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貽小尼師》原文與賞析
王 建
新剃青頭發(fā),生來未畫眉。
身輕禮拜穩(wěn),心慢記經(jīng)遲。
喚起猶侵曉,催齋已過時。
春晴階下立,私地弄花枝。
佛教稱出家男僧為比丘,出家女僧為比丘尼。比丘尼俗稱尼姑、尼師。在唐代除了個別皇帝反佛外,大部分皇帝都支持佛教,致使佛教日盛,到處建寺,度僧。從統(tǒng)治階級來說,是企圖借佛教以麻痹人民的思想,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從人民來說,有的是為了逃避賦役,所以 “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shù)十萬”(《舊唐書》卷101 《辛替否傳》); 有的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借此求得精神寄托。因此當時許多人,甚至紈绔子弟都把做官與“成佛”作為自己的理想。這首詩就是用白描的手法生動揭示了一位小尼姑的神情和心態(tài)。
開頭兩句 “新剃青頭發(fā),生來未畫眉”。剃頭發(fā)、胡須,穿著染衣,是為了破除驕慢自持心。青頭發(fā),即烏黑頭發(fā)。畫眉,用黛色描飾眉毛。兩句意為: 新近才剃去烏黑的頭發(fā),有生以來還沒有描飾過眉毛?!靶隆弊?,點出其剛?cè)敕痖T,尚未失去其幼嫩的稚氣;“未”字,點出其還保持自然的本性,未失天真的童心。起筆就抓住了這位初入空門為尼姑的少女外形相貌的主要特征,展現(xiàn)給讀者。
“身輕” 二句,意謂小尼姑年少身體敏捷,而向佛致禮時卻是那么虔誠穩(wěn)重。但由于心性不太靈巧,記誦經(jīng)文又是那么遲慢?!拜p”說明其年少故而手腳敏捷; “穩(wěn)”說明其稚氣聽話,對師傅的教導誠心力行。“慢”揭示其畢竟嫩稚,尚有輕忽的一面,故而“遲”——顯示出記性的遲純。作者以 “輕”而 “穩(wěn)”、“慢” 而 “遲” 的搭配,使本屬于抽象的年華、心性,頓時產(chǎn)生了形象感,使人如見其形,能悟其意。這就是作者善于“煉字”之功,以 “煉字” 求得 “詩眼”,以“詩眼” 點話詩境。
“喚起”二句,意思是:在天剛朦朦亮時就叫喚她起床,催她去寺廚做飯 (齋,本佛家語,即 “中食”,此指寺廚),可是她卻遲遲不起,結(jié)果耽誤了時間。這是從行動反應上,透露了這位小尼姑雖然在莊嚴的佛堂上循規(guī)蹈矩,而在日常生活中,卻不免表現(xiàn)出懶散貪睡之習。正因為她是剛剃度的 “小尼”,不是久居空門的 “老尼”,如此表現(xiàn)她就更真實地展示其年少幼稚的本性。
上面六句,已經(jīng)寫出了小尼姑既虔誠禮佛的一面,又透露其仍不失凡俗少女心性的一面。到最后兩句,可以說是畫龍點睛: “春晴階下立”五字,寫出時間、地點、動作——在晴朗的春天,一個人獨立階下。這里是“階下”而不是 “院中”、“堂上”,可知是不為人見的偏僻之處。因為出家人是不許有懷春之情的?!八降嘏ㄖΑ薄档乩镌趽崤种械幕ㄖ?。“階下”與 “私地”構(gòu)成一個特定的空間; “春晴”與 “花枝”構(gòu)成一個特定的時間; “立”與 “弄”構(gòu)成一個特定的動作,以形傳神,使少女那顆默默的懷春之心,神情畢露,所謂 “絲中傳意緒,花里見春情”是也 (南齊王融 《詠琵琶》詩,見 《玉臺新詠》)。這結(jié)束全篇的末二句,真可謂神來之筆,出神入化,意味無窮; 少女那既皈依佛門之誠,又未脫卻塵俗之常的微妙復雜心理,生動感人地活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上一篇:《域外詩詞·賀云山老人剃發(f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贈東林總長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