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4 彩色片 142分鐘
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 編劇:埃力克·羅斯(根據溫斯頓·格盧姆同名小說改編) 主要演員:湯姆·漢克斯(飾福雷斯特·甘普) 薩莉·菲爾德(飾母親) 羅賓·萊特(飾珍妮) 邁基蒂·威廉遜(飾巴布)
本片獲199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美國,一座小城的大街上。一葉羽毛被微風吹拂著在空中輕輕地飛舞。它飄過汽車,飄過公路,最終落在了一個坐在路邊長椅上等候公共汽車的男人的腳下——他就是本片的主人公福雷斯特·甘普。我們可以按照人們對他的昵稱,把他叫做阿甘。阿甘輕輕揀起羽毛,若有所思地看著。漸漸地,他開始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并對坐在身邊等車的人講起他的故事。
童年時代的阿甘因脊椎病天生殘疾,并有輕微的弱智。他的父親多年前離家出走后便不知去向。他的母親卻是一位堅強而明智的女性。她不斷鼓勵阿甘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并為他的腿裝上金屬支架,使他能夠行走。爾后,她又不惜以自己的肉體作交換,讓本地的小學校長接受阿甘上學讀書。由于阿甘的身體條件,從上學的第一天,他就受到同學的排斥和欺侮。但一位叫珍妮的小女孩卻表示出對他的同情。他們倆很快就成為好朋友。珍妮童年喪母,酗酒的父親時常對她進行性侵犯。這使她格外理解身處逆境的阿甘。他們放學后總是在一起。珍妮家房后的一棵大樹便成了他們的樂園。
隨著童年時光的流逝,奇跡漸漸開始發生了。一天,阿甘在放學的路上遇到幾個騎自行車的男孩的追打。他被迫逃走。在孩子們的追趕下,他越跑越快,腿上的金屬支架開始一塊塊散落。最后,他竟然像常人一樣,完全靠著自己的雙腿飛奔起來。從此,阿甘不但能夠像常人一樣走路、跑步,而且他奔跑的速度奇快。這使他最終竟“跑進”了大學。那一天,已是中學畢業生的阿甘又遇到了兩個開著汽車的孩子的追趕。他為了躲避欺侮,竟稀里糊涂地跑進了州立大學正在舉行橄欖球賽的場地。阿甘很快就超過了那些在球場上飛跑的隊員。他那神奇的速度引起了在場教練的注意。從此他便成為大學橄欖球隊的隊員。這時,珍妮也進入當地的女子大學學習。
盡管剛入球隊時阿甘甚至連橄欖球的基本規則都不懂,但很快他就成為一名出色的球員。他所在球隊也在全美赫赫有名,并有幸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在白宮的接待大廳里,阿甘一口氣喝了15瓶免費的飲料。于是,當總統親切地詢問阿甘此時的感覺如何時,實在的阿甘只好當著攝像機告訴總統——他想撒尿。
不久,肯尼迪總統和他的弟弟相繼遇刺,阿甘則取得了他的大學學位。隨后,他在一位軍方代表的鼓動下來到了軍校學習。在這里,肯于服從的阿甘如魚得水,經常得到夸獎。他還結識了一個黑人同伴——捕蝦出身的巴布。兩人很快成為好友。巴布不斷地向他灌輸著他的“蝦經”,這使阿甘對那些蝦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這時,珍妮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在《花花公子》雜志上登了一張她穿著毛衣的照片而被學校開除,于是來到孟菲斯的一家夜總會唱歌。阿甘知道這一消息,趕來找她,動情地向珍妮表達了自己的愛,卻遭到珍妮的拒絕。臨別時,當珍妮聽說阿甘即將前往越南前線時,才開始為自己的粗暴感到內疚。她囑咐阿甘不要亂逞英雄,遇到了情況,只管拼命地跑。
不久,阿甘告別了母親,和巴布一起來到駐扎在越南的一支美軍野戰排報到。排長丹尼斯中尉出身于軍官世家,頗能體恤下情。每天在沒完沒了的大雨中巡邏的軍旅生活既乏味,又單調。一旦空閑下來,巴布就向阿甘講起他念念不忘的捕蝦。他甚至盤算著等戰爭結束后,和阿甘一起到越南捕蝦。而阿甘常做的一件事則是不斷給珍妮寫信,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通通告訴她。
一天,阿甘和戰友們正在叢林中巡邏,突然遭到了埋伏在那里的游擊隊的襲擊。士兵們在丹尼斯中尉的命令下,一邊抵抗,一邊開始后撤。跑得飛快的阿甘雖然很快脫離了危險,但想起好朋友巴布,又不顧一切地跑回叢林。他把包括丹尼斯中尉在內的傷員一個個背出叢林。但巴布最終還是死在他的懷里。在這次救護中,阿甘的屁股也受了傷。
走出后方醫院,丹尼斯中尉的雙腿被截去,阿甘則被授予榮譽勛章,并受到約翰遜總統的接見。當總統開玩笑地說到想看看他身上的傷疤時,阿甘竟當眾脫下了褲子。之后,他被人莫明其妙地拉到了一個反戰集會上。而在這里,他意外地與久已失去聯系的珍妮重逢。
阿甘的愛并沒有留住珍妮。她再一次告別了阿甘,和她那些放蕩不羈的朋友踏上了旅途。而阿甘也沒有重返前線。由于他在野戰醫院中無意間被發現的打乒乓球的天才,阿甘被征召加入軍方的乒乓球隊,到各地巡回表演,最后甚至作為隊員之一,來到中國參加了為打開中美建交大門的乒乓球友誼賽。回國后,阿甘又一次成為全美注目的人物。他來到電視臺,和著名的搖滾樂手列農一起接受了采訪。隨后,他又一次遇到了坐在輪椅上、并已變得憤世嫉俗的丹尼斯中尉,并和他一起度過了圣誕之夜。
不久,作為美國乒乓球隊的隊員,阿甘和同伴們又一次來到白宮,受到尼克松總統的接見。但當天晚上,當他發現所住的旅館對面的水門大廈停電,有幾個人打著手電筒在活動時,便一番好意地招來了保安人員。結果,后來被稱為“水門事件”的竊聽丑聞由此曝光于天下,并導致了尼克松的辭職。于是,阿甘被趕出了軍隊,回到家鄉。不久,他在媽媽的勸說下為一家乒乓球拍的廠商作廣告,得到了一筆錢。他毫不猶豫地用這筆錢買下了一艘捕蝦船,以實現朋友巴布的宿愿。
阿甘把他的捕蝦船命名為“珍妮號”。不久,丹尼斯中尉也來了。但他們費盡周折,卻總是一無所獲。這時,命運再一次光顧了阿甘。一場罕見的龍卷風摧毀了所有其它的捕蝦船,阿甘的船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從此開始,他們每次出海,總是滿載而歸,并且成了唯一出產蝦的人。阿甘很快發了財,成立了捕蝦公司,有了一只擁有12艘捕蝦船的船隊和一個大倉庫;他們出產的“巴布—阿甘蝦”很快變得家喻戶曉。丹尼斯也開始擺脫了憤世嫉俗的心理暗影,重新信仰起上帝。
就在阿甘的捕蝦業一帆風順之時,傳來了他母親生病的消息。阿甘趕回家中,聆聽著母親對他的最后一次教誨。母親告訴他,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誰也不知道會碰上什么味的。
阿甘的母親去世了。丹尼斯中尉把他們捕蝦賺來的錢在各處投資,使阿甘變成了百萬富翁。他再也不必回到捕蝦船上去了。他免費為鎮上修剪草坪,并把大筆的錢捐給學校、醫院,并且把巴布應得的一份給了他的母親,使她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此時,唯一令阿甘惦念的是一直沒有音信的珍妮。
有一天,阿甘正在修理草坪時,珍妮突然神奇地出現了。從此,她就在阿甘家住了下來,并終于在一個除夕之夜投入了阿甘的懷抱。然而,第二天一早,珍妮又突然不辭而別,從此渺無音訊。
阿甘在呆坐中渡過了幾天孤寂的日子。然后,他開始以跑步來排解心中的郁悶。這一跑便一發而不可收。他跑過了州界,跑遍了全國。他拖著長長的胡子和頭發,一年一年不停地跑著,身后漸漸有了一大批追隨者;他又一次成了全國名人。突然有一天,他終止了跑步,宣布要回家了。這時,正是美國總統里根遇刺的時候。在家中,阿甘見到了一封珍妮不知何時的來信。她要阿甘去看她。
阿甘的講述結束了。這封信就是他來到這座小城的原因。當阿甘得知他不必乘坐公共汽車,就可以前往珍妮的住處時,立刻跳起來,飛奔而去。在一幢公寓里,阿甘和珍妮終于又見面了。更加令他吃驚的是,他還見到了他的兒子——小福雷斯特。兩個人終于如愿結了婚。但回歸正常生活的珍妮已染上了過濾性病毒,不久就離開了人世。阿甘把珍妮葬在了“他們的大樹”下,并向著她的墓碑傾訴著他那幾乎是一生的眷戀。
兒子長大了。阿甘像當年母親送他那樣,帶兒子去上學。在當年那塊路邊的石凳上,當兒子乘校車離去時,阿甘陷入了對自己生活的沉思:人的生命到底如母親所說,是按照一定的軌道行進,還是像丹尼斯中尉說的那樣,像羽毛一樣飄忽不定呢?
【鑒賞】
1993年,當今好萊塢首席電影大師斯皮爾伯格曾為當代影壇、也為他自己創下了一個空前的奇跡。他在一年之內拍出的兩部影片 《侏羅紀公園》和《辛德勒的名單》在商業票房和奧斯卡的頒獎臺上雙雙衣錦榮歸。前者以迄今為止已高達8.8億美元的收入名列美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第2位,后者則為他贏得了其20余年來的電影生涯中第一個真正的奧斯卡金像獎。
然而,僅僅一年之后,他的學生羅伯特·澤梅基斯就以其新的成就使恩師的榮耀開始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他的《阿甘正傳》(原名《福雷斯特·甘普》)不但在第67屆奧斯卡的評選中以13項提名和6項奪冠雙雙超過了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而且,他更以這同一部影片,奪得了當年全美十大票房影片的首席之位,并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
這些殊榮可以說明、但似乎還不能完全表達影片所取得的成就或地位。《阿甘正傳》是一部風格獨特、意味雋永的影片;它也是一部融神話、史詩、奇跡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體的當代美國生活的寓言。因此,它不但可以被稱為今日好萊塢的電影典范,而且事實上它一經問世,便已成為一部當代美國文化的經典。《時代》周刊的記者曾這樣描繪美國公眾觀看這部影片后的情景:“男女老幼懷著真誠的感傷涌出電影院。孩子們似乎在想問題,成年人在沉思,成雙成對的人則互相緊緊握住對方的手。”
影片之所以能夠牽動如此眾多美國觀眾的心,就在于它在一座長達30多年的美國歷史畫廊的背景下,描繪出一個幾乎使每一個美國人都樂于與之認同的普通人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阿甘看似“超常”,但實際上,在澤梅基斯那充滿好萊塢敘事技巧的頭腦的精心把握之下,卻被牢牢定位于一個“普通”的美國人。這一定位的核心就是作為甘普性格內核的誠實、善良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它作為數百年來被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識所公認的人性品格和美德,使每一個觀眾都感到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而作為阿甘核心性格的外包裝部分——殘疾和弱智在這一心理背景下便自然變成了一種為普通人所具有的弱點的隱喻和象征。誠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著阿甘式的殘缺,但是幾乎又是每一個人都能從阿甘由于自身的不足而導致的坎坷的經歷中回味起自己人生歷程的不易。而阿甘糊里糊涂被軍方的一番花言巧語的宣傳拉進軍隊,并走上越南戰場的經歷,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無疑是他們當年在政府和傳媒的宣傳鼓動下,滿懷熱情,投入解救“共產主義威脅”下的越南戰爭的普遍狀態的真實寫照。對這一普遍“弱智”的年代里人和公眾的心理,奧利弗·斯通在其帶有自傳色彩的《生于7月4日》的開場部分中,曾為我們做出了生動的描繪。又誠然,阿甘那幾乎完全是奇跡般的幸運和成功,充滿了大概只有好萊塢電影中才會有的神話。但深受這種關于“美國神話”宣傳影響和充滿樂觀自信精神的美國公眾恐怕寧可相信,自己的成功多半是源于自身的某種“阿甘式”的“超凡”才能。由是,當影片把阿甘的一生和華萊士、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貓王”、列農等一系列當代美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聯系在一起時,觀眾無疑在重溫著一部長達30余年的歷史和歷史中的個人。那遺留下的感傷、遺憾、成功和失敗使每一個人都被籠罩在懷舊的情緒之中。
《阿甘正傳》不僅是一部關于當代美國社會的歷史“文獻”和文化經典,而且,它首先應該說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人們可能會驚異于以科幻片《回到未來》和真人與動畫混合的卡通片《誰陷害了兔子羅杰》的導演而聞名的澤梅基斯何以能拍出一部社會題材的影片。而事實上,當我們在電影院里與阿甘共同走過他那奇跡般的人生旅程時,并不難發現影片與導演上述兩部作品的共通之處。面對一個作為美國普通人化身的主人公和作為其生活背景的美國歷史,澤梅基斯并沒有賦予抗鼎之力去創造一種“嚴肅”的正劇史詩。相反,他以一種深諳好萊塢精神的娛樂心態把“科幻”和“卡通”的風格與自然輕松的敘事揉雜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充滿生活感和奇思妙想的故事。片中的人物善良正直,而又滑稽可愛,影片的情節想落天外,又給人以一種質樸、自然之感。這一獨特的表現視角賦予了沉重的歷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感。通過肯尼迪的被刺、越南戰爭、水門事件等一系列曾使美國人心靈受到重創的事件,它把美國的公眾重新帶入了歷史,而正如在整個美國釀出一場關于政治及道德的軒然大波、并導致尼克松辭職的“水門事件”在影片中竟然是被傻乎乎的阿甘所“發現”一樣,沉重的歷史的負擔而今看來不過是一場充滿喜劇和滑稽色彩的夢幻。它以典型的好萊塢式的“大團圓”軟化著美國當代的歷史,從而為美國的公眾確立了一種新的文化和歷史的經典。這一好萊塢化的處理方式也表現在對于人物的把握上。澤梅基斯并沒完全按照小說原著來塑造他的主人公。在原小說中,阿甘雖然善良、幼稚,但卻沒有影片中的甘普那般的幸運和純潔可愛。他沒有那位不斷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他以指導的堅強而又善良的母親,沒有在影片里珍妮宿舍那場戲中對男女關系的渾然無知,同時他還和吸毒有牽連。而在影片中,阿甘作為一代美國人的代表,其形象被純潔化和理想化了。他成了那些被許多美國人懷念的美好品行的化身,成了“本世紀末的最后一個好人”。而那個時代的問題——從吸毒到反社會的嬉皮士,則被安到了被甘普所拯救者——珍妮的身上。
與此同時,在這部沒有未來世界,沒有驚人的車技,沒有令人驚恐不安的炸彈,沒有驚心動魄的槍戰,也沒有輪船爆炸、飛機失事等驚險場面的社會題材片中,澤梅基斯同樣展示出當代好萊塢商業電影致勝的法寶——高科技電影手段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從片中甘普左右開弓的球拍下如幻影般飛來飛去的乒乓球,到把阿甘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的臉與長跑運動員的身體天衣無縫的組接,都顯示出電腦特技的巨大威力。特別是片中阿甘與三位總統的握手、交談的畫面,不難令人想起他的《誰陷害了兔子羅杰》中真人與卡通人物的同臺演出。這一將高科技首次運用于社會正劇片中的實踐無疑將再次使人們確認高科技手段正在成為當代電影中一種新的電影語言的事實。而被譽為“最擅長運用特技的導演”的澤梅基斯對此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不過,對于當代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來說,《阿甘正傳》一片所提供給人們最重要的精神消費乃是這部典型的好萊塢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種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它的人生哲理。澤梅基斯以一種寓言式的手法向觀眾推出了一種可以稱之為“阿甘哲學”的醒世良藥。它以一種自然和純樸的人生欲求來對照當代人類被現代文明所激發起的五花八門的欲望和復雜的生存狀態; 它以一顆簡單純潔到幾乎像白紙一張的心靈來反襯出現代人類狡詐、精明中透頂的愚蠢。“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誰也不知道會碰上什么味的!”阿甘母親的這句充滿哲理的箴言道出了人類面對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時所感受到的困惑。而對于阿甘來說,復雜的人生經過他那顆近乎原始純樸的頭腦的過濾后,就變得如此的簡單和令人感嘆的清澈。吃喝拉撒睡是阿甘的“自然哲學”中最基本的要義。所以,他可以把受到總統召見的如此殊榮撇在一旁,一口氣喝下15瓶汽水;也可以當著總統的和眾人的面說自己想撒尿,甚至脫下自己的褲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展示屁股上的傷疤。面對復雜的人生,純樸而“愚鈍”的阿甘只知道簡單地埋頭向前不停地跑去。而這一“愚鈍者”的哲學竟如此靈驗!他從一個身有殘疾、倍受欺辱的孩子,跑進了大學,跑出了越南戰場的災難,跑出一連串的人生奇跡。30多年的風風雨雨,那些曾與阿甘同時代的大人物們雖然個個精明善算,神氣十足,但最終或曇花一現,或煙滅灰飛,而唯有善良和傻乎乎的阿甘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片中一個可謂是想落天外的“戲說歷史”式的情節頗能體現編導者的這番“人生哲理”:政壇老手尼克松精心策劃的一場“水門竊聽”竟是被“傻瓜”阿甘一眼“識破”。這正應了阿甘的一句名言:“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傻!”
從描寫聾啞姑娘海倫的《創奇者》到表現殘疾者生活的《我的左腳》,表現傷殘和有缺陷人物的故事長期以來就是美國電影的熱門題材,并且常常是獲獎的熱門作品。其原因概在于從這類人物身上,人們發現了一種弱者的精神優勢,一種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而在《阿甘正傳》中,澤梅基斯賦予阿甘的這種精神優勢絕不僅僅限于一種頑強的奮斗精神,他已成為洞悉歷史和當代人類生活的“神”。當影片通過他的視點來看待歷史和人生時,一切的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和明澈。
“人要想擺脫過去,就要不停地往前跑!”阿甘的這句名言一時間使無數天真的美國觀眾幻想著自己確實擺脫掉了那些給他們帶來創傷和沉重負擔的歷史,幻想著正在逃回自然。但是,人真的能擺脫掉過去嗎?當代人類真的能夠像阿甘一樣擺脫掉現代文明的繁復與狡詐而返樸歸真嗎?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知道,尤其是對于好萊塢的電影來說,越是動人的東西,就越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夢!
上一篇:《阿拉伯的勞倫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阿莫羅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