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10—1865
【介紹】:
現實主義女作家,原名伊麗莎白·克萊格霍恩·斯蒂文森(Elizabeth Cleghorn Stevenson)。伊·蓋斯凱爾周歲喪母,寄養在姨母家,這座偏僻小城的風俗人情成為她日后創作的素材。她自幼受父親文學修養的熏陶和他虔誠的宗教信仰的影響,二十二歲時和牧師威廉·蓋斯凱爾結為夫妻。作為牧師的妻子,她也配合丈夫做些慈善工作,因而有機會接觸生活困難的產業工人,了解他們的生活與思想,這成了她創作的基礎。1844年,伊·蓋斯凱爾的愛子去世,為排遣心中的悲痛,她在丈夫的鼓勵下開始寫作。他們兩人合寫過一些詩歌發表在當時的雜志上。伊·蓋斯凱爾共發表過六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瑪麗·巴頓》(Mary Barton,1848)真實地反映了工人階級的生活和斗爭。另一部重要小說《克蘭福德》(Cranford,1853)用幽默的筆調描述了克蘭福德小鎮上小市民的悲喜劇。小說《露絲》(Ruth,1853)描寫一個貧苦女工露絲的不幸命運。《北與南》(North and South,1855)也是寫階級斗爭的,它進一步奠定了伊·蓋斯凱爾社會小說的領袖地位,不過小說宣揚了階級調和的思想。后期作品《西爾維亞的情人》(Sylvia's Lovers,1863)以法國大革命時期一個偏僻的漁港為背景,講述了強迫征兵造成的家庭悲劇,作者認為這是她所寫的最悲傷的小說。《妻子與女兒》(Wives and Daughters,1866)是伊·蓋斯凱爾最后一部也是最受歡迎的長篇小說,反映了小城市中等階層的家庭生活。此外,她還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大部分都以作者熟悉的小城鎮生活為背景。批評家一般認為《表親菲利斯》(Cousin Phillis,1865)代表了她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她寫的《夏洛蒂·勃朗特傳》(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1857)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作品。伊·蓋斯凱爾在她的作品中反映了當時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英國憲章運動時期的勞資斗爭,強烈譴責了統治階級的窮奢極侈,表達了對產業工人貧苦生活和痛苦遭遇極大的同情。然而作者認為可以通過教育使資本家和產業工人和平相處。
上一篇:《蓋伊,約翰》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石黑一雄》作家人物簡介