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Gamal Abdul Nasser,1918—1970),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奠基人,曾任埃及共和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納賽爾1918年1月15日出生于埃及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原籍上埃及阿西烏特省貝尼莫村。祖輩在當地務農。父親是郵局辦事員,收入微薄,思想守舊。納賽爾從小與父親合不來。母親是亞歷山大城一位商人的女兒,溫順善良。她在納賽爾九歲時就去世了。
納賽爾上小學時,常在假期里隨家人去上埃及祖父家。在那里,他經常聽老人講述埃及的光輝歷史,每當聽到英國軍人怎樣侮辱他的祖國時,總是憤恨不平。納賽爾在開羅上中學時,特別重視歷史課的學習。他博覽史書,鉆研阿拉伯國家興替的歷史,以及世界近現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拿破侖、俾斯麥、凱末爾等人的傳記,從中吸取教益。
納賽爾很早參加當地群眾的反英斗爭。1933年,他參加亞歷山大市的群眾示威游行,同前來鎮壓的軍警勇敢地搏斗,曾經負傷。納賽爾積極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要求恢復1923年憲法①,支持華夫脫黨,得到大家的信任,被推選為開羅學生聯合會的代表。他和代表們一起到華夫脫黨領袖的家里,要求他們團結反英,建立“民族陣線”。納賽爾的活動受到警察的監視,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單中。
起初納賽爾以為,只要恢復憲法,健全法制,埃及就會得到真正的獨立。1936年8月25日“英埃同盟條約”①的簽訂,使他逐漸認識到,只有軍隊才是拯救埃及的唯一依靠力量。他中學畢業后,決意報考軍事學院。1937年初,納賽爾得到開羅軍事學院招生委員會主任海里少將的幫助,成為該校的學生。
1938年7月1日,納賽爾在軍事學院畢業,獲少尉軍銜,被派到自己的家鄉,任駐軍排長。在四年時間里,他先后駐守在上埃及和蘇丹。這里遠離首都,免受軍警的監視。納賽爾開始從下級軍官中嚴格審查和挑選最可靠的人,其中包括未來的革命戰友安瓦爾·薩達特、扎卡里亞·毛希丁等等,以建立秘密革命團體。
1939年,納賽爾隨軍去蘇丹,他支持薩達特出面組織秘密團體——“自由軍官組織”,反抗英國對埃及的統治。1942年,納賽爾升為上尉,從蘇丹調回埃及,不久被任命為軍事學院的教官。同年,薩達特被捕入獄,納賽爾成為“自由軍官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他通過講課和在陸軍內部的聯系,積極擴大組織,被認為是這個組織的“建筑師和戰略家”。
1945—1948年,納賽爾在開羅陸軍參謀學院深造。
1948年5月14日,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以色列國宣告建立。5月15日,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史稱巴勒斯坦戰爭或第一次中東戰爭)。納賽爾參戰,任營參謀長。1948年10月,在法盧賈戰役中,他肩膀負傷仍英勇奮戰,獲得“法盧賈之虎”稱號,兩次受獎,被提升為少校。
埃、以戰爭的失敗,使納賽爾和他的戰友們進一步認清了埃及封建王朝的反動無能,決心用武力推翻它,擺脫英帝國主義的統治。1949年下半年,自由軍官組織成立以納賽爾為主席的“創建委員會”,具體部署及領導起義。
1952年7月22日深夜11時,革命爆發。23日凌晨兩點,起義部隊占領了各兵種的重要據點、廣播電臺、電話局、電報局、飛機場、火車站等。拂曉,控制了首都。 7月26日,國王法魯克被迫宣布退位,逃往歐洲,埃及君主政體被推翻。納賽爾說:“七·二三革命實現了埃及人民自從新時代開始就企求自己管理自己國家,掌握自己命運的愿望。”7月27日,在納賽爾主持的會議上,將“創建委員會”改為“革命指導委員會”,作為過渡性的政府,由當時在國內外知名的穆罕默德·納吉布少將任主席,納賽爾任副主席。
“七·二三”革命后,納賽爾主張把革命推向前進,實行土地改革,驅逐英軍,放棄對蘇丹的管理權,承認其獨立主權。1952年12月10日,“革命指導委員會”宣布廢除1923年憲法。1953年1月,解散所有政黨。 2月12日,英國被迫簽訂協定,同意蘇丹在1956年初獨立。6月18日,埃及共和國正式成立,納吉布任總統兼總理,納賽爾任副總理兼內務部長。1954年10月19日,埃及同英國簽訂新的英埃協定,廢除即將到期的“英埃同盟條約”,英國同意撤軍,并將其在埃及的一切軍事設施移交給埃及政府。
由于納吉布過分保守和個人專權,納賽爾同他發生激烈沖突。1954年10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時,右派組織“穆斯林兄弟會”①極端分子向他打了幾槍。納賽爾怒斥反動派的卑鄙陰謀,號召人民保持安定。他說:“即使我死了,你們每一個人都是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革命的旗幟是不會倒下的。”1954年11月18日,納吉布被解除一切職務,納賽爾就任共和國總統。
1955年納賽爾發表《革命哲學》一書,總結埃及1952年革命的深刻根源,闡述埃及發展的方向。他說:“世界上每個民族都經歷兩種革命。”一是“政治革命”,就是從暴君統治下或從外國蹂躪下解放出來;一是“社會革命”,即各階級之間的斗爭,使“正義”占“優勢”。埃及選擇的道路是“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自由”。在談到埃及與各國的關系時,他明確指出,埃及要置身于“阿拉伯的圈子”、“非洲的圈子”、“伊斯蘭教的圈子”里,而且要成為它們的中心。
1955年4月18日—24日,納賽爾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他在演說中指出,“殖民主義一向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必須予以鏟除”;“各國都有權利自由選擇它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這次會議上,納賽爾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友好的會晤,奠定了埃、中友好的基礎。1956年5月30日,納賽爾宣布埃及同我國建交,成為非洲大陸上第一個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的獨立國家。
1955年11月,在美國的策劃和支持下,在中東地區建立了一個軍事集團——巴格達條約組織。納賽爾決心維護埃及的獨立,他頂住了帝國主義的壓力,拒絕加入這個組織。同年12月,南斯拉夫鐵托總統訪問埃及,兩位領導人同意實行“不結盟”政策。納賽爾認為,只有“不結盟”,才能使埃及保持獨立的地位。1956年7月,納賽爾同鐵托總統、印度尼赫魯總理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島舉行有歷史意義的會晤,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1956年6月23日,埃及舉行全民投票,納賽爾正式當選埃及共和國總統。
納賽爾十分重視發展民族經濟,認為“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政治獨立是沒有價值的”。他把建設尼羅河的阿斯旺水壩看成是自己事業的象征。水壩建成后可灌溉土地200萬英畝,并為工業化提供充足的動力資源。1955年12月,美、英表示愿為水壩第一期工程提供7,000萬美元的“贈款”, 世界銀行也答應貸款兩億美元。1956年7月19日,美國以埃及“不愿合作”為借口,宣布停止資助埃及修建水壩。納賽爾轉而接受蘇聯的援助。 7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群眾慶祝法魯克王朝垮臺四周年的集會上,宣布將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用運河的稅收建設阿斯旺水壩。這一決定沉重打擊了美、英帝國主義。
10月29日—31日,英、法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武裝侵略。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戰爭)爆發。納賽爾向全世界發表氣壯山河的聲明:“埃及人民將為保衛埃及的每一寸土地戰斗到底!”他下令全國總動員。由于埃及軍民的英勇斗爭和全世界人民的大力聲援,英、法、以侵略軍被迫于1956年12月和1957年1月撤出埃及。蘇伊士戰爭的勝利,納賽爾的威望空前提高,一時成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傳奇般的英雄,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
1958年2月1日,納賽爾同敘利亞總統庫阿特利在開羅簽署兩國合并宣言。 2月21日,經兩國公民投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宣告成立,納賽爾任總統。埃、敘合并后,納賽爾在敘利亞強制推行埃及實施的政策,解散了敘利亞的復興社會黨,引起敘利亞政界和人民的不滿。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陸軍政變后,敘利亞宣布獨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分裂。納賽爾生平第一次受到嚴重打擊。他沉痛地說:我們“把敘利亞人當作埃及人同樣對待,這是犯了致命的錯誤”。
埃、敘分裂后,納賽爾致力于國內的政治、經濟建設。1962年5月21日,他在全國人民力量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全國行動憲章”,明確指出在埃及建立“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只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才能革新,經濟才能獨立。他說,“阿拉伯社會主義”主張信仰宗教、實行全民民主、在合作范圍內實行土地私人所有制、反對暴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沖突和矛盾。納賽爾是“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在阿拉伯世界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11月6日,納賽爾宣布成立由他兼任主席的“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簡稱社盟),作為埃及唯一的執政黨,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1964年3月23日,納賽爾頒布新臨時憲法,規定埃及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要“消滅任何剝削形式”,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納賽爾的經濟改革包括土地改革,企業國有化和大力發展重工業。
納賽爾認為,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使占全埃及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得到自由和解放。革命成功后,埃及政府于1952年9月公布土地改革令,規定地主占有的土地不得超過200費丹①。1961年7月,埃及政府頒布新的土地改革令,規定私人占地不得超過100費丹。1964年3月的土地改革令規定,全部取消付給地主的被沒收的超額土地的贖金,對無地少地農民已分得的土地應收的地價削減四分之三。1969年的土地改革令規定私人占地不得超過50費丹。實行幾次土地改革令后,政府征收的土地約130萬費丹,占總耕地的六分之一;可供分配的土地823,000費丹,一些農民分到了土地。到1967年底,合作社有4,800多個,入社農民270多萬人。但全國仍有11,000多戶大地主,1,400多萬農民(占全國農民總數的74%),需靠出賣或部分出賣勞力為生。土地改革收效不大。
1960年7月,埃及開始執行10年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60—1965)。這個計劃的總投資額為16.9億埃鎊,其中工業投資占36.7%。該計劃完成后,工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發生了明顯變化:工業由21.3%上升到30.1%(1952年為13.1%),農業由31.2%下降到28.5%。1961年埃及政府在法令中規定,各企業須抽出純利潤的25%發給工人和職員;個人年收入超過一萬埃鎊者,須向國家繳納90%的所得稅。
1961年7月起,埃及開始大規模國有化(又稱阿拉伯化)運動,對銀行、保險公司、大中型企業和公司,兒乎全部對外貿易和運輸企業等實行國有化,成立由納賽爾任主席的“國營組織最高委員會”,指導及調整國營企業的活動。1962年1月,納賽爾宣布,埃及政府已控制了全國95%的工業,100%的銀行和保險業,由國家控制的企業資產已達15億埃鎊。
阿聯奉行積極中立與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支持各國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納賽爾在總統任內,1960年派遣志愿軍去剛果(扎伊爾),援助盧蒙巴領導下的剛果人民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斗爭;1961年1月出席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今達爾貝達)舉行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1961年6月主持在開羅召開的由南斯拉夫及阿聯等五國發起的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 9月1日出席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第一屆不結盟國家會議;參加1963年5月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幕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為促成“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作出了貢獻;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者、恢復民族權利的正義斗爭。
1965年納賽爾再次當選總統后,采取措施同敘利亞關系正常化。1966年10月,兩國互派大使,11月4日簽訂共同防御協定。1967年5月22日,納賽爾宣布封鎖亞喀巴灣, 5月30日,同約旦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以色列擴張主義者揚言要用武力打開亞喀巴灣。美國支持以色列。納賽爾因輕信蘇聯“決不坐視”以色列進攻的“保證”,放松了以色列會發動突然襲擊的思想準備。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三國發動突然襲擊,戰爭只進行了六天(史稱第三次中東戰爭或六天戰爭)。埃及損失慘重:空軍全部被摧毀,官兵傷亡達兩萬人,西奈半島被占領,蘇伊士運河被迫封閉。埃及蒙受如此奇恥大辱,納賽爾遭到生平中最嚴重的一次打擊。從此,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為了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納賽爾向全國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準備聽候人民的審判。由于埃及人民的強烈要求,他又恢復了總統職務。
納賽爾生命的最后三年,鑒于國內外的不利因素,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坎坷不平,步履艱難。健康的惡化迫使他不時停止工作。為了緊縮財政開支對軍政機構的改組,引起高級軍政官員的不滿。他的親密同事阿密爾元帥發動政變(未遂),陰謀取而代之。他在革命委員會中的同事,除了薩達特和侯賽因·沙菲二人,一個個同他分手。開羅等城市群眾示威,要求更大的政治和出版自由。同美、英、聯邦德國等國關系緊張,埃、美兩國斷絕了外交關系。
為了加強埃及的防務,納賽爾1968年7月—1970年7月三次去蘇聯訪問,要求給予軍事援助,得到的卻是“空頭支票”;蘇聯領導人頻繁訪埃,要求在埃及建立軍事基地、指揮中心,并懸掛蘇聯國旗,妄圖把埃及變成它的附屬國。納賽爾憤怒譴責說:“這簡直是帝國主義!”斷然拒絕了蘇聯的無理要求。
當蘇聯拒絕向埃及提供進攻性武器的時候,納賽爾轉而改善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他甚至表示接受美國國務卿羅杰斯在1970年6月提出的“政治解決”中東問題的計劃(即“羅杰斯計劃”),該計劃主張通過談判,埃、以兩國彼此承認對方的獨立和主權。
1970年9月,約旦王國軍隊同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爆發戰爭。納賽爾十分憂慮,立即出面召開阿拉伯國家首腦緊急會議,進行調解工作。經過連續11天緊張的工作, 9月27日,沖突雙方簽署停火協議。緊張而繁重的工作使納賽爾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他送走各國首腦,回到家里之后,心臟病猝然發作,于9月28日去世,時年52歲。
納賽爾逝世的噩耗廣播后,埃及舉國沉痛哀悼,人民潮水般涌向首都。10月1日,開羅500萬群眾參加了納賽爾的葬禮。
上一篇:納爾遜
下一篇:緬王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