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題畫僧(其一)》原文與賞析
張 祜
骨峭清高彼岸人,一杯長泛海為津。
僧儀又入清流品,卻恐前生是許詢。
這詩另有一題。原注:一作《酬信上人贈張僧繇畫僧》。信上人贈送給張祜梁代畫家張僧繇的畫僧一幀,詩人于是題此詩為酬。
詩筆有如畫上僧人般峭拔清奇。首句就形神兼備地渲染出一位高僧,使讀者儼見其人。“彼岸”,梵語“波羅”意譯。佛教稱有生有死的世俗世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則稱為彼岸。彼岸人,是已得到佛教道德和宗教人生觀最后歸宿、達到“涅槃”境界的人,畫上的人就是這樣一位得道的高僧。第二句,寫高僧乘木杯渡水,木杯渡水事見《晉書·鳩摩羅什傳》:有杯渡比丘。《高僧傳》也記載,“劉宋時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大杯渡水”。“一杯長泛海為津”與首句“彼岸”呼應,一方面借畫面風濤云煙浩渺無際之境烘托得道高僧的超逸不凡,另一方面也隱含高僧從“彼岸”乘杯前來“此岸”點化眾生之意。
三、四句,將“彼岸”來的高僧和東晉玄學家許詢相提并論。高僧風儀和清流人品比美,反映了宗教史、美學史、思想史上的事實。
《世說新語·政事》:“支道林、許椽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許椽”即詩中贊美的許詢,“通”、“難”是魏晉清談的一種方式。談主先立論題敘述自己的觀點叫“通”,賓方就談主論題進行論辯駁難稱“難”。《世說新語》記載了支道林、許詢手揮麈尾、瀟灑論辯、轟動一時的風采。這就是魏晉人奉為時尚的名士清談的一個場面。名士清談壓低了經世致用的儒學,佛教禪宗的自我解脫乘機潛入士大夫的心靈,開放的玄學與佛教神秘主義的直觀一拍即合。后世禪宗史,是魏晉玄學與佛教禪學結合后繼續演變的歷史。
“僧儀又入清流品,卻恐前生是許詢。”彼岸高僧與清談名流合二而一。張祜這首詩告訴我們,晚唐人把魏晉玄學擺在一個相當高的位置。晚唐人對思想史、宗教史上玄禪合流的嬗變,認識是十分準確的。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題悟真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題畫僧(其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