆】
古代的“堂”指正廳,“室”指內室。堂是房屋主人平時活動、待客的地方。堂后是室,是主人的休息處。先入門再登堂最后入室,這是古代房屋的格局。
【經典解讀】
堂,是古代宮室的主要組成部分,處于宮室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沒有門,只有兩根楹柱;堂東西兩壁的墻稱為序,堂內靠近序的地方分別叫東序、西序;堂的東西兩側是東堂(東廂)、東夾和西堂(西廂)、西夾;堂的后部有墻,把堂與室、房相隔開,堂與室、房有門相通。由于當時宮室是坐落在高出地面的臺基上的,所以堂前有兩個階,東面的稱為東階,西面的稱為西階。堂在平時是舉行典禮、接見賓客和日常生活的起居之地,是不用于寢臥的。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為尊,所以有所謂“南面”(即坐北朝南)之說。
室,古代宮室中主人居住寢臥的房間,位于堂的后面,有門與堂相通,同時,室與堂之間有窗,叫牖。室內的四個角落,稱為隅,以坐西向東為尊,其次為坐北向南,再次為坐南向北,最次為坐東向西。由于室在堂后,要入室必須先登堂,“登堂入室”由此而來,后來用來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
上一篇:國學《“牽機藥”的名稱來歷》賞析
下一篇:國學《“福”字倒貼的由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