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禿鹙唱歌》原文與賞析
有鳥名曰鵚梟,來在宮上。看見鸚鵡,獨得優寵。即問鸚鵡:“何緣致此?”鸚鵡答言:“我來宮上,悲鳴殊好。國王愛敬于我,取我常著左右。五色珠璣,瓔珞我身。”禿梟聞之,懷嫉妒心,即念言:“我亦當鳴,令殊于卿,國王亦當愛寵我身。”王時出臥,鵚梟即鳴。王即驚覺,嗇然毛豎,如畏怖狀。王識問左右:“此為何聲——驚動怖我?”侍者白言:“有惡聲鳥,名曰鵚梟。”王即恚曰:“促遣大眾,頒上推索!”即得與王。王令左右,生拔毛羽。舉身大痛,步行而去,到其野田,眾鳥問言:“何緣置此?”鵚梟瞋恚,不責己身,答眾鳥言:“正坐鸚鵡故得此患。”
《長者音悅經》中的《禿鹙唱歌》講的是:禿鹙在王宮里以唱歌去討國王的寵愛,不料卻因唱歌反遭“生拔毛羽”的惡報。
禿鹙受到國王“生拔毛羽”的懲罰,其根源是嫉妒鸚鵡獨得國王優寵,要與鸚鵡爭寵。在宮中鳥類里鸚鵡獨得國王寵愛,常把它放在左右,其緣由: 一是 “悲鳴殊好”,二是 “五色珠璣,瓔珞我身”。從 “五色珠璣,瓔珞我身”來看,這是屬于鸚鵡中的一種,名鸚哥。它的羽毛與熱帶毛色純白的鸚鵡不同,羽毛有綠、赤、紫、黑等色。故以 “五色珠璣、瓔珞”作喻,來形容鸚哥羽毛色彩之美。這羽毛色彩如 “珠璣、瓔珞” 的小鸚哥,是討得國王寵愛的緣由之一。鸚鵡不僅形貌美麗,討人喜愛,還有一副善唱的歌喉,唱起歌來,婉轉動聽,還能善解人意,學說人語,這是討得國王優寵又一緣由。禿鹙因為它腦袋、脖子都沒毛,人們才稱之為 “禿鹙”,也稱“鹙”;又由于它長得一副兇像,性極貪惡,人們又稱之為“鹙梟”。禿鹙是水鳥。它形體像鶴那樣大,青蒼色。張開翅膀廣有五六尺,抬起頭來高有六七尺。長脖子,紅眼睛。其頂皮方二寸許,紅色,如鶴頂。嘴扁直,深黃色。脖子下邊有胡囊,好吃蛇,性極貪惡。它不會唱歌,只能發出凄厲的叫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禿鹙長得這樣一副丑惡形貌,又只能發出讓人聽了毛骨悚然,驚恐萬狀的凄厲的叫聲。當它飛到宮中,看見鸚鵡獨得國王“優寵”,就問鸚鵡:“何緣致此?”鸚鵡回答說: “我來宮上,悲鳴殊好。國王愛敬于我,取我常著左右。五色珠璣,瓔珞我身。”禿鹙知道鸚鵡只因 “悲鳴殊好”,就得到了國王的 “優寵”,并且 “常著左右”,又能 “五色珠璣、瓔珞” 加身。禿鹙對鸚鵡“獨得優寵”產生嫉妒,就想 “我亦當鳴,令殊于卿,國王亦當愛寵我身”。由于對鸚鵡“獨得優寵”的嫉妒,要與鸚鵡爭寵,使它受到了 “生拔毛羽” 的報應。
禿鹙唱歌受到了“生拔毛羽”的惡報,眾鳥問它 “何緣置此”?它回答說: “正坐(坐:因為、由于)鸚鵡故得此患。”它認為遭此禍患是由于鸚鵡的緣故。按照禿鹙的邏輯,這是上了鸚鵡的當,因為鸚鵡說自己 “獨得優寵”,是因 “悲鳴殊好”。禿鹙按照演繹推理認為,凡是 “鳴”就會得到國王的優寵,沒料到它 “鳴” 了,非但沒有討得國王的 “愛寵”,反而遭受到 “生拔毛羽”的嚴懲。因此它認為上了鸚鵡的當,被鸚鵡欺騙了。禿鹙為此對鸚鵡“瞋恚”。在推理上,它的大前提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它誤把鸚鵡因鳴得到國王優寵這個個別現象,當成普遍現象。但是,禿鹙認識不到自己推理的錯誤,而誤認鸚鵡欺騙了自己,這恰恰說明它的愚昧無知。依據佛理,愚癡者的行為必然遭受惡報。此外,即使因 “鳴” 而能獨得國王優寵,但是要掌握鳴的時機,鸚鵡沒告訴它,而它不分時間,在 “王時出 (出: 同初) 臥”即鳴,所以受到懲罰。
禿鹙的愚癡,還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鸚鵡說自己 “獨得優寵”,是因 “悲鳴殊好”。不僅會 “鳴”,還要鳴得 “殊好”,唱的歌要婉轉動聽。可是禿鹙沒有鸚鵡那樣的歌喉,唱不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它只能發出讓人聽了 “嗇然毛豎, 如畏怖狀” 的凄厲叫聲。它的叫聲,早就惡名遠揚,稱它為 “惡聲鳥”。這個惡聲鳥,想像鸚鵡那樣用歌聲來討國王的“愛寵”,而遭“生拔毛羽”的惡果,是由于它只知用 “鳴”來討國王喜歡,而不知用什么樣的“鳴”才能討得國王的喜歡,這又是因 “愚癡”而遭報應。
禿鹙遭受的 “生拔毛羽”之禍,是它的“貪欲”的報應。它想得到國王的愛寵,也能像鸚鵡那樣 “五色珠璣,瓔珞 我身”“常著”國王 “左右”。由于它貪圖名利,就想用歌聲向國王獻媚,來討國王的愛寵。它不顧自己的惡聲,在國王剛躺下睡覺時,就放開喉嚨發出凄厲的叫聲, 嚇得國王 “嗇然毛豎, 如畏怖狀”。所以它被國王命令左右,“生拔毛羽”。它的 “貪欲”遭到報應。由于貪欲而想得國王寵愛,反遭報應的,在 《百喻經》里有一篇類似的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想討得國王的喜歡,便問別人道:“怎樣才能討得國王喜歡呢?”有人告訴他: “如果想要討得國王的喜歡,你應當模仿國王的形象舉動。”這個人聽了就跑到王宮里。他看見國王眨巴眼,也學著國王的樣子眨巴眼。國王問他: “你是因為病了嗎?還是因為著風了?——為什么眨巴眼?”這人回答說:“我眼睛沒有病,也沒有著風。想討大王的歡心,看見大王眨巴眼,我也跟著模仿。”國王聽罷大怒,立即下令狠狠地懲罰了這個人,并把他驅逐出宮。總之,在佛看來,情欲能命人迷失本性,如沉淪于大海。有欲海難填之定言。如果將這則寓言作為純文學作品來看,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領悟它的寓意,去吸取自己有益的教誨。寓言故事往往采用托物喻理的方式啟悟讀者,讓人們去體味衡評,這一篇佛經寓言也不例外。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碧云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秋日書梵經藏佛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