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文學·加·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 ) ,哥倫比亞小說家、記者。生于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曾經營藥店。作家自小在外祖父家中成長。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后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1940年,只身赴波哥大北部的錫帕基臘寄宿學校讀書,開始涉獵世界文學名著。1946年中學畢業。1947年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但對此并無興趣。1948年,哥倫比亞發生內戰,全國大亂,他中途輟學。不久,入卡塔赫納大學繼續攻讀法律,同時開始他日后賴以維持生計的記者職業。1954年任《觀察家報》正式記者,后被派駐歐洲。1961年起任拉丁美洲社記者。1961至1967年僑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197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稱號,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從獨特的角度審視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 《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 (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 (1985)、《迷宮中的將軍》 (1989) ,中篇小說 《枯枝敗葉》 (1955) 、《惡時辰》 (1961)、《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1981) ,短篇小說集《藍寶石般的眼睛》 (1955)、《格蘭德大媽的葬禮》 (1962) ,電影文學劇本《綁架》 (1984),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 (1982),報告文學集《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 (1970) 、《米格爾·利廷歷險記》 (1986) 等。
內容概要 自由黨人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與保守黨軍隊作戰失敗被捕并被判處死刑。面對槍斃行刑隊,上校回想起故鄉馬貢多村的往事和自己的身世。原來,馬貢多村是他父親何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帶了一些年輕人在人煙絕跡的一條小河邊建立起來的。何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表妹烏蘇拉成了親。因為是近親結婚,烏蘇拉怕生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不肯和丈夫同房。慢慢地村里人都傳說布恩地亞不通人道。一次在斗雞時,他贏了鄰居普羅登肖,后者心里窩了一團火,當眾奚落他不能討好老婆。布恩地亞不堪侮辱,便拿起長矛跟他決斗。普羅登肖被刺中咽喉,頓時斃命。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在他家中糾纏。夫婦倆只得遠走他鄉,村里一些同齡年輕人懷著冒險的樂趣,也跟著他們走了。他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了兩年多,有一天在荒無人煙的一條小河邊安營。當晚,布恩地亞做了個夢,夢見這兒建起了一座城市,房子都是用鏡子做的,叫什么“馬貢多”。于是,他決定在此定居建村,名字就用“馬貢多”。烏蘇拉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是在旅途中生的;小兒子奧雷良諾是第一個在馬貢多誕生的人;女兒叫阿瑪蘭達,從小由一個印第安女仆看管。三個孩子都很正常。幾年之后,馬貢多人口增至300人。每年3月,總有一伙吉卜賽人到村里來,帶來村民們從來未見識過的磁鐵、望遠鏡、放大鏡等新鮮玩意兒甚至冰塊,最后,還送來了一座煉金試驗室。布恩地亞對煉金著了迷,成天足不出戶,埋頭搗鼓。小兒子奧雷良諾即后來的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跟著父親整天泡在試驗室里。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不久跟一個經常來家里幫活的用紙牌算命的女人庇拉發生了兩性關系。當她告訴情人說他快做爸爸了時,何塞·阿卡迪奧惶恐萬分。后來他去看新來的吉卜賽部落表演節目,卻看中了一個吉卜賽姑娘。從此,他不辭而別,跟著吉卜賽人遠走高飛了。烏蘇拉得知何塞·阿卡迪奧出走的消息后,趕緊追去尋找。五個月后她領了一幫子男男女女回到馬貢多,原來她沒有找到兒子,卻不意中找到了她丈夫吃盡千辛萬苦沒有找到的與外界的通道。馬貢多人丁興旺,從此繁榮起來。不久,家里由人領來了一個小女孩,她帶著一張搖椅和一只裝著她父母骨殖的口袋。布恩地亞夫婦收養了她,取名雷蓓卡。這女孩有嗜食泥土和石灰的怪癖,還患了會傳染的不眠癥。旋即全家、全村的人都得了這種病。村上的人整日整夜地不想睡覺,毫無倦意,但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會失去記憶。于是布恩地亞想了種種辦法在全村開展了一場跟遺忘作戰的運動。幸虧老吉卜賽人墨爾基阿德斯來到村里,配制藥水讓大家喝,使眾人恢復了記憶。布恩地亞因孩子長大,人口增多,決定擴建新房,門面漆成白色。這時新任鎮長莫科特命令所有房子都要刷成藍色。從馬貢多創世起,布恩地亞就是村里的當然權威,他不能容忍別人來對他發號施令。一怒之下,他把鎮長趕走。不料沒過幾天鎮長帶了六個赤著腳的士兵及一輛載著他老婆和七個女兒的馬車又回來了。后來雙方妥協,莫科特一家住了下來。奧雷良諾隨父親去鎮長家談判,愛上了鎮長未成年的小女兒雷梅苔絲。兩人結了婚。跟大家所擔心的相反,雷梅苔絲表現得出奇的自然、莊重和熟諳世務,很快便贏得了布恩地亞全家的喜愛和敬重。但后來雷梅苔絲卻誤服了阿瑪蘭達對雷蓓卡下的毒藥,不幸暴卒,腹中還懷著雙胞胎。此后,奧雷良諾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時間。其時,適逢保守黨和自由黨競選。莫科特傾向保守黨,奧雷良諾同情自由黨。自由黨和保守黨打了起來。保守黨軍隊開到馬貢多,占據學校做司令部,嚴厲搜查武器,槍斃自由黨分子。奧雷良諾帶人沖進學校,殺了保守黨軍官和士兵,委派侄兒阿卡迪奧 (即其兄何塞·阿卡迪奧之子)鎮守馬貢多,自己則投奔自由黨梅迪納將軍的部隊。后來,成為聞名全國的奧雷良諾上校。自由黨戰敗,奧雷良諾被捕并被判處死刑。此時,他回想起兒時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想起他不平凡的戎馬生涯: 上校發動過32次武裝起義,32次都失敗了。他跟17個女人生了17個兒子,但一夜之間,一一慘遭殺害,其中最大的還不到32歲。奧雷良諾躲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正要執刑之際,奧雷良諾被其兄何塞·阿卡迪奧救出,然后兩人一起再去解救梅迪納將軍。他們趕到軍中,將軍已經被害。大家便推選奧雷良諾為加勒比海革命軍總司令。阿卡迪奧被保守黨軍隊槍斃后,烏蘇拉把他的妻子圣女索菲婭及其子女接到家里。她不顧死者的意愿,把他的長女取名為雷梅苔絲,一對孿生遺腹子取名為何塞·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何塞·阿卡迪奧和雷蓓卡搬到阿卡迪奧新蓋的房子里去住。一天他像往日那樣攥著雙筒獵槍,提著一串野兔回家。雷蓓卡去洗澡了。突然,何塞·阿卡迪奧房里傳出一聲槍響,血從門下流出,淌到大街上,穿街過巷,一直流進布恩地亞家的廚房。何塞·阿卡迪奧的尸體一抬出,雷蓓卡就把自己關在屋里,與世隔絕。慢慢地,人們也就把她遺忘了。奧迪良諾上校走后八個月,差人送來一封火漆封口的信,說爸爸快死了,要家人好好照顧。烏蘇拉叫來七個人,好不容易把何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從大栗樹下拖到房里的床上,但第二天,他又回到栗樹下去了。兩星期后的一天凌晨,他死了。當木匠來量尺寸做棺材時,天上掉下許多小黃花,在地上鋪了厚厚一層。10月初,奧雷良諾率兵打回馬貢多,保守黨守軍司令戰敗被俘。革命法庭將所有參與抵抗的保守黨人判處死刑。奧雷良諾當上了總司令。就在他的權威被全體起義者承認的當晚,一陣侵入肌骨的寒氣襲擊了他,使他好幾個月不得安寢,終日要用一條毯子從頭到腳裹起來。他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厭煩戰爭。經過一年多的斡旋,保守黨和自由黨終于簽訂了停戰協定,奧雷良諾卻用手槍自殺,但僥幸重傷未死。傷愈后,他閉門不出,在家里做金制小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一年,在政府宣布將為奧雷良諾舉行慶典后,他在戰爭期間所生的兒子都回到馬貢多來。神父在他們額上畫十字,結果他們額上的灰十字成了永遠洗不掉的標記。其中兩人留了下來,在馬貢多開辦家庭制冰廠,發明了冷飲,還修筑鐵路,使火車開進了馬貢多。何塞·阿卡迪奧第二也招來一批工人,從事挖河道、修碼頭等工程,馬貢多逐漸現代化。有一個美國人到馬貢多來,吃了這里生產的香蕉,研究了這里的土地和氣候條件走了。不幾天,來了一大批帶著家屬的外國技術人員,鐵皮屋頂的房子蓋起來了,土地被鐵絲網圍起來了,馬貢多變成了一個香蕉種植園。美國佬在馬貢多專橫跋扈,草菅人命。奧雷良諾極為氣忿,心想總有一天要把孩子們武裝起來趕走這群外國佬,但這時掌握市政大權的美國老板布朗已下令把他的17個孩子統統殺掉。總統致電慰問,鎮長送來花圈。奧雷良諾極為頹喪,從此關在屋子里又做起金制小魚來,做滿17個化掉再重做,反復不已。一天,他到一棵大桑樹下小便,死在那里。何塞·阿卡迪奧第二領導的工會組織香蕉工人舉行大罷工,要求每周有一天休息,改善工人生活待遇。政府與美國老板勾結,派兵鎮壓。他們在馬貢多廣場殺了3000人,把尸體裝上200節車皮,運到海岸,丟進大海。何塞·阿卡迪奧第二在火車上蘇醒過來,跳車逃回馬貢多。這時,下起了滂沱大雨。這雨下了4年11個月零2天,香蕉園一片汪洋,馬貢多回到田園荒蕪的狀態。布恩地亞家族的第六代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破譯了老吉卜賽人墨爾基阿德斯提前一百年在羊皮紙上寫就的這個家族的歷史: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一棵樹上,最后一人正被螞蟻吃掉。果然,此時,全世界的螞蟻一起出動,把布恩地亞家族最后一代人——一個長有豬尾巴的嬰兒拖到蟻穴中去,而馬貢多也在一陣旋風中消失。
作品鑒賞 本書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以及社會現實,要求公眾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播弄的途徑。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這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這個家族的孤獨心態。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還由于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絆腳石。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其中包括自身形成的孤獨以及外來勢力對其強加的孤獨。所以,《百年孤獨》 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與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也透露出他對布恩地亞家族的期望:“命中注定一百年處于孤獨的世家最終會獲得并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于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愿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并不妨礙它采取極端夸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抱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后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后,將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后共有三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本書中象征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于不眠癥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癥。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雖然這種描寫似乎有點牽強:既然健忘,失去記憶,何以文字不忘呢?但作家的本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拉美大陸的歷史。加西亞·馬爾克斯認為,“小說是用密碼寫就的現實。”他和許多拉美作家一樣,通過古代神話與印第安神話的結合,建立了一種現代神話的開放體系。神話作為隱喻,加注了作品的藝術思維,擴大了作品的時空范圍; 神話作為一種文化積淀,使一定文化范圍的讀者產生文化認同感;神話的神秘感本身又與現代意識中的反理性成分以及開放性思維接通。《百年孤獨》也可以被理解為這樣一個神話模式。它既可以是一個基督教神話:創世紀——人類因原罪所遭受的懲罰——啟示錄,也可以是拉丁美洲歷史: 氏族社會末期及新大陸的發現——共和國年代——新殖民主義時期;又可以是拉丁美洲文化史: 烏托邦時代——英雄史詩時代——神秘論時代;還可以是整個西方文化史: 猜測(無文字)時代—一科學(有文字)時代——神秘(反文字)時代。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是“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里。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以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穿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的敘述語言仿佛出自一個8歲兒童之口,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后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代替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薩爾稱贊《百年孤獨》“有一種非凡的想象力,它以銳不可當之勢闖入了南美小說領域,并使其擺脫了令人乏味的敘事狀物的呆板陳舊模式。”
上一篇:《波蘭文學·切斯瓦夫·米沃什·魚》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西班牙文學·卡·何·塞拉·為兩個死者演奏的瑪祖卡舞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